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2023-01-05 03:15赵丹丹赵秀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话语时代

赵丹丹,赵秀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北京 102200)

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是凝练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核心概念而形成的话语概括、反映与呈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外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相关表达频繁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文章以及报告之中,共同富裕话语日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时间进行了初步规划,指出将在2035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始将共同富裕纳入国家发展的具体规划之中,指出在2035年将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将共同富裕落实到具体的部署之中,对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进行了具体规划,表明在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已经转变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突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22,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即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明了实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意义,也意味着共同富裕正逐步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并日益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中心课题。

当前学界主要围绕内涵、价值、概念分析、实现路径、条件以及与共同富裕紧密相关的反贫困、分配制度等维度对新时代共同富裕进行研究,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理论力量与指导。在内涵、逻辑层面,周建华等从历史角度出发,通过共同富裕的概念演进去理解其内涵[4],詹国辉等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维度全面厘清共同富裕的多维内涵[5],徐俊峰等从城乡共富的角度去探究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6],夏杰长等从公平和效率出发探讨共同富裕内在的逻辑理路[7];在价值层面,韩振峰等深入挖掘习近平共同富裕观中蕴含的时代、理论、实践与世界意义[8],立足整体观,周泉等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探求中国共产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和价值追求[9];在同共同富裕相联系的反贫困、分配领域等层面,孙蕾将共同富裕同乡村振兴相结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探究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振兴路径[10],张晖深入探究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肩负的角色、面临的困难与可寻求的出路等[11],同时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张海霞等致力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等[12],另外着眼于分配角度,胡剑等积极探寻推动共同富裕的第三次分配的实现机制[13],以及赵丹丹等从马克思分配正义的的角度去理解新时代的共同富裕[14]。综观当前共同富裕相关研究发现,以话语为切入点研究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尚且存在充足的探索空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创新性地从共同富裕话语角度出发,主要从理论、历史以及现实3个逻辑层面去探讨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的生成逻辑,以期拓展当前对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为新时代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基础,更加坚定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信心。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生成的理论逻辑

“理论构成话语的基本要件,话语依托理论的支撑得以立基。”[15]共同富裕话语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表达,探讨共同富裕话语的生成必然要去共同富裕相关思想中寻找理论积淀。从古至今,关于共同富裕的讨论从未停止,研究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生成的理论逻辑主要应从我国古代先贤哲人对于理想社会的朴素憧憬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本思想的阐释中进行。

(一)理论渊源:古代朴素的社会理想

我国古代朴素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为财权的公有、发展的平衡、分配的平均,其中话语具体呈现为“大同社会”“天之道”“均贫富”等形式。

大同社会是古代先贤哲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的理想社会,我国古代将大同社会表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社会的实现需要推行大道,核心在于权力和财物的公有,如今的公有制同其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追求的“一个都不能少”[16]的共同富裕同大同社会理想一脉相承。“天之道”的理想社会的话语内核在于平衡,其中包含着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同层面的共同富裕思想。老子说道:“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老子》)坚持“天之道”,社会呈现出的图景将是民风淳朴,人民安于所享、乐于所居,幸福指数极高的社会。天之道强调的平衡、安定社会发展状态下人民怡然自得的精神面貌同新时代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精神富裕遥相呼应。“均贫富”主要围绕绝对平均为话语核心展开。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均贫富”的表达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农民起义的口号之中,如“天补均平”“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等贵贱,均贫富”“无处不均匀”等。

大同社会、天之道、均贫富等朴素的社会理想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是古人立足所处的时代环境,在头脑中构建起来的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具有空想性质,但其体现出来的人民对于改变自身生活现状、追求美好生活和对公平正义的道德价值诉求却得到了永续发展。正是基于中华民族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期待,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当作是奋斗目标。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既是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生成的重要理论基础,也对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的发展起着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是党和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新发展、新阐释。

共同富裕话语涵盖内容广泛、立意深远,人民是其话语核心所在。共同富裕是以“立足人民”“围绕人民”“为了人民”“回归人民”为中心进行的话语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1]从关注的主体层面来看,共同富裕话语的生成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强调人、关注人、重视人,尊重类本质的人、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的创造性能力。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历史的同时也理应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更应该是财富的拥有者。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体现、贯穿、融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层面指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7]22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表达着相同的思想,认为人民进行社会生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的富足。列宁指出要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18]571,主张社会发展要以实现劳动者即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为最终目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和必经阶段。共同富裕最终是要为人民所服务,共同富裕话语也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展开。因此,马克思虽没有具体明确地对共同富裕进行论述,但其以人为逻辑起点的人本思想所代表的立场、价值观等是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生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生成的历史逻辑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争、革命、重建、建设、开放、发展多个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不同时期富有时代特色的共同富裕话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演变。探究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生成的历史逻辑要将共同富裕放在近代以来1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变革中进行观察、分析,从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寻找共同富裕话语核心的变化,洞悉过去,抓住当下,更好地把握未来。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求安”

新民主主义革命长期动荡的社会局面使中国人民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群众对于共同富裕的追求仅仅指向祖国统一、社会安定范围内,并逐渐形成了以“求安定”“求安稳”“求安全”“求安康”为核心的话语,“求安”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富裕话语的主要特征。

以“求安”为核心的话语主要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之中得以建构。大革命时期的“求安定”体现在对家国统一、和平的期盼之中,追求安定的直接途径就是进行暴力革命,以革命的方式打倒压在人民群众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统一的新世界、创造属于人民的新社会。党的一大明确“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19]26。党的二大将革命目标确定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0]133。土地革命时期“求安稳”体现在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在拥有土地后实现自身的安稳,话语呈现为“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等。抗日战争时期“求安全”主要围绕民族安全层面,指的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在抗日口号中体现为“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万众一心,誓灭倭寇”“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等。解放战争时期的“求安康”话语表明了人民群众排斥内战、渴望和平的期盼,话语表达主要体现在反对国民党暴政的呼声之中,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

这一时期共同富裕尽管没有被正式提出,但追求安定、解放、统一的新世界已然为日后共同富裕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形成的以“求安”为核心的话语一定程度上属于共同富裕话语的初步探索阶段,为之后共同富裕的发展做好了话语铺垫。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求有”

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面对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留下的“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21]347的残破局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国家恢复和发展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零到有的过程,是党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对共同富裕话语的建构主要以“求有”为核心概念,追求“有工业”“有水平”“有文化”“有科技”等共同富裕话语由此生成。

毛泽东同志指出工业化是实现国家强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现阶段要以“工业为重点”[22]884“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3]1437,要转变我国没有工业化的现状。面对人民贫穷的物质生活状态,毛泽东同志认为要积极“改善人民生活”[24]480。刘少奇同志指出当前“迫切地需要提高生活水平”[25]1。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有计划的粮食供应政策,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物价稳定基础上推动农民大联合,走互助合作道路,在集体化中增强人民的社会主义共识,解决生活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率先对人民“有文化”的需求做出了话语回应,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26]11,战争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系统性地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要满足人民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的需要,完善教育体系。同时毛泽东同志认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7]351,要真正实现工业强国就必须学最先进的技术、搞最前沿的科学,注重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助推我国生产力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一贫如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带领人民通过革命和建设生产出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在追求“有工业”“有水平”“有文化”“有科技”等话语中,为下一阶段追求更加富裕的生活奠定了丰富的话语基础。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求富”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人民的需求已经处于从满足基本生活向要求富裕生活的转变阶段,已经由较低层次的需求转向中高层次。改革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重视效率使得这一时期共同富裕话语围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层面展开,“求富”成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共同富裕话语的核心概念。

针对目前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认识存在的偏差,邓小平同志从国强民富角度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28]620。邓小平同志通过运用否定句式的强调表达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概念,从根本上增强了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从思想上激发了人民对追求富裕的热情。邓小平同志认为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先把经济搞上去”[29]129,并从大局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以保证物质生活资料充足,提升整体国力,进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需求,推动“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30]311。以“求富”为话语核心的表达多次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中央政策文件之中,如党的十三大提出“按劳分配”,从根本上摒弃平均主义思维,有效激发人民自身创造财富、改善生活条件的动力。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坚持“效率优先”,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率先实现富裕,建立“合理差距论”意识,最终带动国家整体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以“求富”为核心的共同富裕话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邓小平同志等领导人带领下提出的抓经济、搞建设、谋发展,重效率的话语建构、丰富、发展了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的表达形式,同时也不断推动着人们追求富裕生活的实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求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人民的多层次需求,已经成为制约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判断,新时代对于共同富裕的话语主要以“求同享”“求共同”“求同心”为主要内容,致力于实现城乡居民同享社会发展红利、实现人民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共同富裕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团结一心等,“求同”成为这一时期共同富裕话语的核心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1],这是对于城乡人民尤其是乡村人民期盼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机会最为直接的话语回应,是党对人民群众“求同享”的话语要求所做出的话语反馈。“求共同”话语呈现主要着眼于新时代人民需求呈现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人民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基础上同样强调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1]。人民需要的是物质、精神、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富裕。“求同享”和“求共同”的话语最终统一于“求同心”之中,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坚持“求同心”的话语指导,即始终坚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1]。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将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才能保持共同富裕道路的持续性,才能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力。

新时代是在基本实现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时期,是实现全体人民多层次、多领域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共同富裕话语更加强调政治属性,更加注重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求同”。

近代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经历了“求安”“求有”“求富”以及“求同”4个阶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共同富裕话语有着不同的核心凝练。从共同富裕话语的演进中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一现象表明了共同富裕话语同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同步性。同时通过共同富裕话语表达出来的人们的社会诉求,可以看到共同富裕话语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鲜明的历史逻辑。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生成的现实逻辑

话语产生于人的头脑之中,是思维层面的表达,实践是其产生的重要源泉。话语分析不仅要从理论、历史承继中着手,更重要的是要同其产生的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研究话语必然会深陷唯心主义漩涡,进而无法对话语做出正确的评判。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是在立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机遇,统筹国家发展大局的现实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话语方式回应中国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逻辑。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激发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总体来看城乡均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对比发现,当前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已然不容乐观。据2013—2017年这5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统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未达到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32],加之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激发了关注农村、强调农民收入增长的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的产生。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比例,党和国家在经济、分配、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据统计,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达到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63%,城乡差距比例约为2.8∶1,远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1.6∶1的比例。针对现行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国务院转批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分别从分配的不同阶段、增长农民收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其中包括彻底取消农业税收,大幅度增加涉农补贴”[33]等,从政策层面减轻农民生活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实现城乡税收公平。同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从贫困线下的人口入手,从最难处开始,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依靠点对点帮扶提高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面对由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收入扩大局面,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时代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真正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元经济社会结构。

基于城乡收入的扩大,激发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等注重农村、农民的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的产生。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等话语表达中不难发现党和国家的政策、目标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有指向性,精确性、时代性,体现着党和国家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在话语以及政策上的精准回应。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催生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出现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打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采取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转而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战略,短期内迅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但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差异更加明显、突出。新时代区域发展存在的不平衡同共同富裕所强调的协调、共同相悖,在致力于化解现实中存在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中催生了重视平衡、协调的新时代共同富裕相关的政策语言。

我国区域分布主要为4个板块,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在政策扶持以及自身地理条件优势率先得以发展。据统计,2008年仅东部地区GDP已经占到了全国GDP总量的一半以上,我国的区域不平衡现象愈加突显。面对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党中央提出“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政策的支持极大提升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速度,但居民生活质量、教育、交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同东部地区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根据区域特点寻找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增强各区域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经济的跨区域发展,推动形成区域间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化解区域不平衡不能只停留在强调GDP层面,要注重提高区域发展质量,解决区域不平衡现实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34],着重强调提高人民基本的生活水平。

新时代区域不平衡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催生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同时新时代致力于区域平衡发展的共同富裕话语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应然出现。

(三)“共享发展”理念为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形成奠定基础

理念中包含着话语所表达的基本内容,话语是理念传播的符号载体。理念指导实践,把握实践方向,在实践中理念的深刻内涵通过话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传播。“共享发展”理念同共同富裕话语一脉相承、高度契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是推动新时代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共享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5]。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汲取拉美国家发展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核心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公平享受发展成果,“共享消除贫困的福利”[36],在共建中实现共享,最终形成共富。共享是当代中国对于发展观念的全新表达,发展的目的在于长期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共享的宗旨在于实现全体人民和谐稳定的富裕生活。共享发展理念贯彻于农村脱贫一线、社会保障治理前沿、提升城乡教育水平和质量等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共享发展理念充分激发了人民群众劳动、创新、创造和发展的热情,给予每个个体都实现自身梦想的机会,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及幸福指数。

共同富裕话语与“共享发展”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行动的辩证统一。共享发展实践正在为人民群众搭建更加便利、健全、公平、富裕的具有制度保证的社会生活环境。“共享发展”理念在带领人民进行共同建设的实践道路中奠定了共同富裕话语的生成基础。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兴起

话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体现特定时代的基本特征。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是党和政府立足国情对时代发展之问和人民之问进行的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我国迎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时期,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也由此兴起。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下一阶段社会发展目标的话语回应。现阶段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绝对贫困,标志着我国向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新突破,国内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农业发展稳步推进,生态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公共卫生事业有序推进,社会整体呈现和谐稳定发展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面对全球性疫情冲击,党中央带领人民团结一心,迅速采取行动,不仅阻止了疫情的蔓延,而且实现了全球仅有的经济正增长,这一切都表明了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日趋成熟,同时为共同富裕话语产生奠定了良好的社会语境。

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同样社会发展目标也是分阶段进行制定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37],正面、直接回答了人民和时代对于下一阶段社会发展方向存在的疑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一时期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37]。故而,共同富裕迅速成为当下人们热议的话题,各界对于共同富裕的讨论助推着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的兴起。

深入理解话语所表达的意义与图景必然要从话语生成的理论、历史和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的生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其生成的逻辑分析要从整体性出发,兼顾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维度。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吸收了中国传统朴素社会理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经历了近代100多年来的话语演变,从而在新时代我国所面临的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共享发展理念实施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现实中最终兴起。通过对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形成的逻辑剖析,我们对共同富裕发展、演进和实践有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解与认同,坚定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与决心。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话语时代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