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思宁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110000
李 橙
深圳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深圳 518000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但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需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伴随着整体国力的增强,后发追赶的技术红利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逐步缩小而消失。后发国家在后期易陷入低水平创新路径锁定陷阱,即当模仿创新带来的边际效应递减使得技术差距无法收敛,便形成较难突破的“最后最小距离”,而跨越该距离的方法就是前沿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也需要坚实的经济金融基础支撑,不同类型的金融体系结构对于各创新模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陈云贤(2021)[1]提出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国家金融行为,做好金融顶层布局,让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进而推动国家发展。
Ansburg and Dominowski(2000)[2]认为,技术创新的产生有两种过程,一种是循序渐进的,技术曲线呈平滑稳定前进的发展态势;另一种是基于外部知识创新引起的生产力突变,技术创新曲线通过质变呈断点飞跃性发展。大多数文献将创新的异质性分为两类,一是将技术曲线平稳发展归为模仿创新、延续创新(exploration R&D);二是将技术曲线断点质变归为自主创新和前沿研发(exploitation R&D),本文也采用了该分类方法。
对于金融结构影响创新模式偏好选择这一现象,Allen and Gale(2000)[3]、龚强等(2014)[4]认为银行更愿意借贷给技术成熟的实体企业,即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更匹配模仿创新、延续创新的企业。林毅夫等(2013)[5]、Morck and Nakamura(1999)[6]认为钻研前沿技术的企业更倾向于股权融资,即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更匹配自主创新的企业。此外,张春(2001)[7]、张成思和刘贯春(2016)[8]研究指出,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银行过大的影响力会抑制企业经营的创新性。Rioja and Valev(2012)[9]、张一林等(2016)[10]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型企业在银行体系中较难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因银行难以共享企业研发成功带来的超额回报,导致银行缺乏激励以支持技术创新的企业。
此前学者们的研究证明了金融结构对于创新模式偏好存在重要影响,不同的国家金融布局会给各类型企业带来不同的效果。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在不对称信息环境下,金融结构对不同企业的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而论证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是基于企业创新的融资需求,揭示金融结构和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之间的联系,旨在分析中国在前沿距离不断缩小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知识和技术驱动的转变以匹配实体经济中需求侧对金融结构的要求。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在理论上首次探讨不同模式的金融结构对两类创新的影响,进而论证金融结构对创新理论,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二,与已有研究讨论金融结构通过影响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不同,本文强调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
为阐述在不同的技术前沿差距下,后发追赶国家如何通过金融结构布局实现经济追赶的动态过程,本文在Park and Kim(1998)[11]模型的基础上,引入Bolton and Freixas(2000)[12]和龚强等(2014)提出的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模式会产生影响这一结论,构建了一个包含模仿创新、延续创新(exploration R&D)和自主前沿研发(Exploitation R&D)两类模式的中间品内生增长模型;并通过对模型均衡路径的分析,以阐述外生的前沿技术差距对最优金融结构的影响机理。本文假设自主研发会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其研发融资源于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的规模由家庭金融资产和金融结构中金融市场占比决定;模仿创新、延续创新所需的融资来源于银行,假定技术信息透明,则企业总是以模仿创新和延续创新获得银行融资,使其研发投入的方向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需求。
基于Akcigit and Kerr(2018)[13]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家庭金融资产作为异质类创新的资金来源,这一改进将金融结构该要素引入模型中。假设存在四部门:最终产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前沿研究(金融融资)和应用研究(银行融资、利润驱动)。劳动者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前沿研究部门、和应用研究部门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并无差别领取同一水平工资,最终产品部门工资等于应用研究部门工资等于前沿研究工资,即ωY,t=ωA,t=ωB,t。这些部门可以运用四种生产要素:一是前沿研究包括基础科学的突破、颠覆性创新的产生;二是应用研究部门推进应用生产的技术边界,其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三部分,分别为前沿研究的带动、已有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延续性创新)、通过海外收购、专利购买等吸收前沿技术国家的技术(模仿创新);三是物质资本,根据家庭的储蓄决定积累,用于中间产品部门的中间品生产;四是劳动力,分别投入三部门,其中投入最终产品部门记为LY,t,投入应用研究部门记为LA,t,投入前沿研究部门记为LB,t,而投入中间品部门的资本记为ki,t。完全竞争市场下最终产品部门生产单一产品,产出需要中间产品和劳动力投入。中间产品市场为垄断市场,资本作为可变的生产要素。应用研究部门追逐利润最大化,通过将前沿技术转化用于推进生产最终产品的技术边界,并通过出售专利获利。前沿技术研究部门的研发动力来源于技术领先带来的市场垄断利润和技术突破的需求,因此会按照金融资产的固定比例ρt对前沿技术增加投入。必须先掌握前沿技术,才能将相关的前沿技术投入应用领域,例如需要掌握核裂变技术才能够建造核电站。具体模型框架见图1。
1.家庭。考虑世代交替模型下的家庭,其效用函数为:
其中ct为工作期间消费;Rt+1为代际折现率;st为家庭储蓄。而家庭支出由金融资产、储蓄以及消费构成,并且金融资产的本质还是储蓄,单个家庭消费水平储蓄水平为一个家庭代表一个劳动力,ht代表一生工作时间。社会总劳动力为Lt,简化处理不考虑家庭增长率。劳动力按照部门需求分别投入最终产品部门、应用研发部门和前沿研究部门,因此,Lt=LY,t+LA,t+LB,t。金融结构为τ,采用金融结构规模来描述金融结构,贷款来源于金融市场为将会有固定比例ρ投入到前沿研发中,ρ为外生变量,会受到国家政策及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2.最终产品部门。最终产品的生产需要中间品的投入和应用生产的技术边界At决定,因此生产函数为:
其中,Yt代表t时期的最终产出水平,由参与最终产品生产的劳动力水平LY,t和投入生产的中间品xit所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标准化为单位1。由于最终产品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由其边际产出水平决定,因此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工资水平和中间品的价格水平为:
默认所有中间产品的投入具有对称性,则所有中间产品的价格相等。
3.中间产品部门。中间产品部门的投入为资本要素,假定一单位资本要素的投入能够产出一单位的中间品,即可以认为xit=kit,并假定资本的边际成本为这一设定可以满足两个假设:(1)使得中间产品的边际产出率与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出增长率一致;(2)使得价格可以成为边际成本的一个固定成本加成。垄断市场下中间产品的利润为:
垄断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式(3)中的价格带入式(4)并对资本求解一阶导可知说明价格是边际成本的固定加成,即有显然,不同企业之间的最优定价政策是对称的,这意味着下标i可去掉。由于对称性,每家公司都使用的资本要素为其中,Kt为社会总资本的投入,At为最终生产部门使用设计蓝图的数量。因此可以将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函数改写为:
中间品生产部门利润最大化,带入价格和成本的关系以及式(5)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为:
4.应用研究部门。应用部门的成本为劳动力成本,即其通过雇佣LAt水平的科学家推进应用生产的技术边界并通过售卖专利使用权获利。如图1所示,应用研究部门能够通过三个方面获取灵感,包括:(1)通过对已有技术的改进形成延续性创新,提升原有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效率;(2)后发国家通过和前沿技术国家的贸易、交流过程中获知更为先进的应用技术,该项新技术的产生需要在新前沿技术的支撑下才能自行研发产生,然而通过吸收创新使得后发国家可以略过对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而直接获取该项技术,并且反哺国内的前沿技术研究团队;(3)来源于国内前沿技术的突破,进而可以基于新的前沿技术研发创新。从前沿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溢出效应比应用研究的溢出效应更大,主要因为两个原因:(1)应用技术、专利具有部分排他性,而前沿研究可不受限制地被加以利用;(2)新的技术会开辟新的市场,而新的蓝海市场所带来的利润回报往往会高于在红海市场所获得的利润回报。这是因为蓝海市场在初期一般为垄断市场,而红海市场则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也是为什么颠覆性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更大利润的原因。企业在应用研究部门的生产函数是:
生产函数借鉴孙早和许薛璐(2017)[14]的基础,加入描述前沿技术差距的影响变量。其中为t时期通过应用部门将所能获得的知识技术转化为新设计蓝图的增量水平,δ为常数且大于0,代表了研发人员将各类知识技术转化为中间品的转化效率。增量来源于四个部分。(1)应用研发的劳动力水平。(2)后发追赶国家现有的前沿技术水平,前沿技术的积累能够转化为应用技术,对产生影响的除了积累水平Bt还有技术转化率(μ>0),前沿技术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Bt的水平上,因为应用技术的更新是基于掌握了某项前沿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当这项前沿技术缺失时,则无法进行生产。(3)原有技术路径的延续改进水平。这一部分延续性的创新能够在原有技术水平上提升生产效率,因此受原有技术水平At以及技术改进效率(φ>0)的影响。(4)模仿创新、吸收创新效率。这也是后发追赶国家在技术增长效率上能够追赶上前沿技术国家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由后发追赶国家和前沿技术国家的前沿技术差距ut所决定,有ut≥1。当ut较大时,说明前沿技术差距较大,获取本国所不具备的前沿技术下诞生的专利或者应用技术较为容易,使得应用部门可跃过自主前沿研究部门而掌握其生产工艺。这也使得在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较快,而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对于生产工艺的掌握反推前沿技术,因而当技术前沿差距较大时,模仿创新是较为高效的创新模式。当技术前沿距离较小时,很多专利设计还在专利保护中,技术获取存在困难,此时只能依靠自主创新突破。θ为外生变量,代表获取国外前沿技术的难易程度。
应用研发部门的利润为:
为了满足利润最大化,应用研究部门最优选择了人力资本水平LAt,专利价格的条件为:
同时,应用研究部门将专利卖给中间品生产商,在有专利保护的条件下,即该技术的使用具有排他性,其价格正好等于中间品生产商的利润,因为如果价格小于其利润,总会有不在市场中的企业想以稍高的价格买断专利进入市场。因此,专利的价格需要等于中间品生产厂商的利润,即pAt=πit。
5.自主前沿研究部门。自主前沿研究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v为常数,Bt为后发国家当前所掌握的前沿技术,其提升效率为ζ>0,考虑到后发国家能够通过应用研究倒推前沿技术,因此加入了应用技术对前沿技术的影响,其中技术倒推效率为γ>0,研发增量由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人数决定。研发部门劳动力数量为:
自主前沿研究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能够获取高回报。因此,按照金融结构影响创新偏好的理论,可以默认自主前沿研究部门的融资渠道来源于家庭金融,用τt代表金融市场在市场融资的占比,即金融结构,当全部为银行融资时,属于极端情况,则没有人愿意承担风险投入前沿研究。ρ为外生变量,代表着研发投入占比,其外生于后发国家对于前沿技术的重视程度,当注重自主研发时,ρ取值较大,因而投入研发的科学家数量也会增加。
因劳动力参与三个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工资相等,因此,根据式(3)、式(9)及式(11),可得到劳动力在三部门的分配关系为:
将式(13)代入式(7)可得下一期应用生产的技术边界为:
进一步分析资本存量,资本存量来源于储蓄,包括金融资产和银行储蓄,利用式(3)、式(5)及式(12)可得:
而前沿技术在下一期的技术水平为:
经济发展水平GDP为最终产品产量乘以价格也就是Yt,而下一期GDP为:
在此基础上对均衡增长路径进行解析求解分析长期均衡下的增长路径,有:
由式(18)、式(19)及式(20)可得GDP的均衡增长因子:
即gYt=gKt。稳态条件为:gA,t+1=gAt,gB,t+1=gBt,gK,t+1=gK,t,gY,t+1=gYt
且有:
根据均衡条件分析,本文提出假说1。
假说1:技术追赶初期,追赶脚步较快,但随差距缩短,技术追赶的速度放缓因为速度放缓而变大),需要增加自主前沿创新,最优金融结构会偏向市场结构
在技术追赶初期,因前沿距离较大,容易形成较快的追赶步伐,由于模仿创新带来的边际效应递减使得技术差距无法收敛,此时技术追赶脚步放缓,即随时间推移,根据式(22),等号右边缩小,则等号左边需要相应缩小维持稳态。而是τ的减函数,所以需要增加市场结构比重,即最优金融结构会偏向市场结构。将该结论推广之,当获取前沿技术的难度加大,因,则变小,同理可知最优金融结构会偏向市场结构以应对前沿技术的封锁。
假说2:初始资本固定,初始应用技术水平决定最优金融结构,如果应用技术水平越低,稳态下初始的金融结构选择也应该越低,即以银行主导为主。若初始应用技术水平越高,则反之。
以上分析说明,在后发国家的追赶路径上,因为后发优势会伴随着前沿距离缩短而减弱,为了避免低端技术锁定,需要调整创新模式,同时也需调整金融结构与之发展匹配。
本文以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在2004—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国家金融如何布局以影响创新模式的转化,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选取金融结构和创新模式偏好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本文的面板数据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金融数据来源于CSMAR和Wind数据库,剔除了ST股票、金融行业股票,获取275个城市每年在上证、深证交易所的公司市值及交易量。
金融结构的测度方法借鉴了Demirguc-Kunt and Levine(2001)[15]、杨子荣和张鹏杨(2018)[16]以及吴尧和沈坤荣(2020)[17]的做法,从金融结构规模和金融结构活力两个维度衡量各城市金融结构的市场化程度。
1.金融结构规模。金融结构规模(Financial structure size,解释变量fssize)衡量的是股票市场相对于银行系统的比重大小。金融结构规模的具体指标,可分为三个:股票市场总市值/银行贷款、股票市场总市值/银行存款、股票市场总市值/银行总资产。
2.金融结构活力。金融结构活力(Financial structure activity,解释变量fsact)衡量的是股票市场相对于银行系统的活力。金融结构活力的具体指标,可分为两个:股票市场总交易量/银行贷款、(股票市场总交易量/GDP)/(银行贷款/银行存款)。
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取值越大,说明金融体系越趋于市场主导型;反之,越趋于银行主导型。纵观世界各国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历史,美国和英国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而德国和日本则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而在技术创新领域,日、德企业拥有大量顶级的利基企业(Niche top enterprise),在特定的利基市场拥有绝对的技术领先,但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市场,则是美、英国家企业占主导。考虑到以上事实,本文认为经济平稳发展对于是否选择“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并无明显影响,所以可以将金融结构指标视为外生变量进行分析。
本文关注的是中国各地级市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专利类型的授权数量,分别记为innovationit、utilityit和designit,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Lederman and Saenz(2005)[18]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专利数量更能体现创新活动的价值。本文参考毛昊等(2018)[19]的研究,认为实用新型专利大多是技术的改进、模仿,而发明专利则代表自主研发创新。为了进一步描述创新模式偏好的选择,本文使用专利结构指标tecstrit=innovationit/(utilityit+designit)来代表创新模式偏好,其中发明专利代表了以自主研发为主的高质量创新,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则代表低风险的延续性、模仿创新,因此专利结构的取值越大,说明更倾向于自主研发;反之,则说明整个创新风向更偏于模仿创新。
均衡创新增长率表达了全要素生产率在长期均衡的增长情况。据此,本文参照Kumbhakar(2000)[20]的方法,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各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得到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率为表征的产业创新绩效。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程设定如下:
其中,uit表示技术无效率项;gdpit为各地级市产出水平;Kit为各地级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Lit为各地级市年末总人口数量。根据连玉君(2018)[21]的观点,本文将随机因素分离以获得更为“干净”的技术效率变量TEit,技术前沿的主要推动力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一步细分,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技术创新的提高是最主要动力,因此技术增长率TE与前沿国家技术增长率的差距可以刻画为前沿距离,考虑到最前沿国家技术增长率是固定值,因此也可以直接选用代表技术水平的TEit作为与前沿技术距离的替代变量,TEit越大说明离前沿技术越近,反之则说明离前沿技术越远。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创新偏好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金融结构对于创新偏好的影响,以及金融机构通过创新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传导路径分析,所以本文分为三部分来论证。
第一部分检验创新偏好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毛昊等(2018)的理论模型认为实用新型专利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的特征,认为随着经济平稳发展,经济体的创新能力不断累积,实用新型专利所带来的学习效应不断递减,学习效应逐渐被替代效应取代,实用新型专利的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从而形成发明专利对实用新型专利的替代:
其中,式(24)和(25)都是二次项模型,分别是使用不同专利授权数据和专利结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金融结构fs分别用金融结构规模和金融结构活力指标进行拟合。其中专利数据呈指数分布,取对数处理,lninnovationit为各地级市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对数,lnutilityit为各地级市当年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的对数。控制变量包括年末总人口数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FDI总额、研发投资占比等。
进一步考虑前沿距离可能产生的影响,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22]的研究方法,以技术前沿距离替代指标TEit为调节效应,构建模型(26)和模型(27):
第二部分检验金融结构对于创新偏好的影响。龚强等(2014)认为在产业技术较成熟时,银行是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而在技术前沿的产业中,金融市场更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未到抑制的拐点,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不会直接抑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但是可能已存在相对放缓的迹象,因此选择二次项刻画这一结果。
与计量模型设定相对应,考虑创新偏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分别对没有考虑调节效应和考虑以前沿距离作为调节效应的模型进行分析,金融结构指标分别选择了金融结构规模(fssize)和金融结构活力(fsact)来分析;而异质性创新上,分别选择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应用专利授权数量以及专利结构(lntecstr)为因变量,对式(24)、式(25)、式(26)和式(27)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异质性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探讨在前沿距离缩短下,对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调节作用。
表1第(1)~(4)列是在没有考虑前沿距离的情况下,异质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拟合结果。结果显示,发明专利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二次项为正向显著,为U型结构,而实用新型专利的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显著,为倒U型结构,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发明专利对于其影响不断加大,而实用新型专利则是一个先增后降的影响。以上结果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假说1,说明在技术前沿距离缩短的情况下,需要相应地将金融结构向“市场主导”调整,通过自主创新来推进高质量发展。
表1 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同时,以金融结构规模和金融结构活力为金融结构参数估计都表明可能存在U型结构,说明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金融结构的提升对经济发展呈抑制作用,需加强银行市场的主导力量;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金融结构的提升对于经济发展呈促进作用,增加金融市场的比重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与杨子荣和张鹏杨(2018)的结论一致。
续表1
根据理论分析,本文认为造成异质创新效率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应用创新效率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而其根源是前沿距离的缩短使可供模仿创新的技术减少,同时由于后发国家的潜在威胁,使得技术前沿国家截断后发国家的“干中学”路径,使得模仿技术获取难度加大,因此前沿距离会影响后发国家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模式。表1第(5)~(8)列进一步分析了加入前沿距离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lnte作为调节变量的模型估计参数。表1第(5)~(6)列分别使用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的估计系数为负数显著,交叉项lnteinno是技术前沿和发明专利的交叉项,为正数显著,说明在初期发明专利的增加对于经济发展存在着抑制作用,这可能来源于发明专利投入对应用技术投入产生的挤出效应,但随着技术水平的增加与前沿距离的缩短,发明专利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加。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的估计系数为正数显著,与前沿距离的交叉项lnteutility为负数且显著,说明在追赶初期,应用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伴随着技术追赶,实用新型专利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降低,过多投入在低端应用创新上,会导致低端技术锁定,进而影响高质量发展转型。表1第(7)~(8)列将自变量换成创新偏好,其交叉项乘积为正,说明当前沿技术距离缩短时,自主创新比重增加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应用创新比重增加则会抑制经济发展。金融结构的系数和表1第(1)~(4)列的符号一致,说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增加金融市场的比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结论仍然成立。
通过加入前沿距离作为调节变量的分析,可发现后发国家在追赶初期,自主研发创新比重不宜太高。在前沿技术差距缩短、技术追赶的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则需要适当增加自主前沿创新,该结果与假说1一致。
1.内生性检验。回归分析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克服变量的内生性。在本文中,各类专利授权数量能影响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会反过来促进专利授权数量的提升,这可能会造成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将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列为内生变量,使用与创新相关但与经济发展不相关的所属城市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数量(merge)、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账面价值(intangible)作为工具变量(其中,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寻求先进技术的方法,跟专利数量相关,但是海外投资企业的收益不计入GDP,因此可以记为工具变量;企业无形资产主要是商标权、专利权,而企业又是地方创新申请专利的主体,七成以上的专利都来源于企业,但是无形资产的变更跟当地经济变动无关,因此可以作为工具变量);同时,将两类工具变量分别取平方和与技术前沿相乘,得到merge2、intangible2和temerge、teintangible,替代和专利相关的平方项及交叉项,针对表1中的第(1)、第(2)、第(5)、第(6)列模型用工具变量替代。
根据表2,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数量和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对不同专利授权数量显著为正向影响,其二次项和交叉项影响也一致。
表2 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具变量结果
2.遗漏变量分析。采取豪斯曼泰勒估计,加入会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都有影响但是又不随时间而变的变量系数,包括是否有211高校、211高校数量以及是否是省会城市、直辖市等不随时间而变的变量系数,构建豪斯曼泰勒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说明异质性创新在动态的技术前沿距离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随着变动。
3.变量替代。考虑到专利授权年份和实际专利产出年份有所不同,用滞后一期数据替代原有自变量,以及使用人均GDP来替代,回归结果依然稳健。
Demirguc-Kunt et al.(2011)[23]认为,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对应不同的最优金融结构,发达国家的产出依赖于金融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总产出和银行市场的发展水平关联更密切。中国在当前战略机遇期,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因此金融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的传导路径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尤为关键。前文已经解答了创新模式需要匹配技术前沿距离,那么理论上证明当技术追赶放缓时,金融结构需要向偏向金融市场结构,这一论点的现实依据是什么呢?
本文认为,创新模式在金融结构和技术前沿的调节效应中发挥了中介效应。企业采取基础前沿创新,当技术差距较大时,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将显著提升,因为自主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大了企业面临更高的清算和破产风险;随着企业向技术前沿靠拢,市场主导的金融结构可为较高风险项目提供融资,而银行却难以获取有效的企业内部信息以进行理性的信贷决策,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表3说明了在以技术前沿距离为调节变量下,金融结构对不同创新模式的影响。其中,对于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而言,如表3第(1)~(2)列所示,lntefssize、lntefsact代表了金融结构与前沿距离的交叉项,交叉项系数为正数显著,说明随着技术前沿距离的缩短,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结构活力的增加对发明专利呈促进作用。对于实用新型专利而言,如表3第(3)~(4)列所示,交叉项系数为负数,说明随着前沿距离的缩短,金融结构偏向市场结构对实用新型专利呈抑制作用。表3中的第5、第6列计算出创新结构的估计结果,金融结构和前沿距离的交叉项说明了当前沿技术距离缩小时,可适当提升前沿自主研发的比例,这论证了Bolton and Freixas(2000)和龚强等(2014)的结论,并通过实证证明假说2的合理性。
表3 金融结构对于创新的影响
本文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从宏观金融角度,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拟解决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从而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建立中间投入品的内生增长模型,阐述了前沿技术距离在动态变化下对异质性创新的影响,以及相应金融结构的匹配需求;在实证研究上,通过2004—2016年中国地级城市的数据分析,采用调节中介效应论证了金融结构通过企业异质性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实证检验了理论的合理性。从结果上来看,随着前沿技术差距的变动,创新模式需相应地调整,且金融结构需通过风险匹配机制激励创新模式的转型,其中金融结构的直接效应为U型结构,说明无论是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分析其条件间接效应,亦为U型结构,则进一步说明了金融结构和创新模式的转化需在前沿技术距离的条件下进行动态匹配。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然而通过梳理全国的专利授权,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比例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当企业面对产业政策的激励,更多采取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博弈,导致了实用新型专利在近几年的爆炸式增长,而符合国家战略的高质量技术创新却被抑制挤出,形成当前中国技术创新的主要矛盾。因此,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动态调整企业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激励力度,促进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在产业内形成良性层级推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二是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做好国家金融布局。金融体系作为国家经济的脉络,连接着各重要经济部门,需完善金融调控,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关键领域,发挥金融政策对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推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和经济循环健康发展。三是要坚定创新引领,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中国发展的竞争力与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