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敏,孙旭,杨大伟,李志军,李莹,黄玉萍
1.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安徽 蚌埠 233000;2.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安徽 蚌埠 233004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课程,该学科包含课程内容繁多、复杂,主要包括各种全身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最初由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所提出并初步应用,该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教学相结合,为更为简便、精致的教学方式[1-2]。该教学方式主要对学生展开小规模在线教程培训,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即时联系、互动讨论以及学习测试等环节进行,有效提升学生对学习模式的探索[3]。目前SPOC学习也广泛应用在医学院教学中,但有关基于SPOC的深度学习教学在内科学中的应用报道不多。本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78名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风湿系统疾病为例开展基于SPOC的融入深度学习理念的教学,采用单元测试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分析评价,探讨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7-12月实习学生作为对照组(n=90),将2020年1-7月实习学生作为观察组(n=88)。其中对照组男38名,生50名;年龄20~24岁,平均(21.56±2.16)岁。观察组男40名,女50名;年龄20~24岁,平均(21.79±2.24)岁。本研究经过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按照内科学教学安排,风湿系统共8课时,包括风湿性疾病总论、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两组学生使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和学时相同,所有教师在教学前均会提前授课。
对照组实施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由实习学生所在科室组织进行集体学习,包括每周1次在科室内进行集中培训和实习期间临床带教老师治疗。集体培训方式采用讲授法,培训地点为科室会议室,培训目的主要为是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急救技能、专业护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自行学习以及在日常操作中观看带教老师示范完成相关操作培训。
观察组实施基于SPOC的内科学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开发:选择学生相对喜爱的SPOC平台-学习通,建立教室二维码发送学生,所有学生实名进入教室,以风湿学疾病教学为代表,教师制作一个典型病例门诊就诊视频,通过两人生动、有趣的表演形式展示医生问诊,患者回答,展示一个完整的病例,在课前3 d将制作好的视频发给学生,学生观看视频,并将视频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度思考,结合查阅的资料,在线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前任务。(2)教学的实施步骤:①课堂学习,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基础,是引发有效教学的化学场,利用学习通平台,结合大纲要求,讲解教学内容,回顾课前病例,与学生共同探讨视频内的问题,如视频中患者诊断为什么疾病,该如何治疗,产生头脑风暴;②课后促学,即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寻找优质的辅导资料推送如有关风湿性疾病,为学习者提供精准服务,在讨论区域,探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③研讨总结,在课堂结束后对学生与课内表现进行考察、探讨以及交流。
①对比两组年均理论成绩。在患者入科前以及课程结束后分别进行1次风湿性疾病单元理论考试,总分100分,其中客观题40分,主要分为操作技能及操作能力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占20分;主观题60分,主要分为健康宣教、生活护理、服务态度3个维度,每个维度各占20分;采用闭卷考试,考试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当场填写是或否,并当场收回问卷,本次有效回收率100%。
②对比两组平均实践能力。在患者入科前以及课程结束后采用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能力量表对两组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44条目,分别为临床护理(9条目)、沟通协调(6条目)、健康教育(5条目)、科研创新(7条目)、应急配合(5条目)、人文关怀(8条目)和临床教学(4条目)。采用分别赋值1~5分,总分44~220分。得分越高提示学生实践能力越强。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差异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考试最高分、最低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考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干预前后平均理论成绩对比[(±s),分]
表1 两组学生干预前后平均理论成绩对比[(±s),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88)观察组(n=90)t值P值62.85±2.61 62.97±2.47 0.315 0.753 79.79±8.31 83.12±5.93 3.080<0.001 18.260 29.470 t值 P值<0.001<0.001
干预前,两组学生学习实践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方面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干预前后实践能力对比[(±s),分]
表2 两组学生干预前后实践能力对比[(±s),分]
维度时间观察组(n=90)对照组(n=88)t值 P值临床护理沟通协调健康教育科研创新应急配合人文关怀临床教学总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29.42±2.45 32.98±2.83 23.96±4.67 27.98±2.23 19.76±2.87 29.87±2.56 19.00±3.14 28.67±2.90 26.67±2.45 31.81±3.13 24.98±2.91 29.94±2.58 25.02±4.50 30.61±2.88 169.74±24.21 211.09±13.33 29.46±2.74 30.93±2.66 24.96±4.29 26.09±2.45 20.45±3.23 27.97±2.57 19.13±2.86 27.24±2.71 26.78±3.12 30.31±2.68 25.04±2.96 26.87±2.43 25.96±4.48 29.29±2.81 168.93±22.36 198.29±9.75 0.102 4.977 0.138 65.84 1.507 4.941 0.288 3.397 0.261 3.431 0.136 8.168 1.396 3.094 0.231 7.299 0.918<0.001 1.487<0.001 0.133<0.001 0.773<0.001 0.793<0.001 0.891<0.001 0.164 0.002 0.917<0.001
基于SPOC的混合内科教学模式构建: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和主干学科。本课程涵盖范围广泛,也是整个临床医学的基础[11]。内科学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两个方面,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时间是平等的。特别是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使临床医学生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12]。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临床表现、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异常和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做情况进行初步的判断,同时,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思想,熟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并对相关疾病指定治疗计划。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既能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又能满足临床技能教学的相关要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各章节的特点,整合各种线上和线下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至各类章节活动中,让学生在各个章节中查看临床表现的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13]。同时,通过SPOC课程平台,可以学习一些症状和积极迹象的典型图像和视频,以及辅助考试的积极结果,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课后反馈、考试评价等评价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机的内科学混合教学方法。
在内科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主动性,选择教育课程,而不是机械复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案例,加强理论知识,逐步形成临床诊断思维。SPOC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培养。同时,这种模式也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对于教学而言,混合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对课堂的定义进行重塑,有利于教学对教学模式的重建,同时,可以优化备课方案,促进教学改革[14]。就采用SPOC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改革的科目的教育效果而言,普遍认为SPOC模式可有效促进学生以及老师的学生成绩、课堂满意度以及教学质量。据相关国内外研究表明,SPOC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中的改革极具优势,具体优势体现在:该教学模式可利用时间多,目前,医学教学科目众多,学习任务繁重,而对于现代医学生来说,日常课程占据了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学课程[15]。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的时间学习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教师离开了简单重复的基础知识教学,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为每个班级和小组进行个性化备课和个性化讲解,对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16]。带教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并在课堂内组织有趣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17]。标准化教学实践:在实践课程中,标准化操作过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资源[18]。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后观看标准化操作视频,以此来提高记忆力。
综上所述,内科学课程采用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评估科研、期末成绩等多维因素。在该模式下,可使学生具有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也为参与的带教老师节省了重复复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使其能够有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解答疑惑上,实现真正的教学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