石群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19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成果丰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也普遍存在合力不足、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难以形成等问题,尤其是没有构建出高职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高职院校、政府、相关社会组织等主体间双方或多方以人才培育为目标,双方或多方按照一定工作准则和规则,搭建平台、出台制度、建立机制,按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等原则,建立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统一体[2]。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实、走深的有力保障,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因此,探讨构建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分析和探讨其所存在的短板及构建策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政府(宣传部、党史县志办)、党校(干部学院)和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景区、红色遗址等)等,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嬴”的原则,建立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其外显为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教育平台,内表为全员参与、全程联动、全方位覆盖的行动组织[3]。红色文化天生就蕴含有强烈的感染性和教育性,构建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就是要加强红色文化育人整体设计,发挥各方优势,推进红色育人管理融合,促进高职院校育人阵地与红色教育基地之间的有效衔接互动,实现校内外红色文化育人相融合,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合力。高职院校依托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将地方红色资源引入高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当中,既可以有力推动并实现社会层面的“三全育人”,又可以通过开展校园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营造浓厚且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促进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从而进一步有效培养青年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成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宝贵的育人资源,蕴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是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课程思政建设仅仅依靠高职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助力。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挖掘整理红色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然而,有不少专业教师由于欠缺相应地方红色文化知识,对地方红色文化精神把握不准,在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课程思政时,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借助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导师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力量。而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就是他们结对的平台,他们可以联合梳理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协同探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导入点和切入点,共同建设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合力挖掘和提炼红色思政元素,助力专业教师将之有的放矢运用于专业课程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红色文化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青年学生是红色文化的受教者,也是红色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然而对于出生于21世纪的青年学生而言,红色文化难免陌生,红色精神难免空洞。实践育人是红色文化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有助于理顺红色文化教育中红色精神与行为内化的关系,让青年学生活学活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重走长征路活动、红色遗址采风创作展、红色经典诵唱演、红色剧本创作比赛等体验式实践活动,则是他们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必由之路。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好红色文化知识学习,也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红色精神的伟大,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当然,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不是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党校和红色教育基地等简单地相加或捆绑,而是进行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通过协同联动的教育产生更强的育人合力。
红色文化有着特定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具有一定地域特征性。作为一种重要资源,红色文化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呈现形式,即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表现为革命遗址、遗物等实体形物,非物质的红色文化则表现为抽象的符号与特征,即精神[4]。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前提是目标共同,保障是机制共建,实质是资源共享,目的是育人合力,结果是多方共赢。共同体的建设,有利于多方共同参与整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探究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开发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形成品牌集群效应,使得地方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红色精神得以活态传承。可见,与地方政府、党校和红色教育基地等联合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是高职院校落实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得以利用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界非常重视与外界的协同育人,相关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但对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研究却很薄弱,根源之一在于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意识淡薄,育人目标分散。就校外协同育人而言,尽管各方都很重视红色文化教育,都有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共同目标,但大多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本职工作为重,互相之间没有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多元主体参与的红色育人目标分散,由此导致育人目标不一,合作浅层,虽然挂有所谓的教育基地牌子,但只形成了“伪合作”的表象。就校内协同育人而言,由于红色文化育人成效很难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得到体现,校内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工队伍(含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之间也有理念偏差,思政教师重知识讲解和少量的参观考察,学工队伍重红色主题实践活动的管理,专业教师则偶尔指导一二,并不热心思考如何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没有实现高度契合,这就造成很多校内红色主题教育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
协同育人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应该要有具体机制使之落实,而红色文化协同育人制度的缺失恰恰就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与校外多方协同育人不力的重要因素。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一直有浓厚的“象牙塔情怀”,喜欢闭门造车,再加上其他各方在职能职责、工作任务、管理方式以及利益诉求等的不同,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存在政府指导不到位、高职院校自以为是、党校(干部学院)和红色教育基地不热心以及其他社会上的红色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出现“有基地无建设”“有活动无内容”等形式化、娱乐化的共建现象,没有形成育人合力。高职院校与校外几方就如何构建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尚缺乏深入探讨,基地共建、人员互聘、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以及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制度都有待真正建立并健全起来。高职院校内部、各院系虽然不再单打独斗,但缺乏与校外机构组织建设共同体的紧迫意识和联动机制。
文化育人是系统工程,红色文化育人的协同性既是社会使然,也是教育所需。观照当下高职院校的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普遍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只停留于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青年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参观考察、研学旅行以及社会实践等传统方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这种单一的、走马观花式的红色实践活动虽然起一些作用,但难以掩盖协同育人无力的事实。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协同方式实质就是被动的任务,合作显然只能是浅层次的。一些高职院校虽建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之类的机构,但这些机构与红色教育基地平时交流和沟通不畅,项目化合作推动不够。不少高职院校校内红色育人合力也不足,还存在着管理隔阂、专业壁垒等统筹性难题,无法高度契合,这就造成红色课程体系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调、教学内容空洞等现象。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各自发挥优势,也不利于红色文化教育入心入脑,更谈不上知行合一。
红色文化教育既是理论知识的教育,也是知行相长的教育,但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还是比较偏重说教、宣讲等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实践熏陶,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不理想。主要原因,一方面,红色文化的教材资源较少,且重事实陈述,讲授较为空洞,缺乏凝练升华[5];另一方面,是红色文化协同育人不够深入,高职院校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也是不争的事实。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实践育人组织过程的简单化、形式化,协同育人成效的短期化、表面化,难以激发青年学生共鸣。因此,要想促进高职院校与红色教育基地等多方的深度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方式,就需要构建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有利于各方发挥资源优势,可以有效解决红色文化育人的合作形式化、成效短期化等问题,增强红色文化育人成效。
构建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从校外而言,需要各方对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凝聚目标共识、明确各自责任、加强机制共建、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大思政格局。从校内而言,则需要高职院校做好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强化“三全育人”,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形成红色文化项目共同体、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共同体、红色课程教学共同体等,不断更新、丰富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理念和内容,创新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形式和方法。
高职院校是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共同体的主导者,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要把红色文化协同育人当作关系学校人才培养和“三全育人”的大事来抓。地方政府、党校和红色教育基地也应增强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意识,要履行自己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社会责任,将育人实践共同体当作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创新模式来抓。高职院校与其他各方要加强机制共建,建立健全有关的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完善红色育人格局。一是加强红色文化育人顶层设计。首先是搭建整体框架,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育人组织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政策和支持体系;其次是要将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融入第二课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任务考核,以确保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校内联动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成立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宣传、教务、学工、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学单位负责人,指定某一个部门负责加强校内外对接、联动的统一协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加强思政教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协同联动,协同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将红色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学习、研学旅行、志愿服务以及创新创业等相结合。三是建立健全校外对接机制。可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沟通协调制度,通过与校外各方的协商、对话,尊重并赋予他们的育人话语权,形成红色育人主体的身份认同,从而激发他们红色育人实践的主动性,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大格局。
红色文化育人目标一致是共同体建设的前提,其最重要的联结特征是共建共享。高职院校与其他多方育人主体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同配合,围绕红色育人这一合作契合点,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打造多维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地方红色文化育人集群效应。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科研项目优势,对地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和阐释,积极参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收集与整理,研究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开发地方红色文化产品,创作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文艺作品,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红色教育基地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要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服务”。政府则应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设立红色文化研究项目,建成若干个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保障库(如红色教育导师资源库、项目资源库和教学资源库等)。各方可以通过交流会、推进会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来开展红色文化协同育人多层次工作,共同促进育人基地建设。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有效整合校内外力量,打造合作育人团队,通过他们的思维碰撞、鼎力合作,能有效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以期实现共建由松散走向聚合,共同开发地方红色文化课程,共同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教学,真正形成育人共同体。
红色文化资源立体化的呈现形式及其蕴含的庞大精神体系,决定了新时代大学生无法只通过理论教学去认知和内化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要义[6]。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建好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建立并完善红色教育实践体系,改变红色教育实践无计划、无大纲的窘境,改变以往单一的参观实践育人方式。高职院校要建立起以校内外红色文化传承基地为平台,以红色社团和主题活动为依托,以校内外红色实践体系为技能提升渠道的多元化红色教育实践体系。高职院校与其他各方可以充分利用共同体这一实践育人平台,举办丰富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深入推进红色协同育人工作。一是依托讲坛论坛合作开展报告宣传会。高职院校邀请宣传部、党史县志办、党校(干部学院)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专家到学校作地方红色文化宣讲报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有初步了解。二是依托实践基地合作开展红色体验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常态化地组织青年学生到红色实践基地开展红色调研、重走长征路、红色遗址采风、红色讲解以及研学旅行等体验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红色文化,更系统地接受红色教育。三是依托高职院校社团合作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如合作开展专业学科特色红色活动、节庆红色主题活动、红色经典诵唱演、红色剧本创作比赛等,以此来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精神认同,帮助学生讲好红色故事,推出以地方红色精神为重点的精品力作,繁荣校园红色文化。四是依托科研项目合作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汇集多方科研力量,共同开展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课题研究,既可以实现科研育人的目的,又可以丰富地方红色文化研究成果。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融合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是由高职院校和地方红色文化组织组成的联合体,是推动地方红色旅游、红色文创、红色教育以及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各方要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深度融合,共同拓展地方红色文化的时空场域。一是地方政府要做好“红色+”文章。聚焦红色资源,以红色遗址为依托,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育人共同体为载体,努力建成品位高、辐射广的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二是党校(干部学院)和红色教育基地要做强红色培训产业。要创建以党校为核心的干部培训基地,整合红色教学资源,开发红色教育项目,宣传地方红色文化,形成红色教育新名片。三是高职院校要推进共同体的特色凝练,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要确保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活动体系化和序列化,实现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的多方联动,增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成效,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品牌;以生为本,以实践为平台、以“二课”活动为渠道、以校园环境为阵地、以校园媒体为载体,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红色育人发展需要的新载体、新方法,最终形成以地域特色为基、以传承红色为要、以协同育人为体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应共同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红色品牌,助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层次。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分布广泛,是潜在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也是高职院校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基础。新时代高职院校要用好、用活红色文化,就必须立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实际,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拓宽红色文化育人思路,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方法,与地方政府、党校和红色教育基地等通力合作,共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加快开拓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形成“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