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治忠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产物,是蕴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系统化的群众观点、路线和立场。从历史维度来看,习近平人民群众观萌芽于七年知青岁月,基本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基本内容而言,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包括群众观点和路线、人民立场、为民情怀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价值维度来讲,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将人民视为发展的主体、动力和归宿,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视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实际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本身也具有崇高价值,这集中体现为它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政治意义。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习近平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产物,因此,其理论意义首先表现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其次,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突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价值追求。此外,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怎样依靠人民发展和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从哲学层面丰富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人类历史和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就与当地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情谊。离开梁家河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要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好事。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他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1]208。在解读科学发展观时,他按照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主张“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2]24。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他阐述了江山与人民的关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坚持不等于墨守成规。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必须把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突显出来,不断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习近平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改革开放的主体,要紧紧依靠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程。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人民群众来具体实施,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发展依靠人民”内在要求“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高度重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此外,习近平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他到访了全国所有的集中连片特困区,把大量精力和心血放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工作上,推动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脱贫工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内容囊括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范围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中,“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十个明确”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外交政策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由“十四个坚持”构成的基本方略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转化为人民群众生产实践活动的中间桥梁。从文字表述来看,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组成部分。但从理论实质来看,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彰显了后者的价值追求。不管是“十个明确”抑或是“十四个坚持”,都内在蕴含着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作为总目标和总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表现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而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方向、战略步骤、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都是为实现总目标和总任务服务的,实质上也就是为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服务的。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是人民。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我们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干事创业。同样,由“十四个坚持”构成的基本方略也是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服务的。与“十个明确”不同,“十四个坚持”当中就包含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5]1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核心内容,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不仅肯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检验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间接方法,这就是看人们的认识是否坚持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否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否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认识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反之则否。需要说明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历着从不正确到基本正确再到比较正确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们对发展内容、发展要求、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认识将不断深化。在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前,习近平就一直在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不管是在梁家河带领父老乡亲修坝淤地、开荒修路、办沼气、打大口井、办铁业社还是在正定招揽人才、兴办第二产业,不管是在宁德念“山海经”和发展大农业还是结合浙江优势和特点实施“八八战略”,都体现了习近平对不同地区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内容的深入思考。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从全国和全党层面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纵观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具体来说,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共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始终是习近平牵挂在心的对象,“人民”一词是他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的高频词。在习近平那里,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我们党的衣食父母。习近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就是对如何依靠人民发展、如何实现发展为了人民以及如何促进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认识。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不是只供学者们研究的纯粹理论,而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强大思想武器。不管是在基层和地方还是在中央,人民群众观始终是指引习近平开展各方面工作的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之后,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成为全党共同的人民群众观。在实践维度,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凝聚起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构成的。因此,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不断推进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主体。离开人民群众,我们党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我们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组织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梦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表述,是凝聚思想共识和磅礴力量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也是国家梦、民族梦。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40。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紧紧依靠人民,准确把握规律,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在习近平那里,人民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拥有无穷智慧和巨大力量。因此,“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163“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全国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推进伟大事业,就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包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现实层面来看,习近平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和坚持不断汇聚起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百姓心为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把我们党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向深入。[8]为了人民发展,首先要知道人民需要什么、期盼什么。习近平不仅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而且亲自下基层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和愿望。只有搞清楚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党和政府才能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才能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教育、收入、就业、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有了更高的需求。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党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致力于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就业视为最大的民生,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人民就业能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高质量的就业保证高水平的收入;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基本建成统筹城乡、覆盖全民、保障适度、权责清晰、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把住房问题视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不断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进一步满足人民住有所居的愿望;把良好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下大力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人民健康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习近平非常重视民生工作,指出:“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9]361在民生工作当中,他特别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改善问题。在2017年新年贺词当中,他讲到:“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9]368为了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共享发展,党和国家扎实开展并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工程。概言之,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直接作用的结果,但深受其影响是毋庸质疑的。
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崇高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进入21世纪,我们党在强调发展质量的同时,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义乌市调研时指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观念,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为群众服务的细微之处,在关注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人的价值诉求、精神追求、文化需求,提升人的素质。”[2]521众所周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精神境界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区域、收入等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纯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还办不到,但现在办不到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努力。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党要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让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习近平不仅在理论层面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且在现实层面扎实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中,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之后,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11]
不管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身份始终是习近平最鲜明的特征。这也就决定了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始终从党的立场出发思考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思考和处理党如何执好政以及如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问题。虽然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党性和人民性始终是统一的,但党不是人民,我们党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自身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持、对根本依靠力量的清醒认识、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深刻自觉。中国共产党是依靠人民干事创业的,也是为了人民而存在的。习近平明确指出,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脱离人民,党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将走向失败。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必须一心一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民群众的重要论述,推动实施了一系列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好事实事,形成了新时代人民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不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内容,但它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价值精髓。换句话说,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内在要求全党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明确指出:“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没有了这些,就是无本之木。”[12]62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仅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而且要在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础上,生发出爱民亲民为民的真挚情感,培养形成自觉融入人民群众和真实了解人民群众意愿的工作方法,增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工作服务于人民,这就要求党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紧密联系。为了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刚刚担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就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得到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习近平指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联系群众的机制还不健全、能力还不强,贯彻群众路线到不了末端。之后,我们党又陆续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虽然这些教育活动不再以坚持群众路线为主题,但都涉及密切党同群众关系的内容。例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领导干部树立和发扬优良作风,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使广大党员在团结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让全体党员始终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除了这些教育活动之外,习近平始终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仅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而且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表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他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13]总之,不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种教育活动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蕴含着习近平人民群众观,都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谁恩赐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5]181对我们党来说,改善党的领导,一方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另一方面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就前者而言,主要是将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提升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水平。就后者而言,主要是深入群众中间,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盼,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依靠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条件,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维护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的关键所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奋斗目标也在人民。习近平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党同群众的关系疏远了,党的执政地位就动摇了。而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服务能力,而这些正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内容。[14]由此可见,习近平人民群众观致力于维护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地位。
综上所述,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科学的思想、管用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作为科学的思想,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突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作为管用的思想,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汇聚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正确的思想,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致力于维护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