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明,兰曾妮,卿晓秋
(1.重庆理工大学 a.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b.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54;2.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47)
作为晚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以追赶超越的姿态实现了当今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奇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适应世界现代化进程、立足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早发内生型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存在着一般晚发外生型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难以相比的成功经验,在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同时,对人类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意义。
根据每一个国家现代化面临的不同的国际环境、领导主体、发展方式等,可将世界上已有的现代化国家分为两类: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和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以英国、法国、美国及部分西欧国家为代表,而俄国、日本等以及当今亚非拉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属于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美国社会学家哥迈尼在《现代化社会学》中将早发内生型描述为“原生型现代化”,而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在《现代化与社会结构》中则将之称为“内源发展国家”。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率先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在整个世界都处于封建专制王权的统治下时,英国率先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约束君主权力,使得议会拥有征税权和兵权,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贵族寡头制的转型。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当其他国家还处于一个以手工业、手工工厂为核心的原始工业化阶段时,英国首先开始以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实现从原始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社会的跨越。这种新的政治、经济安排让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使英国成为无人与之匹敌的世界性大帝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标本。法国大革命掀起了世界反封建暴力革命的浪潮,把法国从旧制度的王朝国家变成了自由、理性的现代化国家,为法国勾勒了国家制度的现代模型,成为其现代化进程中的转折点。随后,在曲折反复的现代化进程中,法国也成为第一批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在18世纪中后期,欧洲一些海外殖民地例如美国卷入了现代化的第二批发展浪潮中。当时的国际背景相对宽松,具备殖民地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良好条件。在美国建国初期,引领国家现代化的领导人同时也是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领导人。这一情况使美国避免了传统化政权与现代化政权进行对抗而出现的社会混乱局面,同时也使美国能够汲取欧洲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经验。美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发挥本国特点,首创了联邦制与现代政党制度。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使美国的民主制度成为当时世界上较为完善的民主制度,从政治建构层面为美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1894年,美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后居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首位。
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将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称为“后来者”,这不仅是指其在时间上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形成对比,也内含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逻辑。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不是因为自身内部文明的历史演进,而是源于外部侵略扩张型环境的影响,源自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冲击。在动乱的国际环境中,在尝试对现有的现代化发展秩序的重构中,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被迫走上现代化之路。18、19世纪,俄国不断对外扩张,虽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落后于西欧大国,但仍旧处于世界大国的地位。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在与英国、法国的抗衡中遭受致命打击。俄裔历史学家申克伦指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使沙皇和高级官员们都意识到,俄国再一次被西方发达国家远远地甩到后面。要重新赢得一种强大的军事地位,某种程度的现代化……已经必不可少。”[1]93这不仅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与无能,也刺激了俄国对开启现代化的需求。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随之又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属性的改革,正式开启现代化进程。对于在自身民族危机环境中被迫现代化的晚生外生型国家俄国而言,现代化是在仓促紧迫且适配的现代化发展条件与基础资源都处于紧缺的环境下发生的。这就必然导致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重重阻碍,使得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处于错位、畸形的状态。中国古代曾创造出领先世界的中国文明,但清代晚期,封建帝制、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等制度和政策使得中华文明的发展深陷困境,导致当时的中华文明远远落后于高速发展的西方工业文明。在鸦片战争后,为了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势渗透给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造成严重冲击的问题,中国被迫走上了现代化之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才正式开启探索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在资本逻辑的运作下,体现了资本主义体系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将非资本主义国家变为其产品与服务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的特点。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非洲与拉丁美洲的诸多国家,如印度、智利、巴西等国的本土工商业都曾受到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扼杀。在愈加贫困、落后的情况下,深受殖民压迫的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为争取本国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走上了发展现代化的艰难道路。
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以个人作为主体的现代化,是出于实现和保障个体主体的权利而建构出完整的社会体系的现代化。在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出场的是经济人“个体”,其次是市民“社会”,最后才是民族“国家”。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基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政治与经济上发挥了重要影响。以最先完成现代化的英国为例,英国首先建立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限制王权、君主立宪以及实行普选制、责任内阁制等以确保个人的私有财产不受到王室政权的侵犯,从而为其进行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体主体三大部分。为了打破封建自然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摆脱人对这种经济类型的人身依附关系,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应运而生。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在实现经济上的解放后,其民主政治也得以产生与发展。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从群体主体转向个体主体,利益集团是其真正的领导主体[3]。这种个体主体式的现代化致使中央与地方难以进行上下一致的集体行动,甚至在诸多关键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极大制约了现代化后期发展的效率。
在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个体主体是主要的领导力量。在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后,政府才开始发挥明显作用。而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政府是现代化的领导主体,扮演了开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角色。在现代化过程中,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外国资本依赖程度高,国内市场发育不成熟,在政治上受到殖民国家政治体制与法律体制的影响,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组织和推动现代化。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政府采取对外国资本进行严格控制,大力发展本国的工业、农业和军事等措施,以此捍卫和维护本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由于是在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影响下才开始现代化,因此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政府来推动并管控,以此克服自身积贫积弱的状态,缓解国家在现代化中出现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兼容度低的紧张局面,协调社会冲突与矛盾,调动社会整体资源,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与策略落实到社会各个层面中,渐进有序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由于存在国家基础薄弱、财力严重不足、人口基数大且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因而为了实现本国现代化的迅速开展,政府往往选择直接参与本国的经济活动,引导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例如,俄国的现代化是在沙皇政府的控制下展开的。政府主导是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经济崛起的特征之一,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主导的体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培育了市场体系、完善了市场机制,确保了中国经济稳步前进。
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内残酷剥削、对外殖民扩张,整个过程极具主动性、强迫性。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排斥一切非西方式的现代化发展方式,认为“现代化=西方化”。在唯物史观看来,西方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方式逐步确立的发展过程,其现代化发展方式实质上表明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残暴掠夺与无止境追求。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演进规律在现代社会的展开,但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发展方式在带来社会生产力空前提升的同时,也使得人与资本之间产生严重的对立。在世界历史范畴中,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发展方式一方面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另一方面出于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积极促进世界市场形成,促进交通工具、交换方式的革新,从而在世界层面使得除了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也卷入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借机展开对其他国家物质资源与人口的掠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文明性和反文明性在时空上并存。在当今世界,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存在的精英政治、金钱政治、官员腐败、相对多数代表派漠视少数派权益等问题,致使其在民众中的说服力日渐下降,自身的现代化也陷入难以破解的发展困境之中。这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采取仅维护少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无视大多数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是分不开的。
在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方式选择上,出现了3种倾向:一种是既学习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对外扩张的方式,采取对外殖民、侵略的手段,又引进和改革早发现代化国家技术,并注重在本国独立开发自主技术,例如日本。一种是不加改进、全面模仿早发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拉丁美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巴西大力模仿西方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引进外资与技术,实行消费导向型经济政策,通过进口、推动中心城市工业化和建造新城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早期模仿西方现代化使得巴西工业迅速发展,但也使得其过分依赖外国投资,为巴西的后期现代化持续发展埋下祸根。照搬早发内生现代化方式、依附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拉丁美洲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亚非拉国家最初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期由于国家未能顺利实现现代化转型,协调社会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能力较差,这些国家相继陷入了现代化的发展困境。而第三种则是立足自身的国情开展符合本国实际的渐进性改革,采取和平崛起的方式。作为最大的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践行的既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又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局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得中国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在学习早发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妥善处理为我所用、扬我所长和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关系,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早发内生型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存在着根本性质上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典范。总结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首次从整体上分析和对比了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关系,阐明了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过程,探讨了西方现代化国家中存在的异化问题。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探讨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发展之路,但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实际上包含了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思路[4]。首先,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由于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自主创造发达的现代化生产力的能力较低,现代化工业大生产无法在其内部自动生成,因此要积极利用西方现代化国家早期经验对本国落后的生产力大加改造。基于此,经济落后的国家才能缩短与西方现代国家间的差距,顺利走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根据马克思的设想,一些落后的国家也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表明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不是依附西方现代化国家,走西方现代化道路。其次,马克思认为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选择适合本国和本民族具体情况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规律[5]。在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道路选择上也曾有过两种不同的道路,即采用改良的方式由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普鲁士道路和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用暴力手段直接建立现代社会的美国式道路。因此,对于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而言,要充分发挥晚发优势、赶超早发国家,必须走立足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辩证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本国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现代化。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苏联和中国的现代化先后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前者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偏离、背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而只有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守正创新的发展原则,开辟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较差的现实情况,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将重心放在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军事领域现代化上,并积极发动群众力量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解决落后生产力阻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跟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总结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10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经验、教训,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新世界现代化模式相结合,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6]。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指导下开创的,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设想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验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中国及世界创造更多现代化发展奇迹的思想武器。
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一致、力量一致,朝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奋力前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政府有序推进的主动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起着全面的领导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在曲折中前进、在发展中提升的历史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当下,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后,创造性地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新的理论内涵,提供宝贵实践经验。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世界现代化形势的发展变化,部署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7]。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21。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这源自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百年探索的经验总结[9]。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以党的现代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从晚发被动到自觉主动、从传统化结构到现代化结构的最佳道路。中国作为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历史过程,而是通过人为摆脱国家艰难处境、推动社会发展而作出的一种自觉的努力与探索。过去积贫积弱的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用一两百年时间才实现的现代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主体是中国人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共同开创与探索出来的。充分依靠和发挥中国人民的主体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形成与发展历程中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不同于以保障和完善少数个人权利为价值追求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至上立场,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10]。以人民为中心,从价值导向与实践导向上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遵循[11]。理性、平等、进步、繁荣是世界现代化所要追求与实现的价值目标,但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在达成这一目标时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只实现了极少数人的现代化,违背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贯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始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人民,其着眼点在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是集中人民群众集体智慧与经验的产物。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部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在于坚持人民至上,把全体人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价值与动力双主体,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解放作为最终价值旨归。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国人民享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富裕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奋斗目标。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着眼点在于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任务如期完成,这些都得益于最大程度地激发与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集中人民群众集体智慧与经验的产物。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12]38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突破与发展,获得的成功经验,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今世界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发展道路以早发内生型的西方现代化国家为经验参考,是以西方现代化的表征对现代化做出的解释。“现代化”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和反思的现实问题。一方面,现代化的出场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必须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突破西方现代化国家理论对现代化道路的片面阐释。中国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果,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是中国不仅立足自身现代化发展,更着眼于世界现代化整体进程,始终坚持在全面对外开放中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科学准确的历史定位和角色定位。同时,中国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此破解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难题,摒弃将西方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唯一的发展模式的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改革开放40余年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经验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挥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优势,赶超西方发达现代化大国,必须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具备世界现代化发展视野,立足高度全球化的世界背景。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世界,深入推动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来看,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就处于兴盛状态;闭关自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就处于衰弱状态。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坚持对外放开,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中,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用制度与规则创新为大规模引进外资创造更优环境,推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共建等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同时也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学习与借鉴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先进思想与先进经验起步的。随着中国的崛起,对外开放逐渐发展成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互相借鉴的过程。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在世界上传播中国声音、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式现代化方案,协同世界各国共建和谐世界[1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为世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中国方案,内含深远的世界意义。
追求民族复兴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因各国的历史文化条件和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注定是具有多样性和多重选择性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始终贯彻和运行了资本的逻辑,这使得西方资本主义成为近代以来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种社会形式。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晚生型的新兴国家在实现由传统结构向现代化结构的转变、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必然要走西方现代化国家走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侵略扩张,与西方现代化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迎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并开创了一条人类用和平发展方式追求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破解“国强必霸、大国必战”的西方现代化发展逻辑,强烈反对以暴力、战争方式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径。在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形成了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时代要求和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谋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1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表明,国家实现现代化并非只有实施侵略扩张、发动暴力战争、争夺垄断霸权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这一条路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的最优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对外表现为:中国以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运用到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之中,大力倡导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坚决反对强权与霸权,表明中国永不称霸的决心。中国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遵循联合国宪章与国际关系准则,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均衡公正的方向发展,在政治上与他国坚持独立平等、协商互助的原则,在经济上与他国深入合作、取长补短,在文化上与他国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而在国内则表现为,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把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把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中的奇迹,就在于中国历史性改写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发展公式,走出了一条非西方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且更为成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人类文明形态具有多样性。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文明形态兼具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对人类现代化实现方式的一种创造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和平、发展、合作的政治理念,遵循合作共赢原则,与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民粹主义作坚决斗争,是一条致力于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世界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新道路,更是一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积极促进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实现共赢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合作与发展的新道路。
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起初,资本主义文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繁荣,实现了现代社会文明形态的跨越式发展。但随着资本与社会之间的分裂愈演愈烈,侵略扩张贯穿资本主义文明的始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力图在世界范围内传递西方普世价值,以此取代多元文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中贯彻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逻辑,无视、诋毁其他文明,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加以否定和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现代化并不是定于一尊的独有模式,也不是以西欧和北美为蓝本的‘欧化’或‘美化’的模式,而应摒弃以资本为导向的道路,重新开辟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16]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内部弊端通过自身力量的调节无法得以破解,其本身就是建立在资本阻碍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冲突与对抗上的,只有以谋求和平发展为实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弊端。
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强行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本质上蕴含着“仁”“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中国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具有如下的理念价值:第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时代潮流同向同行。目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全球化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全球性的问题也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影响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因素。全球性的问题是无法通过单个国家、单个国际组织的力量就能够顺利化解的。世界各国要通力合作,以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消除隔阂,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共同致力于人类共同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化解全球性问题给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所造成的危害。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世界各国进行合作治理国际事务的一种全新理念选择,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研判和理念创新。第二,共享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价值落脚点。从目前全球事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全球性问题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包含一些亟待解决、异常复杂的现实问题,这意味着进行全球事务治理、解决全球性问题异常艰巨,需要世界各国开展积极的合作实现共同治理、共同获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重视实现共同价值的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理想。从《礼记》提出“大同思想”开始,到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将“天下为公”作为其革命理论指导,实现共同富裕、追求人民的美好生活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懈的价值追求和崇高的社会理想。古代先贤在实现富民及对建立大同的理想社会设想中有诸多富有启迪性的思想。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本身就肩负着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实现深刻变革的重任。中国坚持以对话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世界各国的冲突,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世界各国构建对话协商、合作交流的平台,始终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努力集聚世界各国的共识,发展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为世界上想寻求发展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信心与模范。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而这条道路是党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在科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中国自身国情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切实可行的道路,这也证明了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不是只有西方道路一种模式,还有多种选择[17]。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要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现代化道路,从而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关于现代化发展道路模式的固有观念的桎梏,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扬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直接回答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开启和推进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开辟了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首先,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早发的西方现代化国家就大肆宣扬社会主义灭亡论,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对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怀疑。在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健康、稳步前进。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与榜样示范[18]。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世界现代化的最新发展为宏观背景,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情况为实际依据,深刻揭示了落后的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与先进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关系,科学分析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19],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对立统一规律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与处理本国与他国尤其是发达的西方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参考,就是:走自己的路,按本国实际选择和制定现代化道路、实施策略等,同时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完善本国经济体制等[20]。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揭示了落后的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联系。一方面,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中,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争取公正、合理的良好国际秩序,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争取实现现代化良好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的重要条件。
20世纪上半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西方围攻下仍不断取得成就,但在20世纪下半叶节节溃败。首先,其主要原因在于苏联领导人没能对二战后国际形势与时代特征做出准确判断,没能根据时代主题的转变调整现代化发展战略。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后,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主题相结合,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逐渐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其次,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苏联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比较有利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种道路在一个国家适用,在另一个国家就不一定可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再次,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科学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准确阐明了落后的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历史方位。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373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改革开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克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僵化、封闭弊端[21]。
19世纪下半叶,拉丁美洲国家的现代化开始起步。拉丁美洲国家作为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先行者,历经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依旧未跨进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反而深陷“中等国家陷阱”,落后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在推行现代化过程中,照搬西方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把现代化和城市化、都市化混同起来。拉丁美洲的现代化发展遵循“工业—城市化”模式,即在城市中集聚现代化优势,创造广泛就业机会,让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和农村,涌入城市。这种城乡流动造成了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急剧减少的问题。拉丁美洲国家出现以中心城市急剧膨胀为表征的都市化发展趋势。这种“虚假的城市化”和“过度的城市化”致使城乡人口分布失衡,使得区域发展和资源分配极不合理,城市拥堵、贫富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医疗卫生事业缺乏保障等问题突出。同属于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城市化、都市化与拉丁美洲国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首先,在政府管理职能的发挥上,拉丁美洲国家全面接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否定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拉丁美洲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市场的调节作用,而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得虚假城市化问题不断加重。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中国式城市化提供政治制度保障。政府通过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战略措施,为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供了方案选择。其次,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拉丁美洲国家为解决国内资金不足的问题,实行负债发展经济战略,高度依赖举借外债发展本国经济。西方现代化国家通过向拉丁美洲国家输入过剩资本并通过放贷收取高额利息,转移国内经济危机。拉丁美洲国家曾先后陷于无力偿还高额债务的危机之中,其城市化实质上是一种“负债城市化”[22]。相较于拉丁美洲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3],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使得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走上勤劳致富的全面小康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最初规划时,虽并未将拉丁美洲国家涵盖在内,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重视拉丁美洲国家,积极推动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全方位合作。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拉丁美洲国家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重新激发了拉丁美洲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活力。最后,在主流文化上,拉丁美洲国家在未被殖民前保持着高度的文化多样性,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受到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文化殖民、文化渗透,开始崇尚、模仿西方现代化国家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上出现了民族文化断层的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时,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文化底蕴[24],注重以中国自身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底蕴,扩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决捍卫中国本土文化的主流地位,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发扬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道路打破西方文化对现代化理论的绝对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