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通
“十四五”时期,我国以高质量发展为时代主题,以新发展理念为实践导向,致力于打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的新型城市。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作为新理念,既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必然路径,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动选择。从文化赋能视角探索城市发展路径,就深化城市内涵、赋能城市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推动文化赋能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进而为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新范式。
文化赋能是一个精神引领城市发展过程,以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实践遵循,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为发展准则,是一个赋予主体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动态过程。基于实践角度来探析文化赋能,是以依据“挖掘-整合-融入”为实践思路,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赋能系统化、精确化,让文化全方位的融入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
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找准城市发展的文化定位,以挖掘文化元素为逻辑起点,为整合文化资源奠定基础。不同城市之间,文化存在着明显性差异,规定了不同的文化赋能方向。探寻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具有的主体性基础、自身发展的特色是构建城市文化形象、赋能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以城市发展时间为界,可分为历史古城和新兴城市两大类型,前者底蕴深厚且重历史,后者朝气蓬勃且重科技,这就呈现出两者文化挖掘的模式。明确城市的文化方位,是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的基础,也是推动文化赋能的前提。就文化古城而言,挖掘文化元素应坚持“用”与“护”的统一,挖掘利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保留地域性文化的原汁原味。而针对现代城市,文化元素内化于城市发展史之中,城市建设参与者、奋斗者都是城市精神的能动载体,只有提炼城市发展的行业精神、弘扬城市精英的先进事迹,才能把城市发展史转化为城市建设的精神支撑,从而厚植城市实践精神,涵养城市文化底蕴。
立足现代化城市建设格局,文化是彰显城市人文精神的隐性财富,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就成为实现文化赋能与城市发展有机统一的实践旨归。文化资源的整合要秉持系统性思维,践行科学性理论,持续推动整合方式和方法的革新。理念创新是资源整合的先决条件,开阔的文化视域、创新的实践思路、科学的赋能方式,致力于实现人民需求于文化整合的高度契合,构成了文化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专业团队是资源整合的重要主体。文化资源整合有别于传统的公共文化建设,亟需一支优良的专兼职团队作为人才支撑,专业团队的文化敏感度、思维活跃度,既确保了专业智慧的释放,又能高效有序的完成整合目标。现代科技是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城市文化资源星罗密布,必须依托现代科技手段,达到资源整合的精确、细致和有效,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彰显文化资源整合的社会效益,构建文化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有机统一。多元兼容是文化整合的重点方向,找准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点,是推动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文化资源整合需从器物、制度和观念三大层面,因地制宜汲取外来有益成果,从而实现文化资源整合的兼容并包和创新发展。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既独立又统一,两者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属于一种交融共生关系。以城市发展方向为实践坐标,文化赋能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路径,而深度融合就成为了两者发展的实践归宿。一是明晰城市的文化定位,注重赋能方式的差异性。城市的文化定位框定了城市的文化方位,文化资源融入城市发展的方式、方法和方向,更是文化融入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惟有明确城市文化定位,才可实现文化潜移默化融入城市有机体。二是优化城市的文化架构,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利用文化元素丰富城市内涵,依托文化赋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深耕城市文化载体和文化元素,开发优势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这都是城市多元化文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安排。三是统筹科学发展战略,实现文化赋能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既要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又要实施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根据文化特色与城市特点,认清文化赋能对城市发展的多重影响,找到实现融合发展的契合点,以科学性思维深化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让文化赋能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
文化赋能是推动现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既有夯实城市发展之基,又有充盈城市内涵之意。文化赋能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产业、消费、空间和教育四大方面,这构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力量。
从产业维度上看,文化赋能必须找准方向、精准施策,结合自身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探寻助推产业发展的原生动力,实现产业由量到质的跨越式发展。文化融入第一产业,要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与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借助“扶志”“扶智”等惠民形式,持续推进优秀文化成果融入人民的公共文化生活,以特色文化产业、古城文化旅游等带动群众走致富路。文化融入第二产业,要利用数字化优化产业结构。数字化催生文化发展新业态,城市要构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抓牢数字化创新手段,革新城市发展方式和方法,打造一条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低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同时,凸显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地域文化内涵,积极带动产业整体调整升级,加快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文化融入第三产业,深化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方式。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以文化创意驱动为主导的文旅融合新阶段,文化发展必须创造转化、创新发展,依托IP、创意设计、体验等方式实现赋能,衍生出更多文旅新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彰显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文化赋能消费,是一个与消费端的文化认知、市场认同相匹配的过程。文化赋能消费要从消费者、消费市场和消费品三大环节着手,持续推进文化与消费市场的双向互动。首先,文化价值服务消费者。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以消费者需求为着眼点,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紧跟新时代产品的多样化趋势,尽可能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新兴文化产品。其次,文化价值优化消费市场。文化发展要持续推进“智慧+”文化战略,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不断提升文化产品、旅游产品技术含量,促进文化市场公平竞争,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环境氛围,盘活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创新力。最后,文化价值赋能文化产品,要在开发和利用文化IP 的基础上,通过升级消费品产业层次、优化消费品文化内容、提升消费品文化质量以及打造文化创意人才队伍,进一步发挥文化IP 的作用,让文化IP 成为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品。
“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协调区域文化发展,要着眼于文化古城和新兴城市两大空间维度。文化古城要着眼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以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旅游为主线、党建为引领,尝试多元协调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前提,将文化产品加工、市场化销售、休闲度假、文化旅游有效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挖掘文化古城的文化内涵及特征,以文旅融合激活城市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以文化为中心的产业链发展,助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新兴城市要围绕以文惠民和以文塑城两大主题,不断发挥自身的发展优势。一方面,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通过赋予城市更新和城市品牌建设,贯通线上、线下双轨流通的交流渠道,既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又将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引入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的和谐统一。
人是城市的主体,既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城市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关乎每个城市主体的利益和需要[2]。文化赋能教育,就是在科学认识文化现代性、传统性和全球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激发文明基因的社会教育功能,实现文化价值导向的作用。文化赋能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发挥教育工作对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依托校地校企合作等育人新形式,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让每一位城市发展的主体,都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同时,通过文化融入教育,把城市的核心价值根植于主体的社会关系当中,浸润人民群众的心田,激活主体的文化价值创意与再造能力,并将文化创新点源源不断地融入进来。要实现人才赋能的过程与人才创造价值的过程实现有机统一,必须重视主体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升,让主体自觉融入城市生产建设的全过程,促进城市的文化资源可以在新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放大,并实现文化再生产的持续创新。
城市承载文化精神内涵,文化赋予城市发展潜能,让文化有机体在城市中根深叶茂、推陈出新,使城市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聚集地。从促进城市生命体的赋能发展看,实现城市产业、消费、空间和教育与人的生活追求的有机融合,就必须探寻文化赋能的实践新路径。
传统意义上的IP 概念是知识产权的缩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广泛兴起,IP 被赋予了新含义,一般是指与某种文化属性或者流行趋势结合起来的具有独特性质、自带流量的一种文化符号[3]。文化IP 赋予了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更推动了“文化精品”的创造和出现。首先,以文化IP 形式,打造文化品牌。基于城市文化的挖掘、整合和融合的实践思路,要凸显城市文化的鲜明特色,树立区域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分层有序地推动城市各区域的文化建设工作。其次,以文化IP 创新,提升文化影响力。抓住文化IP 迅猛发展的时代机遇,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迎合消费者对文化市场的需求,开发人物IP、影视IP 等文化IP 特色产品,在文化内容上不断创新文化IP 形态。最后,以数字化平台,培育新型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作为城市文化的明信片,既要与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又要充分彰显城市文化的鲜明特征。文化新品要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文化推广形式,宣传城市文化形象。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新模式,其核心在于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两张皮”的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发展“文化生产”,要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进而构建一个极具特色的城市文旅集群。首先,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打造城市文化形象。不同城市文旅融合的方式有所不同,要因地制宜抓住城市文化特色,通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科技等不同的城市形象,实践不同的文旅融合方式,从而实现城市的区别性发展。其次,变革文旅融合实践,提升文旅主体的“体验感”。“文化生产”作为文旅融合的推动力,必须持续彰显文化的生产力形态,在服务消费者和游客的过程中,对文化生产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不断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最后,明确文旅发展方向,打造区域性文旅集群。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与城市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要重点突出特色文化,形成“一核多心”的文旅集群,通过打造新型文旅集群,在文化集群效应的加持下,能更好的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生产力水平。
协同联动是提升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与一体化建设是强化城市文化带动性的必然要求。城乡协同联动是创新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旨在汲取乡镇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城市的发展带动下打造“文化群(带)”。首先,打造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文化集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借助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性分析,密切文化定位相似城市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依托现有的城市文旅集群,进一步扩大区域性文化影响力,实现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其次,紧扣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城市文化的发展要抓住国家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文化艺术之乡等文化品牌的建设和申报工作,打造“文明城市”“文化社区”,赋予历史文化以新时代的价值诉求,为文化赋能持续推进提供关键引领。最后,贯通城乡协同发展的空间壁垒。城市发展不是独立性实践,要推进城乡沟通协助,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进程,精准对接,精准帮扶,密切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城乡之间文旅资源、市场资源的有效流动,从而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文化大局。
首先,加快数字科技文化的顶层设计,为“智慧文化”提供制度保护。从宏观层面看,要加快制定和印发数字科技赋能文化相关政策和规划,开发和运用PPP 合作模式,引导多元建设主体参与数字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的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其次,重视对数字科技文化发展的技术支持,为数字科技文化发展保驾护航。数字科技的实施要由政府牵头,联合各级旅游景区、度假区以及文化产业园等众多文旅机构,以媒体设备和APP 为基本载体,以5G、大数据为支撑,共享游客市城信息、文化市场信息,积极串联景点,开发主题旅游线路,为文化资源的分享和交流提供平台,打造城市“智慧文旅”。最后,密切同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为“智慧文化”提供智力支持。城市教育优势要向文化人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转变,依托文旅领域通过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明确所需文化人才类型和研究方向,引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尽快开展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文本规划研究以及5G、人工智能技术的软硬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从而为“智慧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引用
[1] 新华社十九大报道组.新时代 新思想 新目标 新征程:新华社十九大报道精品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603.
[2] 陈乙华,曹劲松.文化赋能城市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08):129-137.
[3] 王雅琴,孙佳蕾.区域文化视角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1(0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