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励 覃梓源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奋斗的基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明,“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经验之一,并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66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从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这条主线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与精神动力,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相应的特征。从核心价值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坚持党的领导,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语体系。从实践指南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历经百年洗礼积累了许多宝贵财富,这些经验为“世界谋大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是扎根中国大地,围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形成的基本准则。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以“人民”为核心而不断奋斗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内容和特点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演变,进而解析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实质仍是“以人民为中心”。
近代以来,整个社会危机四伏,人民呼唤着“新的声音”来拯救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开辟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回应了时代的声音。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正确分析,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3显然,毛泽东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要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必须要牢牢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对付真正的敌人。为此,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首要问题,即土地问题,是我们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意识”已经逐步显现。在革命期间,毛泽东就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对为人民服务做出了清晰的定位,号召全党同志团结起来,确立起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终身的理想目标。在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1094这是从政治高度将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了第一个历史任务的同时,又在积极思考着如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时代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由贫穷转向富有,进而提升国际地位的根本就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共同努力。”[4]151为此,党和国家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完成了“一化三改”的任务,从而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确立起来。这一壮举不仅从制度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让人民群众政治获得感得到提升,同时也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奠定了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党的八大正确认识到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人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俨然成为党工作的中心。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得出了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重视并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然而,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总体来说,对时代议题的思考,为今后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过两年时间的徘徊,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各方面进行全面整顿调整,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的重心是搞好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此,邓小平打破思想束缚,回应人民的期待,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这使得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人民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彰显。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深入改革开放,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提出了“三个代表”,其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江泽民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我们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5]181此外,为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以人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把发展和人民紧密联系起来的创新成果。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得到创新,话语表达有了新的突破,但核心都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在科学认识和分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矛盾中回答和诠释“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议题。从1956年党的八大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阐述,到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再到新时代的新矛盾的演变进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生动实践。显然,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打赢脱贫攻坚便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共同富裕迈进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同时告诫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体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6]这使得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人民的“裤腰带”更加充实,获得感显著提高。尽管当前我们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但脱贫并不是终点,而是为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奋斗的新起点。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把脱贫攻坚纳入乡村振兴中的重大决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再经过百年历史的演进,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共产党人话语特色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葆初心使命,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准绳。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百年探索的宏观脉络,充分彰显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为践行人民观的基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争取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民族的解放。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需要,制定了相应的统一战线战略和策略。为争取全民族抗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针对国民党发起的内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新中国,为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恢复到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上来,形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朝着小康社会迈进。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自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7]68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就是充分发挥了党统揽全局、领导核心的作用。显然,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重中之重,新的奋斗征程中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充分发扬人民主体地位,在不同时期把人民历史主体性和人民价值主体性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之中,为其注入新的动力。革命时期,毛泽东结合党情、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建立农村根据地,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把敌人拉进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历史充分证明,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是当时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同时“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在革命胜利之后,恢复经济、稳定局势成为当下议题,中国共产党也将重心从革命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动员人民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可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强调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人民历史主体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改善生活水平。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这是对发挥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话语体系建设。纵观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的变化,其话语体系的构建上也有不同的表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持“民兵是胜利之本”的革命话语体系,将晦涩难懂的政治语言融入情感因素,使其成为人民听得懂、愿意听的“百家话”,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使人民群众获得情感和思想上的认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改革话语体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改革事业相挂钩,人民的获得感逐渐成为衡量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标准。“人民至上”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彰显,党的政治话语也融入更多的大众语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无论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执政态度,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亦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治国韬略,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话语表达是对人民群众的真情流露,都是对人民群众“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风格也紧跟时代,“朋友圈”“蛮拼的”等网络热词接连出现在新年贺词中,把人民群众熟知的网络用语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政治语言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话语表述接地气、贴生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家常语言”。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百年历史和实践中汲取了经验养分,其内容与特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创新,这既为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注入力量,又为全球政党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无产阶级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和价值理念。它从人的本质出发,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人民追求自身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社会。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501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己任,在不同时代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议题,表现为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为实现人民幸福生动实践的高度凝练,其思想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开辟了群众路线,坚信只有动员广大农民,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放能够取得胜利。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至上”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无论是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还是江泽民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亦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坚持马克主义人民观,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9]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定为党的奋斗目标,并将其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内容。毋庸置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与发展。
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范畴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以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革命建设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人民”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强调不同的时代下人民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概念,对“人民”的范畴再次拓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人民”的范畴做了进一步延伸,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不仅是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奋斗,更是为全世界人民的幸福奋斗,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和时代担当。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不同层面的具体表现,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的准确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一道认可,促使世界各国人民为世界共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这也是应对“逆全球化”思潮一剂良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危机告诫我们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打赢了疫情防控战,并积极对外进行医疗物资援助,开展疫情防控合作与疫苗的研发,为世界各国的疫情防控贡献中国力量,用大爱人民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最鲜明的底色,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0]57中国共产党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带领人民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亦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带领人民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朝着共同富裕迈进。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始终秉持人民性的丰硕果实。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稳步前进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动乱频频。新冠肺炎疫情让他们所宣扬的人权与民主显得一文不值,民众抱怨国家疫情防控不到位。而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决策力与执行力,举国同心共同抗疫,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此外,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以共享发展成果,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纵观“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足以看出,中国出现如此盛况的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开辟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为世界上那些既渴望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贡献了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