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球变暖给传统饮食带来严峻挑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农业气候区划已悄然发生改变,夏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宜区面积减小,东北晚熟粮食种植作物“北扩”……“南橘北枳”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变为“北橘南枳”。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中的这句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然而,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南橘北枳”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变为“北橘南枳”。
在最近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落实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示:地球正在迅速接近气候变化临界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将来粮食生产布局可能与现在大相径庭,而这一天也许不再遥远。在临界点之前,该如何科学应对这一变化?
气候是农业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无论是去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秋汛,还是今年春季南美的持续干旱,都显示出极端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今年6 月17 日,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发布了《2022 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食物系统既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和粮食不安全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灰犀牛”。我国农业气候区划已悄然发生改变。“比如,夏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宜区面积减小,东北晚熟粮食种植作物‘北扩’……继续下去,北方‘麦浪滚滚’变成‘稻浪滔滔’将成为可能。”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举例说,到那时,我国的种质资源是否适应环境,防御农业病虫害、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是否要调整,这些都值得深思。因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于确保全球人口的食物安全营养和生计至关重要。
眼下,全球变暖给传统饮食带来严峻挑战。在日本,传统的早餐少不了一碗米饭,但稻米种植却成为日本面临的严峻问题。一些国家级研究机构认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上升,日本稻米产量将在本世纪末降至2000 年80%的水平,劣质米发生率增加到约40%。
烤制盐渍鲑鱼也是日式早餐中常见的一道菜。据悉,日本国内八成的鲑鱼来自北海道。
去年9 月下旬的一天,日本大津海岸迎来了赤潮(形成赤潮的是一种名为鞍状凯伦藻的浮游植物),死掉的鲑鱼在整个捕鱼季多达1 万条以上,去年秋天的渔获不足前年的一半。大津鱼协负责人中村说:“我干这行30 多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严重的赤潮。要是再来恐怕就撑不下去了,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引发赤潮的导火索可能是海洋热浪。去年7 月底至8 月初,北海道以东广阔海域的海水温度比往年的平均值高出6℃,虽然在盂兰盆节后热浪消退,但赤潮接踵而至。北海道水产资源研究所寒流第一组组长黑田宽说:“2010 年后,全球多地在经历海洋热浪后都出现过赤潮。”
对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在全球变暖加剧的同时,海洋热浪发生的频率也在上升,或将给海洋生态系统和依赖海洋生态系统的人类造成影响。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约翰·斯温宁表示,气候变化无疑已经对食物系统乃至整个世界都构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因此各行各业都应行动起来改变这一趋势。
如何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支持食物系统可持续性转型?对此,《报告》提出了建议。
《报告》指出,如太阳能水泵灌溉技术、太阳能冷链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和价值链数字化等技术创新,已经显示出减少排放和提高生产力的潜力,在抗击饥饿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供了双赢的机会。
为此,《报告》建议,至少投入150 亿美元用于开发利好中低收入国家食物系统的创新技术。
《报告》认为,水资源、能源、土地利用和食物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要求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政策。政策制定者必须提供激励措施,促进清洁能源的采用,恢复土壤质量,加强土地保有权,确保自然资源获取的公平性。
营养不良是对全球健康的较大威胁之一。《报告》指出,全球超过30 亿人负担不起营养充足的饮食。《报告》建议,所有国家都应采用国家食品膳食指南,优先考虑营养丰富食品的研发。
气候变化将影响农产品生产链。《报告》建议,应确保农业和食品的贸易规则与气候智能型政策保持一致,同时制定低排放政策,促进农作物和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安全储存及运输。
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覆盖了全世界约20 亿人,但仍需要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报告》认为,依靠农食系统获取食物和维持生计的农村贫困人口,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强化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提高弱势群体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增强赋权和能动性,可以带来多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此外,食物系统的未来还取决于能否获得充足的资金,但目前可获得的资金严重不足。《报告》认为,应当重新定位公共部门的投入,将其用于开发绿色创新技术。《报告》还建议,探索政府担保的“绿色债券”,或对银行和投资者提出气候影响透明度要求等创新机制,创造新的财政资源。
目前,中国已经编制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近几年,我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重视国家公共卫生防控气候变化风险’‘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等提案。”朱定真说,及早研究规划并科学应对,面对气象灾害的影响时便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