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北平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45 岁的刘女士虽然平日工作繁忙,但十分关注自己的健康,几天前刘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内镜中心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胃镜检查,胃镜报告提示,刘女士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提示胃窦黏膜轻度萎缩,轻度肠化。
“萎缩?肠化?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满脸疑惑的刘女士第一时间打开手机上网搜索,看到网页上对这两个词的解读全是“癌前病变”,这下可把刘女士吓坏了,坐立不安,赶紧挂了号来到脾胃病科门诊咨询,“医生我是不是要得癌症了……网上说,萎缩和肠化是癌前病变,距离胃癌只有一步之遥”。看着紧张的刘女士,医生耐心地解释:“癌前病变并不是癌,只是一个病理学的名词,最终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才会进展成癌症,早诊早治、定期复查即可,不必过于担心。”听了医生的解释,刘女士总算松了一口气,平复了心情,医生还为刘女士辨证地开了中药,并嘱咐她一定要定期复查胃镜。
其实,在门诊上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拿到胃镜检查的病理报告后很困惑,经常因为看不懂报告中的专业术语而产生过度甚至错误的解读。那怎么看胃镜病理报告呢?常见的专业术语又传递出哪些信息呢?
1.萎缩当病理报告提示胃黏膜萎缩,指的是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须结合胃镜明确是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干预,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也无须过度恐慌,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到胃癌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早发现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初次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应明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有则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
2.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肠化生,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有轻、中、重度之分,与胃癌发生风险相关,须定期复查胃镜。
3.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是指细胞异常生长和增殖,亦有轻、中、重度之分。若病理报告提示异型增生,须高度重视,这一阶段发生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需要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并且定期复查。
4.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是常见的胃良性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胃底腺息肉小于5 毫米的不需处理,大于5毫米的可内镜下切除。胃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部分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自行消退,而较大的增生性息肉则有引起吞咽阻挡、幽门梗阻的可能,因此若发现了胃增生性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拿到报告单时看到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专业术语,请不要紧张,及时跟医生沟通,请专业医生解读并指导诊治。
中医学中无“胃癌前病变”病名,因其多伴痞、胀、痛等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中医提倡“治未病”,在胃癌前病变的诊疗上具有先天优势。中医辨证用药及针灸、中医特色疗法的综合应用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胃黏膜的萎缩。
1.辨证方药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类癌前病变的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主要有以下几个证型。
(1)肝胃不和:通常表现为胃脘胀痛或连两侧胁,嗳气频作,嘈杂泛酸。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可选用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等中药。
(2)脾胃湿热:通常表现为胃脘疼痛或痞满、嘈杂不适,口干苦,纳少便溏,舌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湿、和中醒脾。可选用大黄,黄连、黄芩、枳实、竹茹、鸡内金、麦芽等中药。
(3)脾胃虚弱:通常表现为胃脘胀满,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喜按喜温,纳呆便溏,疲倦乏力。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痛。可选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等中药。
(4)胃阴不足:通常表现为胃脘灼热、餐后饱满胀,口干舌燥,大便干结。治以养阴益胃,荣络止痛。可选用沙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花粉等中药。
(5)胃络瘀阻:通常表现为胃痛日久不愈,痛处固定,刺痛为主,拒按,舌质黯红,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选用五灵脂、蒲黄等中药。
2.针刺主穴取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胃俞穴,再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配穴、选用适宜的补泄手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 次,10 次为1个疗程。
3.推拿取腹、背部俞穴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公孙穴、太冲穴及手足脾胃代表区(大鱼际)。用按揉法及一指禅推法在上述穴位及代表区治疗,凡有局部结节状改变或者明显压痛处重点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约为1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