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涉农高职教育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研究

2023-01-05 03:38洪俊郭文剑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4期
关键词:长三角集群江苏省

洪俊 郭文剑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1 研究背景

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1],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村教育、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全面协作和长三角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政策基础[2]。江苏省人口数量多,涉农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为长三角提供高质量发展样本。在高职教育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系方面,王琴[3]认为,高职教育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内在要求。马庆发[4]认为,知识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是提升长三角创新能力和实现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米高磊等[5]认为,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协作程度和共享程度不高制约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周红莉等[6]认为,应用制度工具引导教育和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推动区域均衡,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保障。郝天聪[7]认为,加强协作,破除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壁垒,构建产教协同发展战略,有利于构建长三角技能人才培养良性生态系统。

农业是基础产业,关系长三角一体化质量高低。农业生产与农民素质密切相关,高职教育注重应用和实践,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8]。但是,关于涉农高职教育与长三角一体化关系的研究不多。本文在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关系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和SWOT分析对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进行战略定位,提出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2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与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集群的关系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包含城乡融合、产业创新、区域协同、教育公平等内涵。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农业科教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共同推动力。涉农高职教育正是提高农业科教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推动力。

江苏省农业基础较好,农业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营商环境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角色定位是农业科创中心,助推长三角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解决农业资源约束、利润较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科教中心的角色定位要求江苏省在涉农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统一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协作、错位竞争,推广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制度资本的积累。

2.1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江苏的角色与作为、涉农高职教育集群的关系研究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要求三省一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相互协作和对外开放,加快提升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多方位协作共赢。江苏省凭借经济、教育和产业优势,围绕苏锡常和南京都市圈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带动长三角乡村振兴与一体化进程,解决农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促进农业科技和农村消费升级,为长三角新发展树立典范和榜样。

因此,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2个过程。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带动农业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配置,以教育优势地区带动教育不发达地区师资、设施和制度建设,以集群化发展形成地区教育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区域产业、教育和人力资源一体化。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为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高职院校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获得与更多的院校和企业合作的机会,扩大了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影响力,招生来源更加广泛。院校间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数字化学习平台,能够通过分摊机制,降低各个院校的办学成本。通过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的互相补充和完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便捷,学习效果更加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2 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政策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的作用

随着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政策的推进,高职教育资源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招生标准、考核机制、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农业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性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不断强化,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涉农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开展师资互聘、学分互认和校际交换生合作,培养了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农民,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和农业、农村的繁荣稳定。

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政策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为长三角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提供准入依据,政策为学校的办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求学划定了边界和红线,只有在政策框架的许可范围内,学校间的交流合作才真正成为可能,教师的相互学习才有所依据,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长三角高职教育的集群化发展;为高职教育集群化提供了行动指南,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政策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框架下制定了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步骤和时间截点,为各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提供了目标参考;为企业加入涉农高职教育建设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参与涉农高职教育建设,有利于扩宽涉农高职教育建设资金来源,也有助于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实现长三角地区农业产业与涉农高职教育良性互补的局面。

3 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的现状、优势和困境

江苏省农业发达,涉农高职教育集群与产业融合程度高,农民接收教育意愿较强,对涉农高职教育的需求大。但是,江苏省农业高职院校仅有3所,仅占江苏省高职院校数量的3.33%。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力量相对薄弱,与江苏省农业产业规模不匹配,难以支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模式应用范围较广。休闲农业、精细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发展。但是,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面临发展规划不科学、资源投入不合理、专业群建设不足、教材与课程建设落后等问题。院校盲目投资和区域教育同构化现象日趋严重。涉农高职教育资源的错配,降低了高职教育效能的发挥,不利于涉农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也阻碍了长三角的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在区域教育合作方面,江苏省涉农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师生交流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融合。但是,省际之间的高职院校交流不多,合作不深入,存在沟通和合作壁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江苏省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省际间院校合作与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应当进一步加深与区域内院校合作范围,突破师生交流等浅层次合作范围,在资源共享、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深层次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从长三角农业产业布局的全局角度配置教育资源,减少专业重复建设和教育资源浪费。

4 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研究

为进一步发挥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的优势,解决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使用PEST模型和SWOT模型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进行战略研究。

4.1 PEST分析

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4个方面对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做PEST分析。政治,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均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化发展、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撑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经济,江苏省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创新能力较强的特点,为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分工协助和错位竞争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苏南、苏中和苏北采用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江苏省涉农高职院校发展特色专业,围绕当地需求培养农业人才,与当地农业产业对接。社会,长三角交通便利,城市间信息和物流畅通,为区域间的沟通与协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农民有较强的接受涉农培训的愿望。在涉农高职教育领域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开展订单培养和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不仅引领了长三角涉农高职教育的集群化发展,也促进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技术,产业与创新的融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江苏省教育普及程度高,高职院校数量多的特点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职院校在涉农领域的合作推动长三角农业创新共同体的形成,也助力了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4.2 SWOT分析

结合PEST分析结果,从外部机会、外部风险、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4个方面对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做SWOT分析。外部机会,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从生产模式来看,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组织新形式的出现,演化出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模式,对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民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增多。从政府支持来看,政府在三农领域的投资增多,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碳达峰、碳中和与环境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战略的提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精细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不断涌现。外部风险,由于涉农高职教育的回报率较低,企业参与涉农高职教育的意愿不强,涉农高职教育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人口不断流失,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农业人才资源不足。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阻碍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流通。区域协作责权不清晰,制约了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内部优势,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专业优势不断加强,涉农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资金投入增加,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教学名师、领军人才等高端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在线开放课程、图书馆传递服务、师生交流制度不断完善。内部劣势,长三角涉农高职教育与农业生产脱节,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理念都在不同程度上滞后于农业生产。不仅制约了涉农高职教育本身的发展,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高职教育一体化规划的缺失导致长三角涉农高职教育存在同质化现象,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雷同程度较高,缺少院校特色和地区特色,难以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空间错配进一步扩大了地区间差距。

在当前内外部环境下,江苏省要立足地区优势,面向长三角需求,大力支持涉农高职院校发展。加强资金投入,鼓励院校创新,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业转型。

5 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对策与建议

本文在PEST分析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面向长三角涉农高职教育需求,支持涉农高职院校发展

在对涉农高职教育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对农业产业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集群建设。鼓励涉农高职院校设置新专业、开设新课程,鼓励涉农高职院校建设农业科研平台,加强与企业协作,鼓励涉农高职院校合作建设师资团队,形成创新合力。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只有在服务长三角农民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长三角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因此,江苏省应当出台配套措施,支持涉农高职院校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进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5.2 加强资金投入,鼓励涉农高职院校创新,促进农业转型

江苏省应当拓宽涉农高职教育资金来源,创新资金筹集机制,鼓励与其他省市企事业单位开展涉农高职教育合作,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争取更多涉农高职教育发展补贴。推进与企业的合作,引导企业加大在涉农高职教育领域的投资。鼓励社会公众在涉农高职教育领域的公益捐赠,扩大涉农高职教育的受众面。从而推动江苏省涉农高职院校持续创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力,实现课题与产业对接,以教育发展促进产业创新,以产业进步推动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良性循环。

5.3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推动涉农高职教育资源共享

在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江苏省应当抓住政策优势,主动搭建涉农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涉农在线开放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和教辅资源在校级和省际间的共享。积极与省内和省外的企业开展合作,为农民创设便捷的学习平台,将研究和生产中的成果和经验引入课程,满足农民对知识的持续需求。推进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效能发挥,还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有利于长三角的持续发展。

6 结语

涉农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基础较好,在支撑长三角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为长三角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经营管理贡献江苏智慧。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推动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积极参与区域农业职业教育一体化刻不容缓。应当构建高职教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机制,鼓励江苏省涉农高职院校与区域内的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设施,使江苏省涉农高职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地区和学生,为长三角现代农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技术和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长三角集群江苏省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江苏省交通图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江苏省政区图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江苏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