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企业中创业者网络形成动因的理论分析
——以农民工创业者为例

2023-01-05 03:38孙中博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4期
关键词:新创创业者农民工

孙中博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目前,我国创业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印证了“全民创业”的火热状态。然而,新创企业的绩效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企业还没有度过新创期就已经面临倒闭的风险,数据显示,我国创业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a。究其原因,是因为与老牌企业(established firms)[1]相比,这些新创企业存在新进入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缺乏声望、经验、资本等资源禀赋,尚未形成完整的业务模式,其现金流、管理思维、规章制度等尚不健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却要与老牌企业竞争。为此,举步维艰的新创企业,迫切需要一种高速有效的竞争手段来提升企业的价值。在我国的法律支持、财产权利以及透明性规则等制度结构由模糊缺乏到明确建立的当下,那些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如创业者或者管理者所积累的个人网络关系能够帮助新创企业获取信息、技术、资金、知识等资源。创业者网络关系在现实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然而从学术理论上来说其存在或者被追逐的动因是什么,类似于Coase所追求的“企业为何存在”,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创业者网络关系为何存在”进行一番阐述,正如Ahuja所说,其存在离不开“动机”和“机会”的驱动。

农民工即进城务工的农民,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籍人员。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为农民工创业特别是返乡创业提供了诸多便利,农民工创业企业的数量也逐年攀升。但是在现有关于创业者网络关系的研究中,少有文献将农民工创立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创业需要设备、技术、生产、销售、人力等资源的支持,还需要协调各种网络关系,对创建的新事业进行管理和创新。创业的农民工在务工期间对所需资源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以及外部环境的限制,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将农民工创业企业及农民工创业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创业网络的形成。

1 创业者网络形成的动机

创业者的个人网络指的是创业者与商务伙伴、亲朋好友、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开展互动行为所形成的关联状态,这里既包括创业者因私交而形成的社会网络,也包括因共事合作而形成的商务网络。创业者之所以有意识地去创建、维护、完善个人网络的根源在于新创企业的路径依赖。创业者的个人网络与企业的组织网络构成了新创企业的整体网络结构[2],然而新创企业先天资源不足,面临新进入缺陷,很难在这一阶段通过企业的地位、声望、品牌等在利益相关者中形成企业的组织网络,也就难以通过此路径获得所需的资源。此时,创业者的个人网络源源不断地向新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知识、信息等资源型营养物质,因此新创企业中,创业者个人的网络关系又被形象的称为“婴儿的脐带”。

创业者利用个人网络获取必要资源,从理论上可以追溯到资源基础观(Resource Based View,RBV)和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RDT)。资源基础观可以追溯至Penrose于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3],书中将资源视为企业成长的最重要推动力,认为企业实际上就是资源的整体集合。资源可以称之为企业能够任意控制的、帮助企业设计和实施一切提升效率的战略集合,包括通常所认为的资产、信息,还包括隐含的能力、组织过程等。1984年《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资源基础观》一文,标志着RBV正式以研究理论的形式而存在,文中将资源划分为有形和无形2种,其共同特征在于能够为企业带来优势或者劣势,并提出了“资源定位壁垒(resource position barriers)”这一概念。资源定位壁垒不同于进入壁垒(entry barrier),资源定位壁垒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优势在后期可以得到继续巩固并且可以由一个市场转移至另外一个市场,而进入壁垒只是基于基础产品,只能用于一个产品市场,当退出该市场时,如果应用不当还会造成转移成本过高而形成劣势,为此企业应该去努力寻找那些能够带来定位壁垒的资源。著名学者Barney进一步构建了RBV的研究框架,使这一理论更加成熟系统[4];其认为,资源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即实施一种轻易无法为对手所模仿复制,但能够创造非凡价值的战略,这类资源在企业中具有一定特点,如异质性分布(heterogeneity)即每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基础并不相同,具有粘滞性(immobility)即不可流动,而且这类资源以高价值、高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存在替代物为标志。RBV的研究源于回答“竞争为何会使企业产生繁荣和衰退这样2种极端不同的结果”这一问题,学者们不断赋予“资源”这一学术名词新的内涵,阐释其如何作用于企业。

《TVA与基层结构:政治组织的研究》一文打开了资源依赖理论(RDT)研究的开端,Selznick在文中指出,完全理性运行的组织是不存在的,组织受外部环境尤其是内部成员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约束和影响[5],虽未明确提出资源依赖的概念,但Selznick的研究打开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研究之窗。《组织的外部控制:资源依赖视角》一书1978年一经出版就引起学界轰动,Pfeffer和Salancik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资源依赖理论的体系,指出组织是开放的一个整体系统,最重要的任务是生存下去,而生存需要资源的支撑,很多资源组织无法内生只有依赖外部供给或者与外部进行交换,这就逐渐形成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而控制外部资源能够带来权力,组织要尽量增加资源的拥有量和实力,降低被权力控制的程度[6]。后期RDT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不同组织对环境的依赖存在对比,权力不平等也由此产生,那些掌握着稀缺资源的组织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其他弱资源组织的屈从(subservience)就会使其面临发展的不确定性,组织要采取有效手段管理这种外部约束,尽可能多的从外部吸纳、存储和应用资源,建立一种既能够自我控制又能够协调与其他组织关系的能力,保持组织的独立性。能力更强的组织可以选择通过合并企业、与当权者合作、并购、成立专业协会、董事会联动等方式设法降低对某些资源的外部依赖程度。

RBV强调了企业内部拥有资源的重要性,RDT指出企业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吸引、存储足够的资源以减少被权力控制的程度,虽然2种理论将资源定位在企业边界内部还是外部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共同描述了创业者网络形成的动机:以一切可能性的活动获得资源,新创企业中组织网络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此时创业者的网络即时达到那些资源最短的途径。

2 创业者网络形成的机会

“关系”指的是一组行动单元(unit)在建立共同的联系之后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是单元之间物质以及非物质资源流动的中介力量。按照之前学者的观点,关系在缩短资源需求者与资源拥有者之间嫁接了一座桥梁,是缩短两者距离的最好最有效方法。与老牌企业的管理者相比,创业者属于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往往没有以往的数据、经验、信息可以作为预测的基础,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或者全新行业时,这种不确定性更加明显,所以传统的预测走势、设计目标、寻找方法、计算成本、最优抉择这样的因果逻辑(causation)并不适用于创业者和新创企业。为此,在有限理性理论的基础上,Sarasvathy提出了效果逻辑(effectuation)理论[7],认为创业者在其具体创业意愿的基础上,应根据“我是谁”“我知晓什么”“我认识谁”这3个问题来实际分析自身的能力、经验、资源以及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进而确定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在这期间以可能承受的最大损失为下限,思考“我能做什么”,确定创业的目标;“与我所认识的人进行互动”,在网络关系中寻找支持,使利益相关者逐渐清晰并相互承诺;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资源,重新确定可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确定具体目标,并进行分解,使其更加清晰、可行。效果理论中,Sarasvathy将“我认识谁”作为思考前提,并将“与我所认识的人进行互动”作为具体实施的下一步骤,充分说明了“关系”对于创业者的重要性,而且,这一作用在中国尤为明显。中国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差序格局”,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个人网络中,以己为中心,形成了由近及远,越近越亲,越远越疏的形态,这种远近不同的强度也决定了个人不同的行为和态度。应用至企业,与西方的企业家、管理者所遵循的契约、信任、规范等透明性规则和制度不同,中国的企业家、创业者更多的是从个人的网络关系出发寻求支持和利益。在中国,可以说没有关系的企业想要发展是寸步难行的,而总结中国企业家、创业者拉关系的方法,可以用袭、认、拉、钻、套、联6个字概括,步骤则可以分为寻找、编织、巩固、发展,具体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渗透、交情、信任。对于我国的法律支持、财产权利以及透明性规则等制度结构由模糊缺乏到明确建立的当下,那些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如创业者将家人、熟人、陌生人3种关系应用到企业的经营过程已经成为中国创业者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

结构洞也为创业者创建并随时拓展网络获取网络利益提供了机会。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Burt指出结构洞泛指关系人之间联系的断裂,从网络的整体形态上看,就像出现了一个洞穴[8];结构洞的存在是非冗余关系人之间联系的缺口,由于结构洞的存在,洞两边的联系人就可以通过累加的网络受益;其用玩家(player)一词代表相互联系的个体,玩家之间关系断裂,只有通过中心玩家才能获得彼此信息,则中心玩家掌握着结构洞。如果恰逢创业者是中心玩家,那么他就是第一个知晓新机会、新信息的人,结构洞为这些处于社会网络中的创业者打造、拓展个人网络提供机会主要体现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上。信息优势具体表现在通路(access)、先机(timing)和举荐(referrals)3方面。结构洞的存在为创业者提供了隐秘的有价值资源,并透露出资源潜在的需求者,这样创业者就拥有了获取资源与应用资源之间的中间通道,无形中具备了影响供给和需求的能力,也能够创建更大、更广、效率更高的个人网络;创业者通过结构洞先于他人掌握了某项信息,就获得了先机,由先机所带来的先入优势促使新创企业扩大信息的搜索范围,形成不断流转的创业者信息网络;网络中的其他关系人在特定时间地点对创业者的举荐能够与第三人创建起联系,构建新网络。控制优势则指当第三者(拥有结构洞的玩家)居中搭桥时,可以决定优先决定照顾桥哪边的利益。总之,拥有结构洞的人,与中间人角色类似,提供诱因来吸引其他人,使其成为参与者,贡献资源,而这些资源又成为另一个诱因吸引另外的其他人,周而复始,网络也随之产生并且无形中得以扩展。总的来说,结构洞使创业者有意识地接近那些资源拥有者,以通路、先机和举荐增加与资源拥有者对话的筹码,以控制优势使自身地位高于其他玩家,形成机会集(opportunity set),并通过重复性的活动对创业者的网络进行构建、分解、维护、拓展、再建。拥有优质结构洞的创业者在促进个人网络完善的同时,也能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使企业跨越更多结构洞,更具备辨别威胁和机遇的能力。

3 农民工创业者的创业网络

农民工创业者的知识水平、识别机会的能力、可承担的风险、创业的计划性、创业项目的创新性等较差,其内部自我创造能力和积累能力较弱,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和依赖性更强。

社会网络的存在为农民工创业及其成长提供了机会。为了创业成长,创业者及其企业必须有效嵌入在包括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的双重网络结构中,提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可获得性和利用效率。理论上看,具备选择、发起、调整、维持、拓展网络能力的农民工创业者能够获取的资源更多。农民工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可能呈现同质性特点,由于就业领域的相近,创业者等社会网络中由强关系主导,无法体现社会网络的网差,很难产生学习和压力效应,对创业成长的影响可能不显著;社会网络的稀疏结构与弱关系具有对应性,紧密结构与强关系具有对应性,农民工创业者的网络结构和规模决定了创业项目和创业企业可能吸纳社会资源的途径和渠道。

强关系和弱关系这2个主要维度会使创业者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到信任、资金、信息等支持性资源,以弥补新进入缺陷的劣势。因此,社会网络在农民工进入城市、适应城市到创业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城市务工期间,农民工期待能够融入城市,获得身份认同;在创业期间,农民工期待通过身份的转变、收入的提高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强关系影响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网络关系强度和网络异质性对农民工创业意向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响,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的双重嵌入影响农民工创业资源获取,进而影响农民工创业的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

4 结语

对于创业的经济形势中这种过于重视个人网络的现象进行理论溯源发现存在动机和机会之说。新创企业具有新进入缺陷,为此,获取资源是创业者重视、追逐个人网络的最初动机,理论上来说资源基础观和资源依赖理论为其提供了支撑,前者强调的企业一切竞争优势源于拥有异质性资源,后者认为企业要想生存就要从外部吸收、吸引、输入足够的资源,最终达到控制资源的目的,两者共同作用于创业者的思想,解释了创业者创建、维护、完善个人网络的最基本原因。为接近资源,创业者不断为自己创造机会。在我国透明性规则等制度结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个人关系仍然是创业者可以应用的最好方式,效果逻辑理论有效地说明了这一点,“我认识谁”“与我所认识的人进行互动”2个效果逻辑步骤所构建的关系缩短了创业者与资源拥有者的距离,使其有机会有意识地打造、拓展个人网络;创业者所拥有的其他人之间联系的缺口即结构洞成为可以利用的手段,而且通路、先机、举荐以及控制优势为创业者提供了拓展网络的筹码,形成机会集。在动机的刺激以及充分把握机会的情况下,创业者以其个人网络为新创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所需营养,使其不断成长发展,立足于行业之内。

猜你喜欢
新创创业者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2017山西省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藏戏表演舞台调度传承与发展的点滴思考——以新创藏戏剧目《图兰朵》为例
新创企业的滞涨
互联网创业者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