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安
教师和学生一起读整本的优秀著作,能够革除碎片式阅读的弊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厚学生的阅读积累。可是,一般的语文教师眼里只有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至于读整本的书,大多放在课余时间,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外阅读”。教师舍不得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匀一点给整本书阅读,不愿意花心思去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学生走马观花,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怎样才能扎实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呢?群文阅读款款走来,和整本书美丽地邂逅,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二者同心,其利断金,以群文阅读教学为杠杆,推动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入,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群文阅读教学何以能担此重任呢?首先,教师从整本书中选文,确定合适的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既能多点开花,补齐单篇课文教学信息量少、思维训练不足的短板,又能以点带面,促进整本书阅读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如同强力的黏合剂,联手单篇精读和整本书阅读,取长补短,实现了“1+1+1>3”的目的。其次,把多个文本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阅读的内容多,读书的兴致高,理解得更透彻。从“群文”走向“整本书”,能够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持久的毅力投入到整本书阅读中去,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另外,群文阅读更接近于生活中的常态化阅读,学生阅读的速度快,读书的方式多,思考得更深入。通过对多篇文章的分析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要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语文教师必须醉心于阅读,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推荐学生读的书,自己一定要提前读完,准确把握书本的内容,深刻理解文章的要义,才能发现整本书中能够关联在一起的精彩片段,组成群文,设计合适的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只有和学生一起读书,才能在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底气十足,才能和学生拥有“共同的语言”,通过对话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整本的书多为长篇大论,内容庞杂,或者是由很多个短篇组成。要从中选出多篇文本,组成高质量的群文,必须根据一定的目的精挑细选,不可简单地堆砌。以下几种群文组元的方法,可供教师们借鉴。
完全抛开语文课本,只进行群文阅读,不符合统编教材的初衷,估计教师也少有这么大的魄力。教师选择的文本,应该与教材密切相关,最好能够成为课文内容的有效拓展。依据教材组文,让群文携手单篇课文和整本书,是最基本的组文方向,应该优先考虑。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师可以从中国神话故事中挑选《神农氏尝百草》《大禹治水》等文章组成群文,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起源和特点,探秘先民的英雄情结。对照阅读,学生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教材学习是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根”,扎得越深,群文阅读教学越容易“落地生根”。
整本书中,不同的章节,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但有些文本内容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拿来组建群文。有些文本,运用了相同的表现形式,尽管内容各不相同,一样可以放在一起研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同质性的东西,归纳梳理,就能习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公牛与车轴》《龟兔赛跑》《狼和小羊》都是《伊索寓言》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作者均采用对比的方式揭示道理。通过群文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共同特点,对比主人公的言行,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些。
群文阅读中的选文,相同之处易得,不同之处难寻。没有差异的文章,放在一起就是重复,无法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教师抓住文本间的差异,就能找到生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深化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第一次求接济,第二次送瓜菜,第三次救巧姐。将三个片段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前两次都是在荣国府兴盛之际,刘姥姥临走时带了好些财物;第三次则是在贾家破败之时。曹公借刘姥姥的视角,反映出盛衰兴亡转眼成空的过程,乡下人的质朴憨厚和知恩图报也跃然纸上。为什么是“三进”呢?减掉一次嫌少,增加一次啰唆,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学生阅读的书目足够丰富时,还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选择文本,从群文阅读走向“群书比对”。从“群书”中选文,范围更广阔,内容更丰富,对学生思想的冲击也更大。如果说“同书选文”能够让学生会读一本书,那么群书选文就能够让学生会读一类书。例如,六年级下册教材推荐阅读冒险小说,学生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两本书之后,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主人公变大变小的相关片段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变形以后世界发生的变化,探究冒险小说的特点和阅读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同一类书籍的密钥,学生就可以自主阅读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除了上述几种选文组元的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同一主题选文,围绕人物形象选文,选择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这里不再赘述,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用。
对于一组群文来说,议题就是多个文本的灵魂,它必须贯通所有的选文,涉及各个篇目中最为关键的内容或结构。好的议题设计,不仅要统率一组群文,还必须给予读者思考和议论的空间,让集体建构成为可能,从而深化对本组文章的理解。
从整本书中选文重组,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先思考一个议题,而后根据议题寻找合适的章节组合文本;也可以先有一组可能成为群文的文本,然后细心地研读,抓住文本之间的异同,探求内在的奥秘,确定议题的方向。对于不合适的文本,及时进行调整。
设计议题,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入手,也可着眼于表现形式。前面所讲的“神话中的英雄是怎样炼成的”指向文本中的人物角色,属于内容议题。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除了针对人物形象,还可以依据文本的主题、情节、场景等内容确定议题。“故事中的对比”则指向文本的表达形式,可以称之为形式议题。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是语言表达的秘密。以表达形式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能够让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把读书跟习作结合起来,向读写共生的方向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关注文体形式(如“走进寓言”)和思维形式(如“人物变形以后的成长”),以这些形式结构为依据,可以组织并呈现很多群文。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思想与表达同发展,设计群文阅读的议题,两者都应该重视。
有了好的议题设计和群文组元,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引领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并以此为手段,带动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看到比课本厚很多的整本的书,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这么厚,什么时候才能读得完啊?如果教师把任务硬塞给学生,学生很难产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读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群文阅读闪亮登场,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以及生动优美的语言表达等极具内涵的元素感染学生,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以《西游记》的导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大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大战红孩儿》等故事,与课文《猴王出世》一起阅读,再加上主题歌曲、视频片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被精彩的故事所吸引,就会自觉地去读书了。
在整本书阅读的中间阶段,教师必须适时地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掌握理解感悟的程度,了解学生心中的困惑,然后对症下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学生从群文阅读中习得读书的方法,并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去,课外阅读才能持续地向前推进。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猪八戒好吃懒做,懦弱好色,有时候甚至有点可恨。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指导学生多元评价人物形象,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进而探究猪八戒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孩子们就会发现,猪八戒介于善恶之间,典型的俗人一个,跟一般人的接受心理最为接近,因此比大圣更受欢迎。
读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感悟不尽相同,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还有的甚至比较片面,需要通过交流分享进一步深化提高。而这一点正是群文阅读的长处。师生围绕特定的内容展开对话,在讨论中与他人的思想发生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建构起对群文、对整本书的认知,让学生读得更加深入。以“孙悟空的成长”为议题,选取《被压五行山下》《打杀六山贼》《三打白骨精》《猪八戒义激美猴王》等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两次被唐僧赶走时的言行态度,明白人的成长必须要经历磨难并有所顿悟,还要战胜自己心中的魔障。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感悟,提高了思想认识,然后反观自己的成长经历,就会得到很大的启发。
有人说,只有你血脉里流着诗词歌赋的清香,心底里烙上传统文化的印记,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人。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语文教师开展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成为“文化人”。教师要有敏锐的嗅觉,善于发现经典名著中的“文化味”,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享受优秀文化的“大餐”,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唐三藏看起来最柔弱,以“没有唐僧,能否取得真经”为议题,引导学生阅读群文,探究唐三藏在取经团队中的作用,就会明白唐僧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他是真正的大英雄——不被富贵所诱,不怕艰难险阻,不为美色所动,意志坚定刚强。他不正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学做“大丈夫”,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基于群文阅读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厚重,形式灵活多样,保“质”又保“量”,深远而宽广。教师要先于学生阅读整本的著作,善于发现书中的关键点,设计合适的议题,选取优质的文章,用群文阅读带动学生“悦读”整本的书,“会读”优秀的著作。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逼着教师去读书,去改变,去创新,探索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群文阅读教改实验专项课题“构建‘1+X+Z’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研究”成果(立项号:GS[2021]GHBZX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