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蕾
〔河南警察学院 外语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4〕
英文影片能够通过展示标准语音、语调,使受众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宗教、饮食习惯等。其中的优秀影片,往往拥有完整故事和直观英语运用情境,对这些电影进行赏析可以帮助观众深入理解异国文化,加深体会两国文化的差异,有效提高观众的跨文化认知水平,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促进民间文化交流融通。
1.影片赏析的定义
影片赏析是对影视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与欣赏[1]。通过赏析,受众对影片的剧情、画面以及人物等有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运用自身知识理论对影片进行评析,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感悟。受众需要对影片内容、主题、主角以及故事等进行研究,并对影片的深层次意义以及剧情中所展示的场所、情景以及文化进行深度探讨,从而对影片的内部价值进行挖掘。
2.影片赏析的方法
首先,受众会对电影的五种轨迹文字、影像、音乐、声音和对白进行分析;其次,要对电影故事与情节进行探究;再次,要结合已有评论对剧中人物以及情节的深入性进行寻找与解答;最后,要对故事流程进行诉述,以达到受众对情节与故事的再次追寻,从而得到新的感悟与见解[2]。
受限于电影时长,导演会对影片的每个场景精心打磨,使每一个细节都具特定意义,尤其是极为讲究故事逻辑合理性的西方影片,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同时,一部优秀的英语影片也会真实再现西方的各种文化因素,对中国观众而言,赏析英语原声影片可以有效推动跨文化交际。
1.文化意象
作为各民族独有的文化信息,文化意象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意义与词汇集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结晶,但因为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即便是同一词汇,其文化意象也不尽相同[3]。
以“龙”为例,在我国,龙是吉祥之物,被广大民众喜爱并崇拜,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认为龙具有自然力量,是尊贵、神圣的;但在西方国家,龙不仅和我国的“龙”外表形态有差异,同时龙也是邪恶的象征,他们认为龙是喷火、吃人的恶魔,在很多电影之中,龙都是反面角色[4]。例如,在美国梦工厂出品的《驯龙高手》中,博克岛上的居民都认为龙是邪恶之物,他们经常会与巨龙进行搏斗,并成立了屠龙训练营,这些都说明了美国人对于龙的印象。而英文“dragon”也没有任何褒扬的含义,与中国文化形成极大差异。再如,中国人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代表着死亡与黑暗,避之不及。西方人则认为猫头鹰是正义、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电影《哈利波特》中拉文克劳学院的代表形象就是鹰,在魔法世界里,猫头鹰除了派送邮件和包裹,还是巫师之间进行交流的“信息工具”。在整个影片中,猫头鹰起到了重要的衬托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均拥有自己的专属猫头鹰,它们为主人提供陪伴和帮助。在影片上映后,甚至引发了很多观众想养一只猫头鹰宠物的热潮,这与中国人对猫头鹰的认知有很大不同。数字文化也是文化形式的一种具体表现,同一数字的不同文化意象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比如,中国人大多认为偶数是吉利的,奇数则相反,中国人喜欢的数字是“6”“8”“10”,“6”寓意六六大顺,“8”寓意发财,“10”寓意十全十美;而西方人则喜欢数字“3”“4”“7”,他们认为这几个数字是吉祥和神秘的象征。在电影《七宗罪》中,数字“7”的意象贯穿影片始终:故事发生在7天之内,楼房号码是以数字7开头,下了7场雨,故事结局定在第7天下午7点,其中每一位死者都与《圣经》里所提到的7宗罪色欲、暴食、贪婪、懒惰、暴怒、嫉妒、傲慢有关。对于有这种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他们看到片名就会联想到7种罪孽,有一种熟知感,可以快速且直接了解影片所要讽刺或表达的含义,而缺少此类文化背景的中国观众则无法在第一时间联想到影片中的数字文化意象。随着中国与外国交流机会的不断增加,各国文化意象之间的差异也逐渐被观众所了解和接受,但东西方文化意象差异仍然存在,这也是跨文化交际必须要克服的阻碍。
2.风俗礼仪
风俗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帮助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礼仪。在英文电影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带有西方特色的风俗礼仪场景,例如《隔世情缘》,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世纪的贵族公爵莱伯特无意间进入到时空隧道并与21世纪现代女强人凯特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之中,男女主人公分别属于两个世纪,展现了生活在两个不同时空的人之间的诸多文化风俗礼仪的差异,观众看到了不同世纪的风俗文化的碰撞,介绍了百年来的西方风俗礼仪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过程,中国观众对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又如经典之作《窈窕淑女》,该影片讲述了一位贫民区的卖花女通过严格的训练在短时间内成为窈窕淑女,从站姿、坐姿、走姿到表情、谈吐,以及最后被唤醒的内在灵魂,传达出不同社会阶层的风俗礼仪。通过影片,既可以看到底层群众拙劣的英语发音以及粗野低俗的言谈举止,也能更加直观体会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欣赏高贵、典雅、自信的行为举止。跨文化交际,不仅要观察影片中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准确理解显性文化,还要注意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挖掘其背后的隐性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际的合力,推动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3.宗教文化与历史事件
在英文电影中,导演还会将宗教文化或者历史事件作为主线,对电影故事情节进行构思,这样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再现,同时也能让国内民众对西方宗教文化有所了解[5]。例如,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拍摄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以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为主线,再现了20世纪英国船只泰坦尼克号海航事故惨剧,通过普通人视角还原、重现历史事件。又如《卢旺达饭店》是由英国、美国、加拿大和南非4国在2004年共同拍摄制作的战争片,影片取材于1994年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在种族仇杀的动荡时局中挺身而出,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及胡图族难民的故事。对事件发生地的观众而言,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可以促使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对中国观众而言,也许大多数人对种族仇杀事件的背景并不熟悉,但是回味中国近代奋斗史,也能产生一些共鸣。各国文化历史相异,但世界人民对和平、美好的向往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的文化移情,对跨文化交际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如爱情喜剧片《真爱至上》,以“爱情”为主线,将10个发生在圣诞节前的故事穿插组合,让观众在共情“爱”这一人类共同话题的过程中,认识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国节日多起源于节气、季节,而西方节日更多由宗教文化发展而来。《达芬奇密码》是一部有关宗教的悬疑推理片,思考主题为耶稣是凡人还是神?影片剧情围绕卢浮宫博物馆里的一桩谋杀案,宗教文化贯穿全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宗教符号是《维特鲁威人》图案和五芒星图案。影片中还有郇山隐修会组织、圣殿骑士团、耶稣圣杯等大量宗教元素,观众借助影片可以了解相关的宗教知识,也可以审视自己的信仰。宗教是一种传统文化,但其发展也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神秘的宗教和现代科学的结合是影片引人深思之处。对西方人而言,宗教是贴近生活的、敏感的和现实的主题,基督教促成了西方社会的物质构成,也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精神构成。但是对于非基督教徒且无相关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很难体会到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给人们的生活和信仰带来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文化,掌握宗教文化的内涵,明确宗教所产生的作用和带来的差异,尊重交流对象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及文化背景,减少不必要的交流障碍。
4.饮食文化
就饮食文化而言,东方更加注重食物的视觉与味觉,认为食物应是以味取胜的,菜式品种较多,菜品流派也较为丰富;但西方国家却更加注重食物的本味,认为在烹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保留食物的营养,厨师也更加注重对食物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含量的研究。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一些电影中有所体现,像《美味情缘》以及《美食总动员》等影片[6]。其中在《美食总动员》中,讲述了一只在垃圾堆生活的小老鼠小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顶尖大厨,一次偶然,小米与餐厅学徒林奎尼相遇,一人一鼠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最终在小米的帮助下,林奎尼的厨艺有了很大的提高,最终成为了全巴黎首屈一指的大厨。在这部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有大量对西餐制作场景的呈现,可以让我国观众直观了解到西方的餐饮文化与饮食习惯。《朱莉与茱莉娅》则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烹饪美食的故事。茱莉娅是生活在法国的美国人,因爱好“吃”而开始学习制作法国大餐,最后还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写成了书,名为《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而朱莉生活在美国,工作无聊,当她看到《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这本书后,便开始学做这本书中的每一道菜,然后把制作过程和经验分享在博客上,也收获了一批粉丝。影片中的经典法国菜让人印象深刻,勃艮第红酒炖牛肉、诺曼底烤鸡、奶油焗龙虾等大餐令人难忘,影片在传递美食信号、传播美食文化的同时,也让中国观众欣赏了不同国家的进餐礼仪。不同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知晓对方的文化背景,减少交流屏障,在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博采众长,传播中华餐饮文化。
1.有利于受众对异国文化知识点的拓展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学习大量异国文化知识,了解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英语原声影片中有大量西方文化知识,交流者可以通过对影片的赏析,学习补充相关知识点,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7]。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主人公哈利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中学习的场景及日常对话情景,就可让我们了解到西方学校文化及日常语言交流方式等内容,同时生动、有趣的画面也给观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或有助于观影者英语思维的训练。
2.有利于受众对异国文化价值观的了解
英语原声影片实际上就是英语国家进行本国文化宣传的一种方式,或有意或无意传播拍摄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目前,英语影片已成为外来文化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对现有价值观念的冲击,同时也会帮助国人重新审视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这对于文化发展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英语影片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浓浓的帝国主义韵味,而这也直观表现了英语国家对世界文化的主导倾向,可以看出英语国家想要通过电影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为了满足自身文化传播的意愿,英语国家会不断融合与吸收不同国家的文化,也会对自身的文化进行优化与完善。虽然个别国家的文化传播手段过于霸道,但英语电影文化传播却往往都是单方面的,受众也有足够的空间来学习和欣赏,他们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对电影中的文化现象琢磨推敲,或接受或批判,挖掘利用其中有价值的跨文化知识,在辨析对比中科学审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将其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之中。
3.有利于受众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
跨文化敏感性,实际上就是文化差异敏感性,按照美国学者的理论,文化差异敏感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表面文化特征进行识别;第二层次是对细节意义以及与自身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特征进行识别;第三层次与上一层次基本相同,但每个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感受不尽相同,个体识别差异较大,甚至南辕北辙;最后一个层次,个体能够以对方角度出发,对目标文化进行理解与接受,这阶段也是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电影赏析可以帮助受众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西方人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受众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敏感性。
例如《刮痧》是一部经典的英文电影。该电影以西方国家对中医刮痧的误解为主线,对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冲突进行了描述,剧中人因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工作生活等种种困境;影片结尾,人们的爱心与诚恳化解了困境,美国人终于理解了中国的刮痧疗法,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刮痧》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差异在所难免,但并非不可逾越;各自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消除民族偏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能消除。
4.有利于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
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极为喜欢通过英文电影来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宣传,并倾向于将自己的文化植入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之中,以便形成相应的文化效应,为其获得相应的利益。所以在运用英语电影进行文化传播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以及技术问题,英语电影在进军我国市场过程中也会遭遇一定的阻碍。那么,为迎合中国人口味,西方国家开始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对中国观众的观影喜好进行调查,这无形中也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促成其对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层次思考。正是由于这一研究探索,使得牛仔裤、快餐文化等典型西方色彩元素,随着英文电影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公众认知中,对当代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观众通过欣赏西方电影,也积极开展了文化效仿与批判。由此,中国文化的特色与独立性愈加明显,并愈多呈现在西方电影中,利用此载体逐步走向国际,更好实现了文化宣传与跨文化交际。
英文影片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欣赏的方式也相对较多,且就不同角度出发,观众会获得不同的收获。如果从学习角度入手,学习者可以在对影片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的英语知识以及英语语句应用语境,但这些都是表面内容,所以受众还应对影片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入手,发现影片中所包含、隐藏的内涵与文化,真正将文化与语言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受众可以更进一步对西方文化进行认知与了解,并可以准确辨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立足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