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钰 佴彩霞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提要] 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关注案主的优势与潜能,在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以专业理念增强村民发展文化产业的主体性,通过赋权和增能使其意识到自己在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心;二是以专业方法挖掘和培育乡村优势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依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并创新乡村治理。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发展乡村振兴不能忽视乡村文化的作用,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探索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途径,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从国家政策角度,将乡村与社会工作联系起来。从政策层面将社会工作服务引入农村地区并非首次尝试,不论是助力农村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工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强调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治理则提倡提高村民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组织的能力,社会工作进入乡村提供服务可以发挥资源的链接者作用,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建设提升。
以往的农村社会工作倾向从“问题视角”出发,认为乡村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基底失序、文化价值认同危机以及公共文化空间弱化等现象,造成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上贫困落后和思想上愚昧腐朽,这样的研究视角下,通常笼统地把乡村文化视为阻碍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发展的不良因素,忽视优良文化的积极作用,而社会工作者发挥的是治疗者作用,试图治疗和改变村民的文化观念,这样,原本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就变成城市文化的模仿品,形成一个个千篇一律的“样板村落”,甚至因为旧的文化还没有完全消失而新的文化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人们逐渐丧失了共同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处于一种思想文化上的冲突状态,农村也就逐步沦为一片“文化荒漠”。这样不但浪费了广大农村独具特色的宝贵文化资源,也会因为“文化贫困”造成大量农民思想观念上无所适从,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回不去,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无法适应,进而发生“返贫”,再次陷入贫困。因此,对乡村文化的探讨从“问题视角”转到“优势视角”,发挥文化的优势,将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实践方向。在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进入乡村开展服务,扮演着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掘者、策划者等角色。
中国自古一直是农业大国,数千年来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根据2021 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民数量超过5 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3 以上,农村占地面积超过国土总面积的36%。中华文化发源于乡村,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治理涉及面很广,包括乡村中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农产品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具体内容。在浩如烟海的灿烂乡村文化中,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构成。作为农业大国,乡村毋庸置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诞生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农民习以为常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包含着许多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如果开发利用好,形成文化产业发展,这些蕴藏于乡村生活中的中华民族宝贵文化,会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优势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城市文化向农村延伸,部分村民对城市文化采取全盘接受态度,既接受了优良城市文化,也将盲目攀比、聚众赌博等不正之风带进乡村日常生活;也有部分村民对城市文化持抵触心理,为拒绝城市文化渗透,错误地助长了部分农村文化的陈规陋习,如封建迷信、读书无用论等。这导致生活在农村社会中的人们逐步变得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农村社会风气恶化,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联系变淡,陷入一种“文化断裂”状态。勤劳智慧的农村人民在生活实践和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传统文化,如物质文化方面的传统雕刻和剪纸等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民俗礼仪等,或流于形式,或逐渐被遗忘。乡村与乡村之间逐渐变得同质化,人们不再关心生养自己的乡村故土发展,也缺乏主体性意识,沦为一种城市文明的附属品。
1993 年,国家提出文化扶贫概念,并相继成立文化扶贫委员会,致力于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文化扶贫工作。从此,学界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度提升,不过学者们的侧重点多在改变乡村落后愚昧的思想观念,主张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乡村科教等行动,也就是“扶贫先扶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关注比较少。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 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所有贫困县均脱贫摘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现阶段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新的时代主题,学者们对农村文化的关注也逐渐走向纵深,文化发展不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也不一定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自动变得繁荣起来,相反的是,文化自身可以具有“造血功能”,如果发展得好,不但可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反作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对村民个体来说,还可以赋予其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充实精神世界,对整个村庄来说可从思想的高度起到有效的社会整合、增强社会团结的作用,这些正是发展乡村治理的重要内涵。
在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中要重视乡村文化的作用,积极利用好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借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即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治理有效。发展好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成为了一种促进乡村发展的有效手段。现阶段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这一基本事实,是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优势视角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是对传统“问题视角”的一种超越,它更加关注案主的优势与潜能,认为处于压迫和困境中的个人、家庭和社区,都具有自身的内在力量与优势资源,强调充分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资源,促使其改变。而挖掘农民自身的能力,不断对农民群体赋权,把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让他们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是现阶段我国开展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工作的一项指导思想。这充分证明了优势视角理论与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农村社会工作作为一支专业力量,在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结合繁荣乡村文化产业这一突破口,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一)以专业理念增强村民发展文化产业的主体性。社会工作在优势视角理念引导下进入乡村,把广大村民作为服务对象,相信村民有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在服务过程中,对村民赋权和增能,使其意识到自己在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提升村民的文化自我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社会工作能做的不仅是口头上或精神上引导服务对象树立文化自信,对乡村文化资源这一优势的开发要向更加纵深化方向发展,让村民知晓广泛存在于村庄中人们生产生活的点滴细节都蕴藏着巨大的开发价值,要注重提升每一个村民的能力,鼓励其树立主人翁意识,做自己乡村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承人。发挥社会工作链接资源的作用,将相关宣传推广平台、文旅产业等引进乡村中,从而使村民有能力有条件将村庄中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可以长久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这与乡村治理提倡的发展乡村自治组织、提升村民自治能力相符合。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化产业又会不断扩大再生产,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还可以形成乡村“造血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实现。
这个过程中提升村民的自主性至关重要,如果村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所在的乡村蕴藏着大量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甚至处于一种文化不自信状态,对乡村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和传承意识,或单纯依靠从外界招商引资,让不熟悉村庄文化的外人来全权打理乡村文化产业,村民只作为被动参与者,这样还是在依靠被动的“输血式”发展,一座座大同小异、充满商业气息而特缺乏当地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拔地而起,这不但不利于村民团结一致为乡村治理的发展建言献策,还会扰乱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村民主动并长期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去,才能达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效果的最大化。
(二)以专业方法挖掘和培育乡村优势文化产业。我国幅员辽阔,每个乡村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物产资源等,都具备开发独具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对文化产业的开发要因地制宜且量力而行,绝不会有一种模式可以一劳永逸地套用于每一个村庄。但实践证明,搭建一个城乡合作的公平贸易平台可以带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治理的一种途径,也可以采用城乡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
对于交通便利或相对靠近城市的村庄,可以开发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不少农村地区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乡村的古老建筑、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及乡土特色浓厚的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慢节奏的生活,“不焚林而猎”“休耕轮作”等农耕文明,这些是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难以体验到的独特文化。社会工作者可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带领村民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将现代创意文旅业与村庄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新型文化产品,如以晋商文化著名的乔家大院、以纳西文化著名的丽江古城等。
对于交通不便或缺乏特色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村庄,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农村,村民大多仍然沿袭着传统种植技术,且偏远农村地区具备天然的环境优势,包括无公害的土壤、水源和空气等,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消费能力提升,许多城市居民开始追求对“绿色农副产品”的消费,这恰恰给这些村庄的绿色农副产品带来巨大市场前景。此外,偏远农村的村民也较好地传承着刺绣、雕刻、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随着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渐提升,传统手工艺制品也大有市场。这样形成一种“农村-城市”之间的直销形式,实现互惠互利。
综上,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将会使乡村建设成效达到最大化。农村如果没有产业发展为依托,就难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工作带动下,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既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带来大量经济收益、为实现乡村振兴积累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着乡村治理。当前,乡村普遍缺乏支柱性产业发展,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年轻一代村民对乡村事务漠不关心,造成乡村治理效能降低的不良局面。本土文化带给村民精神上的归属感,赋予村民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价值观念,所以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把村民凝聚起来,从而留住乡村青年一代,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带来活力。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利用好乡村文化优势,同时把乡村文化融入到乡村治理中,创新治理手法,提升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