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荣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2019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着重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这表明新时代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结合学生思想新特点,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发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大学英语课程因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课程本身兼具语言和文化输入的特点,决定了大学英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有益于塑造大学生的品德,促进其人格发展,发挥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围绕大学英语课程,秉承“三全育人”的理念,分析和研究现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符合民族地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教学思路和实践方案,并付诸实施。
大学英语作为当代大学生通识必修课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初期开设的课程,具有学时多,授课周期长的特点。该课程覆盖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一新生入学伊始是大学生健全三观、建立人格的重要阶段。同时,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文化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利用一切机会,故意抹黑中国,进行所谓的西方自由、民主的渗透,冲击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大学生了解、接触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主要途径。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语言的输出者和传播者,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必要且有责任和义务。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教授英语知识和异域文化的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中,创新英语教学方法,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发挥英语教学作用。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以及思想政治水平和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教师要在其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个人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充分了解认清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和职责,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住思政教育的本源性。以教育部《高校教师师德七条红线》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准绳,使自身成为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学识扎实、爱护学生的好老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基本品质及能力,也是教师进行人际交往、交流、与社会融入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王少良学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解构与建构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心理学方面,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组织以及研究能力;教育学方面,教师教学能力可归结为教学认知、操作和监控三大能力。[4]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信息化教育、科研能力是今后发展的着力点。一方面以集体备课制为保障,组建教师团队,定期进行集体学习、研讨、设计,不断总结,在反思中凝练;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进行专业提升,结合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增强自身实力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真正成为“社会代表者”,认识到其课程育人的价值,这是大学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驱力。
时代的发展赋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更高的使命和价值,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使大学英语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在教师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通过客观辩证看待西方价值观,在鉴赏对比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精深之美,领悟中国智慧,又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引领与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学生开放性与批判性兼容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以世界眼光看清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杜绝生搬硬套或强制性灌输与思政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而应积极创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活动、布置教学任务,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并独立思考完成思政内容学习。
教师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特点,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以教材依托,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提炼课程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更多地融进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生活等内容,使学生在体验和感受现实生活中习得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5]基于教材内容和主题,从中挖掘优质的思政资源,搜集和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数字资源,建设思政课程资源库。从语言、文化、思维三个方面梳理整合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环节、设计课上课下任务,如思维导图、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录制音频、视频展示等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线上线下统一混合式教学,使融入自然切合且内容广泛、信息量大,从而达到育人效果。
《新编实用英语》是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者顺应“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等政策,涵盖了人际交往、个人素养、教育、环保、体育等主题。[6]为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教师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学生学情和专业特点,分析研究教材,设计课程思政理念,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培育家国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和能力,培养道德修养、开阔视野、宣扬红色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落实到教学大纲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广度的知识、高度的视野和深度的思维。相比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而且改变了英语学习方式。[7]教师充分利用平台教学资源或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学情特点,自己录制翻转课堂,在内容上还有了更大的进步。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布置不同层次要求的课下任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以教师为主导构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外实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测试和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并能监督、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基于产出导向法,驱动学生以“任务为中心”,逐渐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有效串联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学习和测评。[8]测试和评价在考核英语基本知识的同时考察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即时评价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选择性分析和学习。增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结合师生互评、组内互评等模式,采用课堂表演、朗读、模仿、写作等方式来测评学生思政素养,使学生能随时掌握自身学习效能。即时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以《新编实用英语》 (第五版) 第一册Unit5 “What a Fine Day!”为例,设计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方案。
知识目标:通过观看视频,思考世界气候发生变化的相关知识,掌握描绘天气情况的词汇和句型及文章中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及篇章结构;能力目标:能够与他人谈论天气,正确运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描述已发生的事件,人类做了哪些事情导致世界气候发生变化;德育目标:了解气候变化原因及带给人类的影响,引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学生,如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共建全人类生态文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及运用;文章篇章结构和写作结构。本单元的教学难点:通过了解气候变化,挖掘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以及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明确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所能做的小事和责任,深刻体会每个人进步一小步,社会就进步一大步。
1. 本单元的主题是“天气和气候”。围绕主题及听说读写具体教学内容,确立本单元思政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威胁及挑战,国家层面做了哪些工作;作为个体,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人类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首先,布置学生课下任务:观看一段视频,通过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从视频中找到答案;其次,让学生记录一件自己做过的保护环境的小事,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我可以,从而获得成就感; 最后,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教师也可将二十四节气的英文介绍作为课下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智慧。
2. 教学任务设计。本单元主要是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将课文超出知识层面的英文内容理解到位,再利用线下课堂进行情景导入。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教学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并扩大学生知识的覆盖面,让每位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气候变化的表达。课前任务:小组讨论。采用线上自主学习方式观看视频思考并与讨论相关问题;课中任务:检查课前任务。每组派一名学生将观看视频后的答案提交,教师总结各小组完成情况。小组其他学生分别将所收集到的天气的词汇说出,由一名学生将其写到黑板上,看哪组学生写的最多,教师在学生写出词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讲授新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头脑风暴、讲练结合、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课后任务: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以角色扮演,文章仿写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呈现学习和思考效果。
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明确教学目标,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环节,引领学生价值观与英语课程教育相结合。本文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和方案,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