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英才中学 陈 洁
维克多·雨果说:“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要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声势律动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就是通过肢体发出的动作,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控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既有语言文字表达的功能,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传统音乐教学通常是由教师教唱,这种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而教师利用声势律动辅助教学,尤其是通过信息媒体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随着音乐旋律的播放,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七子之歌——澳门》时,课前教师搜集有关澳门回归的视频,课上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引导学生真切感受蕴含在音乐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澳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澳门是如何被西方列强霸占的。最后,师生集体演唱《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引导学生在反复熟悉歌词的基础上掌握歌曲的旋律。有了以上教学铺垫,学生深入领会到歌词的韵味,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高。
众所周知,音乐的律动体现了音乐的节奏感。在教学中应尽量选择节奏性强的音乐供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起伏的旋律,并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手脚配合把音乐表现出来,最后以分组比赛的方式教唱。这样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肢体的协调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助于引领学生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例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以通过跺脚、踏步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音乐节奏,理解曲子的风格;在教学《青春舞曲》时,可以通过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节奏,在视谱律动的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逐步从简单到复杂,加深学生对乐谱的认知。实践证明,开展声势律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音乐鉴赏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每首音乐的主题,并深入其意境之中,借助律动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例如,在教学《牧歌》时,由于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中,感受蒙古舞别具一格的肩部动作,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初中生喜欢上音乐课,当教学结束后,很多学生还沉浸在音乐氛围中久久不能忘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声势律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青春舞曲》时,可以结合活泼欢快的舞蹈来开展教学活动,先让学生跳完这个曲子,从中感受乐曲的律动,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把握声势律动的频率,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与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声势律动的运用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对于一些过于激昂的音乐作品尽量不使用声势律动,以免出现无法控制课堂的情况。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在运用声势律动时动作不宜过大,声音也不能过响,因为这类曲目的旋律本身就庄严、肃穆,而且音乐旋律足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于音乐旋律柔美、抒情性强的作品来说,则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来辅助教学。诸如《桑塔·露琪亚》这类曲子,就应用舒缓的动作来诠释作品。动作简单易学,旋律也很温和,适合中学生的身体摆动幅度。再如,在教学民族舞曲时,是否开展声势律动教学,还要根据舞曲的旋律特点,对于匹配的动作幅度大或者动作比较夸张的旋律,就不宜采用声势律动教学。民族舞中的有些动作代表特定的含义,只需要教师演示一下即可,不需要学生作声势,如蒙古舞与傣族舞等,教学中只需要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即可,而不需要过多地关注舞蹈本身。
音乐作品的主旋律各有不同,通过声势律动开展音乐接龙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准确地感知音乐,增强把握音乐节奏的能力。例如,在《保卫黄河》教学时,这首歌曲共有齐唱、轮唱、合唱三种演唱方式,教师先开展齐唱教学,在学习齐唱技巧的同时也分析歌曲的节奏并仔细感受,然后同桌间开展声势接龙练习,锻炼轮唱的方法,对歌曲中的节奏特点深入感知,体会歌曲中反映的我军抗击日军侵略的悲壮场景和英雄儿女奋起抗争的英勇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声势伴奏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教师播放2019年国庆阅兵式的短视频,让学生在雄壮磅礴的场景和配乐中,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特点,并跟随着音乐伴奏踢正步、喊口号、拍手,从而加深学生对乐曲的感知,产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要想让声势律动教学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在节奏练习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师应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愉快地学习音乐知识,锻炼演唱技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乐感,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教师应注重生活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从生活中发掘音乐教学的素材。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倒车提示语“倒车,请注意”是双八分和前十六分节奏,教师可以从这一节奏入手讲授相关音乐知识。再如,组织学生进行“跳皮筋”游戏,一边跳一边唱“小汽车,嘀嘀嘀,马莲开花二十一”,让学生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节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仔细聆听和感知,然后列举与本作品旋律、节奏相似的作品,并对列举最多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声势律动的特点,增强音乐感知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展情境教学。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增强教学感染力,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律动,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特点,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在即兴教学中起一个开头,让学生伴随节奏做出动作,从而营造浓厚的音乐情境。例如,在第一单元《手拉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尝试寻找其中的节奏,如用拍手来配合音乐中的间歇音,让学生互相拉手来配合歌曲的主题,或者跟随音乐的节奏完成舞蹈动作,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在边唱边动中进一步掌握节奏和旋律的特点,提高艺术创造力。实践证明,通过声势律动的方式加强音乐节奏的表现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夯实音乐基础,提升音乐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需求的声势律动方式,以增强音乐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特点,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