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林华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探析*

2023-01-05 01:04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头针肢体针刺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闫泽昊 高 婷△ 崔林华△ 齐丛会△ 刘山山△ 段英民△(唐山 063000)

提要 脑卒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后遗症多,其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重要因素。崔林华主任中医师在焦氏头针、方氏头针和国标头针的长期应用基础上,结合临床开颅术后或头皮损伤患者存在取穴遇阻等实际难题,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该针法主要采用头部创新用穴、久留针刺、针刺运动、毫针点刺等方法,扩大了头针的覆盖面积,增加了对病灶侧脑部的影响,并不同程度避开了头皮损伤区域,通过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和主被动运动,促进肢体恢复,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突出、安全可靠的优势,目前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疗效较佳。

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属“中风”范畴,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目前我国脑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2],因人口老龄化和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控制欠佳等问题持续存在,脑卒中导致的疾病负担日趋严重[3]。脑卒中患者多数会遗留认知、感觉、吞咽、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其中尤以肢体功能运动障碍最为常见。人体四肢担负着日常工作、生活、行走、负重等重要功能,一旦发生运动功能障碍,将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幸福指数。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实践中,其中头针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疗效肯定[4]。吾师崔林华主任中医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近40年,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有自己独到之处。其在应用头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多年的临床经验基础上,不断摸索总结,反复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并取得满意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体会颇多。现就崔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1 精准选穴

1.1 创新选穴,提高疗效 目前临床常用头针多为焦氏或国标头针,其主治作用与穴位附近脑部功能区联系密切,易被临床医师理解和接受,但在临床实际中遇到开颅术后、头皮损伤或脑外伤颅骨缺损等患者,因其选穴局限,不能避开损伤区域,严重影响针灸治疗效果。崔师考虑到这些临床难题,在多年应用头针的基础之上,结合焦氏、方氏及国标头针和现代运动康复技术的优势,提出了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最大限度上解决此类患者头针针刺受限问题,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五线七针头部取穴即A线:在头侧面,由前神聪至悬厘的连线,将该线5等分,在上2/5和中2/5处取穴,向悬厘方向针刺。B线:在头侧面,由百会至曲鬓的连线,将该线5等分,在上2/5和中2/5处取穴,向曲鬓方向针刺。C线:在头顶部的正中线上,由前神聪向后至后顶引1条线,以该线上触诊最明显的阳性点为穴,向后顶方向针刺。D线:在头顶部,正中线旁的膀胱经上,由承光至络却引1条线,在该线上触诊最明显的阳性点取穴,向络却方向针刺。E线:在头侧面,由后神聪至天冲的连线,距后神聪1寸取穴,向天冲方向针刺。该取穴方法是对头针取穴进一步创新,其将与国标头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位置相似的A线和B线的后方,增加了与这两条线角度接近的E线,并将国标头针中的顶中线和顶旁1向后方进行了适度的延长,从而扩大了在头部针刺的面积,增加了对病灶侧的影响,同时也为解决因颅骨外伤、开颅术后、头皮损伤等而造成选穴障碍的患者提供新的选穴思路。

1.2 多用阳经,激发阳气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五线七针头部所取穴线多位于督脉、胆经、膀胱经等阳经之上,3经合用可激发阳气、通调阳脉、行气活血。督脉为“阳脉之海”,其汇聚一身经脉的阳气,又为脑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联系的桥梁,能够调节全身阳经气血,因其入络脑,故又可治疗脑部疾病,对肢体偏瘫起着重要治疗作用[5]。实验表明[6],针刺头部督脉穴位可有效改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加快神经修复,促进神经再生,抑制神经损伤。膀胱经和胆经均为足阳经,循行经过头部和下肢外侧,对神经功能及肌力、肌张力改善较为明显[7]。现代研究表明[8],针刺督脉、胆经及膀胱经可提高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核心肌群肌力,激发大脑皮层神经功能,调节脑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因此五线七针既可补脑填髓激发阳气,又可滋养筋骨,进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3 重视“标、本”,促进肢体恢复 标本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强调四肢末端“本”,头胸腹部为“标”,指出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说明了四肢远端腧穴对疾病治疗的重要作用,对针灸临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疗法指出在掌指及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进行毫针点刺,既可改善患者的手指屈肌痉挛状态,亦可改善脑循环障碍,调节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及细胞聚集率与血流切变力的动态平衡,增加脑动脉的弹性,增加脑血流量,增强脑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9-10]。

1.4 善用敏化腧穴,靶向治疗 《灵枢》中有“以痛为腧”的记载,亦有“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的描述,指出体表所出现的“痛点”便是穴位之所在,是肌体病变在体表的阳性反应点,其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这与现代“穴位敏化”内涵一致[11]。肌体病理状态下体表出现的敏化穴位既是反映肌体自稳态失衡的观察窗,又是激发自稳态调节的“触发器”[12],因此敏化部位就成为重要的针刺部位。五线七针的C线、D线和E线选择触诊最明显的如条索、结节、色素沉着等阳性反应点进行针刺,使针贯穿反应点,加强了治疗的特异性和针对性,可疏通经络,激发经气,临床效果较佳。

1.5 注重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精准施治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研究表明,脑的各个部位具备特殊功能,身体发生病变,头部的相关区域亦会发生改变,在其头部对应的区域针刺,临床疗效会显著提高[13]。五线七针疗法依据焦氏头针[14]的运动区和足运动区和方氏头针[15]的“伏像区”和“倒像区”的理论,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域选取穴位线直接进行穴位刺激,能够改善大脑皮层血液循环,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脑组织代谢,调节神经递质,促进休克或休眠脑细胞恢复活力,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神经电生理,促进神经修复,抑制细胞调亡,减轻炎性反应,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16]。

2 互动针刺,运动病所

五线七针运动疗法归属于互动式头针,是传统头针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针灸疗法。应用五线七针疗法进行头针针刺时,要求患者集中精力于患肢,并指导患者按照一定轨迹进行主被动肢体运动训练,以达到“意至病所”“运动病所”,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研究显示,头针可增加卒中患者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17],还可调节神经元、促进轴突再生、神经功能重组[18],但在脑神经恢复过程中需要正确的信息传递引导,否则不利于患者形成正确的运动模式,影响康复质量[19]。因此,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运动模式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活跃度,加速脑部细胞重组,促进脑细胞恢复,使患者的四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尽快康复,进而达到运动、平衡系统的重建[20]。另有研究显示,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均可激活对侧大脑半球主要感觉运动区的皮质[21],刺激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加速了健侧脑组织或者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或代偿,促进患者的运动反应得以恢复,有效的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减少并发症[22]。

3 配合体针,协同增效

对于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除头部针至病所外,配合体针效果更佳。吾师常选取上肢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下肢选取患侧髀关、风市、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足三里为阳明经脉腧穴,符合中医学“治痿独取阳明”的理念,针刺可提高肌肉兴奋性,达到兴奋拮抗肌、改善肌肉张力的目的[23]。外关、八邪可宣通气血,舒筋利节,降低血液中氧依赖水平,优化脑缺血灶周围的血液灌注,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24-25]。风市属胆经主治下肢风痹、中风、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26]。针刺阳陵泉可对海马Na+/K+-ATP酶和关键EAATs进行调控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与抗痉挛效应[27]。血海、三阴交可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可明显改善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血流变学、凝血现象及甲皱微循环多项指标,改善微循环,调节新陈代谢,还可激活大脑区域,增加大脑区域间联系与信息交换[28]。太冲穴具有开窍醒神、疏肝和络、行气通经之效,针刺可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与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并可改善足部运动功能状态[29]。诸穴合用可补益正气、和畅气血、调补阴阳、疏通经脉、通利关节、濡养肢体。

4 操作独特

4.1 头针深刺 嘱患者仰卧位,精神放松,穴位定位标记后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30 mm×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左手意守固定针刺部位,右手聚气于拇食中3指捏住针体,力贯针中,使针身与头皮呈30°左右快速刺入头皮下,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后,卧倒针身,再使针身与皮肤呈15°左右沿头皮进针,刺入3 cm左右[30]。

4.2 互动式捻针 五线七针疗法行针注重针至病所、意至病所、动至病所最终导气至病所[31]。针刺时,在头部病灶侧的C线、D线、E线选择触诊最明显的阳性反应点(如条索、结节)进行针刺,并使针尖贯穿反应点,以针至病所;在头针针刺后体针针刺前和头针起针前分别对头针行捻转手法1次,捻针速度保持在200次/min左右,捻转2 min后休息1 min再捻转2 min,捻针角度在360°左右[32]。在实施头针捻转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训练,如不能完成指定动作可在助手适当帮助下完成,此时操作者和患者的精神注意力应全部集中在患侧肢体上,意守患肢,运动的内容包括髋、膝、肘、腕、踝等各关节的控制性、自发性和协调性等,操作者在指导患肢活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此次治疗需要达到的运动幅度或运动轨迹,不断提高患者自信心、上进心,以达到动至病所、意至病所。若带气行针可加速经气循行,通经活络,增强针感,增强疗效。

4.3 头针久留 从长期临床观察来看,头针留针越长,则出现弯针、滞针、血肿等情况风险越高,因此选择头部留针7~10 h,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33]。研究显示[34],长留针可调整兴奋神经元,加速脑皮质功能重组,提升运动区糖代谢,修复损伤神经网络,改善脑功能,另可为缺血脑皮质提供富氧环境,改善皮层缺氧状态,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4.4 按压出针 由于针刺较深且头部毛细血管丰富,因此出针时需用干棉球重压1~3 min以防止出血,又可缓解强烈针感。

5 典型验案

患者史某,男,78岁,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5 h于2022年2月24日入院。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于今日7时左右突发头晕,有旋转感,1 h后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不能独自站立、行走,于家中自行服用复方利血平片2片、眩晕停片2片治疗,疗效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被家属送至市某医院脑病科求诊。既往史:哮喘病史30余年,平素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茶碱缓释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治疗;陈旧性脑梗死病史2年,未服用脑血管病相关药物。家族史:无脑梗死病史。刻下症: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表现为右上肢活动欠灵活,右下肢力量减弱,站立、行走困难,伴有言语不利,吐字欠清,咳嗽咳痰,痰多色白,便秘质干,舌质黯红、舌中剥脱苔、舌边白腻苔,脉滑。查体:神志清楚,言语不利,高级智能和情感无异常,诸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肌张力正常,双侧生理反射对称存在,双侧巴氏征阳性,闭目难立征检查不能配合。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超(2022-02-24)示: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部分椎间段走行弯曲。颅脑核磁共振(2022-02-24)示:考虑左侧放射冠亚急性脑梗死;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脑动脉硬化。西医诊断:急性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型)。治则:醒脑开窍、祛痰通络。头针选取五线七针腧穴进行针刺;体针选取上肢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选取患侧髀关、风市、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穴。操作:(1)针刺方法:嘱患者仰卧位,选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穴位常规消毒,采用单手进针法,选取头部患侧五线七针疗法的进针点进行针刺,C线、D线、E线在触诊最明显的反应点进行针刺,并使针贯穿反应点;体针常规针刺,缓慢进针,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使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感循经感传,诸穴视肌肉丰厚程度,刺入1~2.5寸。(2)针刺运动:在施行头针捻转手法时,指导患者2次进行肢体运动训练,训练方法如下:①上肢功能训练:肩关节的屈伸运动、外展内收运动和内旋外旋运动,肘关节的活动和腕关节的屈伸及桡、尺侧偏移;掌指各关节的活动和手的精细动作训练。②下肢功能训练:髋关节的展收运动,膝关节的屈伸运动,直腿抬高练习,踝关节的活动及扶持下的单腿站立训练,扶持步行、改善步态训练,复杂步行练习等。以上训练须在医者帮助和指导下进行,注意循序渐进,不断给患者明确且容易到达的康复目标,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③留针:体针留针30 min,体针起针后,头针留至7~10 h。④效应:患者从入院第1天至出院按上述方法每周治疗5次,针刺1周后,患者精神好转,右侧肢体活动范围增大,右下肢力量增强,可短时间站立、行走;针刺2周后,患者神志清,纳寐可,二便调,自觉右侧肌力恢复明显。查体:右侧肢体肌力均为5-级。右上肢活动基本如常,右下肢可独立站立,行走平稳,生活自理能力提高。2022年3月9日出院,居家继续康复。

6 小结

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是崔师在焦氏、方氏和国标头针的基础上,经过近40年实践并经反复验证而创新的一套新型头针疗法。该针法采用五线七针取穴,弥补传统头针在开颅术后及头皮损伤患者选穴局限性,填补了选穴空白,为临床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其在头部C线、D线、E线选择触诊最明显的阳性反应点进行针刺,增强了治疗特异性和针对性,可更好的促进脑循环和肢体恢复。头针久留亦是此疗法一大特色,确定头针留针7~10 h,具有较好的时效关系,既降低了针刺风险,又增加了刺激量,具有安全性和疗效持久性。此外,该疗法提出在掌指及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进行毫针点刺手法,可较好改善手指屈肌痉挛状态,较好地促进肢体远端运动功能的恢复。该疗法在头针针刺后体针针刺前和头针起针前2次捻转头针,捻针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主被动肢体功能训练,促进肢体恢复,提升平衡能力,使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与社会。

猜你喜欢
头针肢体针刺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