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丁 睿 沈 强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联系农村团员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在农村开展工作的基本单位和重要载体,是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及坚持党要管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上取得重大进展,为团员青年在农村广阔天地中贡献智慧、施展才干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出彩舞台。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我国共有共青团组织367.7 万个,共青团员7371.5 万名。其中乡镇(村)团组织60.6 万个,乡镇(村)团员1327.4 万名,占比均接近20%[1],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面临着工作体制机制落后、农村青年人口流失、农村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等严峻挑战。立足“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改革亟待提上日程。回顾百年团史,追溯农村基层团组织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的建设发展历程,对于理清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发展脉络,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问题和不足、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村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920—1921 年,我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相继在北京、武昌等地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发展壮大,为建立一个思想统一的全国性青年团组织奠定基础。1922 年5 月5 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领导建立的先进中国青年群众组织,其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有了统一的青年团组织。从此,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忠实助手和得力后备军,中国的青年运动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随着党、团组织的不断发展完善与大革命的推进,农民阶级的力量愈发受到重视。在农民阶级中,农村青年最为先进、最容易受到感召。要发动人民群众、加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需要通过建设农村基层团组织来唤醒农村青年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发动青年农民,由点到面激活整个农民阶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已明确提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2]。中共四大总结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提出“工农联盟”的主张,大会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之议决案》明确了“目前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最重要的青年工作有三方面:青年工人运动,青年农民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3]246,并指出“学生运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怎样使学生能与工人、农民运动结合起来,使他们到工人、农民群众中宣传和帮助他们组织。”[3]248
在党的关怀、团的领导下,一批团员青年积极投身武装起义与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工作开始向广大革命根据地迈进。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决定接受并执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各地青年团组织深入农村,通过成立“读书会”“研究会”“讲演会”“青年社”等临时组织对广大农民开展进步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加入到革命运动中,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省的农民运动的基础上,全面推动陕西、四川、安徽、浙江等七省农民运动。农民运动矛头直指贪官劣绅、封建陋习,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农民协会成为乡村唯一权力机关,农民运动取得显著成效。如在青年团赤水特支的帮助下,陕西省渭南县东张村乡成立了农民协会,带领受压迫农民拒缴官税、驱逐劣绅,将本村行政权交还给村民,深受农民拥护爱戴,东张村乡农民协会也被称为“陕西农民觉悟的先锋队”。截至1927 年3 月,参与了农会组织的农民已超过800 万人。[4]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广大青年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功不可没。
大革命失败后,党及时作了调整,中国革命走上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共青团五大明确了今后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帮助党夺取成千百万的农民群众,尤其要夺取成千百万的青年农民群众,使之围绕在党与团的周围,以土地革命的口号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起来斗争。”[5]各地共青团积极响应党对团组织在土地革命中的任务要求,组织团员和广大农村青年加入到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队伍中,为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截至1930 年10 月,各根据地的共青团员总数已超过10万人。[6]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渐紧迫的侵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声愈加强烈。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团中央积极执行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在团内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造,将共青团由原来的无产阶级先进青年组织改造为适应抗战新形势需要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亡组织。1937 年4月,共青团在延安成立了第一个青年救国会组织——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1938 年西北青救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后,青年救国会组织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承担起带领根据地青年开展抗日工作的任务,在生产、文化、游击战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力军作用。青年抗日救亡组织的实践也为共青团的青年工人运动、青年学生运动以及青年农民运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经验,为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后期,各地的青救会难以满足大量先进青年政治进步的要求,中国青年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即重建共青团,并实现全国性的统一。1946 年9 月中央青委起草了《在陕甘宁试办青年团的计划》,全面深入农村、工厂、学校,并计划在延安、绥德、米脂三县进行建团试点,延安为第一试点。
1946 年11 月22 日,中国共青团第一个农村团支部——冯庄团支部正式成立,由于中央青委对试建青年团没有统一规定名称,经充分讨论,冯庄团支部决定将团命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7]与此同时,青年团的第一个工厂团支部、第一个学校团支部分别在延安的丰足火柴厂、行知中学正式成立。同年12 月24 日,全国第二个农村团支部,同时也是山东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在金沟官庄村正式成立。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各地农村基层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填补了团组织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空缺。农村团支部根据农村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特点,纠正陋习,传播新思想,树立了新的行为规范,引导农村青年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并为党团结发动广大农村革命青年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县、区、乡三级人民代表会议。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8],村级组织退出政权体系。为引导共青团更好适应改革后的基层政权新体系,1950 年3 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央关于青年团干部配备与调动的几项规定》:“青年团各级团委须保持一定数量的专职干部……特别是县、区两级团委……团区委应保持3 个专职团干部,团县委则保持五人至七人的数目”[9],基层团组织的团干部配备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尽快恢复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加快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青年团中央发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关于农村青年团冬季工作的指示》,要求“发动组织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斗争……新区老区都要在运动中进行建团”[5]。1950 年,在团的全国农村青年工作会议上,团中央明确规定青年团要在新解放区农村发动青年农民,并带动全体农民一起参加土地改革和减租反霸斗争。土地改革解放了被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民真正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在广大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发动带领下,广大农村青年的力量得到了解放,为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计划经济和“一化三改造”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在团的带领下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各种独立的青年生产组织,如农村青年生产队,在生产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要求农村青年以成为农村地区生产事业以及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为目标。之后,各地纷纷成立青年扫盲队,在全国的农村地区掀起了扫盲热潮,有效配合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为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村青年人才力量。
到1958 年10 月底,我国农村已基本完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小社并大社”的任务,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的管理层级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仍保留妇联、共青团等职数。”[10]
1961年1月,团中央书记处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提出“整顿基层组织,加强团的组织作用”,后明确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有脱产干部5人以上的,配团的干部1 人。”在1962 年通过的《关于加强农村团的建设的讨论纪要》中,提出了注重青少年的道德风气问题,要求各级共青团正视团内广泛存在的脱离青年群众的“左”的倾向,做好对农村各类青年的团结与思想教育工作。
1966 年,共青团组织被迫停止工作。在公社、镇一级团干部严重缺额的情况下,1969 年党的九届一中全会要求开展整团建团工作,恢复各基层团组织。1972年8月,《关于当前整团建团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全国团支部的整顿已基本完成,基层团委也大都建立起来。”[5]1978 年10 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选举出共青团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全面恢复共青团工作的任务基本完成。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青团十大后团的领导机构逐渐恢复,在党中央没有确定新的编制前,各级团干部均按“文化大革命”前的编制配备。1979 年3 月,团中央在延安召开共青团全国农村青年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当前农村团的工作任务,要求广泛建立农村青年工作部,“各级团委要面向基层,坚持六级办支部……团支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手(突击手)、校(红专夜校)、组(科学试验小组)、田(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部(俱乐部、青年之家、图书室)等活动……每个公社至少要有一名专职团干,要保证他们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团的工作”[11]。
1980 年《关于各级团委编制的参考意见》提出“农村人民公社和街道团委一般应配团的专职干部1至2 人”[12],基层团干部的配备逐年增长,但直至1982 年全国仍有五分之一的公社未配备专职团干部。
1982 年1 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农村普遍实行。同年12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政村治”的体制模式正式确立。1983 年出台的《关于地方各级团委编制、机构设置和领导干部配备的参考意见》提出“区、公社、乡、街道团委专职团干部1至2人”的要求,后又提出:“一社改一乡的地方,乡设团委。乡团委配备专职团委书记1 人,配备兼职团委副书记1 至2 人。”地方各级团委机构改革逐步展开,至1985年人民公社全部完成解体时,乡镇再一次成为我国政权组织中最为基础的一环。
随着各级团组织的逐步恢复,为响应和“四化”建设的号召,团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青农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经验交流会,引导青年肩负起改革的历史责任。1984 年,全国农村青年的思想文化教育性刊物《农村青年》复刊,并通过开展“一团两户”“两户一体”活动,激发农村青年勤劳致富的热情,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改革,推动传统农村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型。1983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农村的改革成就予以肯定:“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小规模的分户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结合起来,继承了合作化的积极成果,从而使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统一了起来,并且同时得到充分发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中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的逐步繁荣兴旺,为我国经济、政治形势的好转奠定了基础。”[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共青团组织积极适应农村经济改革的形势,先后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农村青年中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农村整党中加强共青团建设的报告》。1986年6 月,共青团全国农村“青年之家”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有力配合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由于“社改乡”遵循的是“乡的规模一般以原有公社的管辖范围为基础,如原有公社范围过大的也可以适当划小”原则,导致出现了新建乡规模普遍变小而建制镇数量猛增的问题。1986 年各地开始开展“撤并乡镇”工作,同年发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乡以下的村级组织建设。[14]1111992 年1 月,团中央颁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建设纲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组织选举规则(暂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暂行)》,坚持“团要管团”的建设原则,明确了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发展标准,主动强化了基层团委的建设工作,精简乡镇臃肿人员机构,凝聚广大基层团组织的力量。
2001 年2 月,全国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归并乡镇事业单位、继续规范精简乡镇机构设置成为本次会议重要议题。2006年,《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15]643从“社改乡”时期开始,乡镇机构的变革对乡村治理结构以及农村基层团组织的运转与工作产生了直接影响,但由于农村基层团组织的组织框架、工作模式调整相对滞后,各种问题短板也愈加突出。
首先,“大部制”改革后,乡镇团委逐渐并入党政办公室,团干部多由党委工作人员兼职,这导致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明显减弱,团的章程不能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党团工作界限趋于模糊。同时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农村基层团组织难以开展有效的活动,甚至难以维持组织自身管理运营,基层团组织的职能持续弱化,团组织活动也日趋僵化,不能及时满足新时代广大农村青年的实际需求。
其次,在城市快速发展而农村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大量农村青年外流。部分农村青年选择外出务工,部分农村青年在外学习深造后选择将团籍留在乡镇而定居城市工作生活。农村固定团员人数急剧下降,其组织关系也与团员本人分离,导致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开展既缺乏专职团干部,也缺乏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村团员。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团员外流,而团员的外流又进一步导致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动力不足,农村基层团组织中普遍出现了“无班子、无制度、无活动、无阵地、无作用、无发展、无管理”[16]的“七无”困境,长此以往,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将陷入恶性循环。
步入21 世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愈加迫切,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重要枢纽,农村基层团组织肩负着重要职责。群团组织是承接国家意志、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始终是党的得力助手与后备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共青团的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又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共青团工作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的培养工作,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及时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回应广大青年的多样需求与期盼,对共青团的建设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基层共青团、尤其是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改革方向。新时代的共青团,尤其是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13 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总结过去五年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将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共青团的行动指南。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最大限度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打造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干扰和破坏和‘颜色革命’的铜墙铁壁。”《意见》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用制度保障群团组织承担部分政府功能,用实际行动提高群团组织的政治地位。2015 年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方向。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由党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表明了新形势下党中央对群团工作的高度重视。2016 年《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下发实施,形成了自上而下“全团抓改革,全团抓基层”的新时代从严治团氛围。共青团作为共产党的青年组织,必须始终与广大青年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担负枢纽重任的基层团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团组织中存在的组织建设薄弱问题被摆在了改革的重要位置。将游离于团组织之外的农村青年有效组织整合、发挥群体价值,既是中国共产党群众性特征的具体要求,也是党、团事业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2017 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明确指出“共青团肩负着引领青年建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17],全方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工作指明了方向,给新时代青年规划了将个人的命运、梦想与国家民族的前进方向融合的人生目标。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18]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新时代青年先锋力量最可贵的特质,而这正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所需的重要品质。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家只能是一纸空谈。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之根本,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其发展战略,为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努力奋斗。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推进农村建设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整体来看,我国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发展相较其他团组织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尤其是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发展受限于农村青年流失、团干部人手严重不足、团员与团关系分离、组织管理模式过时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者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作为中坚力量的广大农村青年团员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与纽带。因此,能否实现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创新发展,关系到农村青年这一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发挥,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2019 年团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团一百周年时基本扭转团的基础薄弱状况,使团的组织力得到明显提升。只有建设充满活力的共青团,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强有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支持。为让广大青年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自立自强,实现人生价值,共青团积极领导青年团员开展“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各级团组织从自身特点出发,推进东西部团组织结对帮扶,扶持有志青年在农村地区扎根创业。同时,共青团也积极“引领广大青年做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引流培育者、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呵护者、乡村青年发展资源整合者、乡村青年文化风尚引领者、乡村治理助推者”[19],大力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积极支持资源、人才和资金流向农业农村,鼓励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用年轻的激情与创造力推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青年团的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建党初期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各地青年团组织也在党的带领下逐渐扎根成长,自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至1946 年中国共青团第一个农村团支部——冯庄团支部正式成立,青年团始终以党的得力助手和忠实后备军身份自居,一代代青年团干部、团员紧跟党的步伐,矢志不移,团结奋斗,在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共青团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鲜明性,就必须始终矢志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立身之本。
纵观百年历史,中国共青团始终坚持将“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工作目标,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中国青年的头脑,坚持落实党的号召和指令。“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解放的过程,也是青年团从萌芽到成为革命力量中不可或缺一分子的历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共青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共青团百年历史凝练出的最宝贵经验,是共青团踏上再创辉煌之路的首要条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共青团才能领导广大中国青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是共青团的工作职责与使命。农村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在农村开展工作的基础,在广大农村青年的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由于农村青年外流、农村团干部人手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年党带领人民闹革命、打天下,群团组织不可或缺;现在,党带领人民搞改革、求发展,群团组织依然不可或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20]
农村基层团组织应切实承担起农村共青团建设工作的责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群团改革双重机遇,从团干部建设入手,自上而下进行自我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激发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与潜力。针对农村基层团干部缺失、外流问题,应积极选配大学生到村任职,充实基层团干部队伍力量;加强农村基层团干部的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养,保障农村团干部基本配备与基本素质,以“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团结凝聚青年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利于团的系统管理、有利于扩大团内民主和团员参与”的原则,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灵活构建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基本单位,通过“村村联建”“村厂联建”等形式建立一支精简高效的农村基层团干部队伍,不断搭建完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和组织网络。[19]
团组织的建设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难以依靠自己培养出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团干部,吸纳引进的高素质人才也常常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对农村团组织工作的连续性产生较大影响。留在乡镇的基层团干部往往由党员干部即本地村民兼任,面对瞬息万变的新时代环境难以及时转变适应,思想观念较为陈旧,甚至存在贪图安逸、注重表面的懈怠思想,农村共青团组织亟须组织形式上的改革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团的基层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是基础。针对工作模式落后问题,需要“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思考农村共青团工作……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打破以往传统的思维,重新构建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框架,在团的组织格局上寻求突破,完善县、乡、村三级团组织的总体布局”[14];针对社会发展变化中农村青年日趋多样化的需求,应建设密切联系农村青年的活动主阵地——农村青年中心,通过建立不同的部门组织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青年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要求,通过青年中心加强农村青年之间、青年与团组织之间的联系;面对基层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应加强上级党、团组织在基层工作中的存在感、参与感,加强上下级的信息互通,避免出现基层“孤军奋战”的现象。同时,加大县、乡、村团干部的培训力度,以党的思想纲领和指导文件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做好农村服务,从脱贫攻坚稳步走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