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结构分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3-01-04 20:59李宝斌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李宝斌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其核心思想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认同”。自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民族团结以来,各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地方民族团结的立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则再次予以强调。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然状态论述的文献比较多,但基于需求,联系实际,探究如何从应然状态到必然状态再到已然状态的深层原因和内部动力方面的研究,则需大力加强。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深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很丰富,且其内容还在不断充实与深化。要把这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推向纵深发展,就必须继续深挖其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举了“纲”,指明了方向,而充实内涵,去张实施工作的“目”,则需要我们联系现实状况和发展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

(一)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五个认同的相辅相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最具本质属性的核心内容,是凝聚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公约数,是统领性要素[4]。深刻领悟,就会发现这“五个认同”各有偏重,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更加强调家国情怀,是对中国这个“大家”的深情厚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强调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强调血脉相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强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强调对执政党的领导地位、领导权威、领导理念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但“五个认同”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各个认同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相互影响,彼此关联,其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包容性最强,可以说,现阶段对民族、对文化、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都可以内含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而“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基础;类似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领导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共同体意识的处事原则:不同群体的求同存异

不同民族、不同界别、不同阶层,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强调共性,但充分尊重包容性和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大团结的旗帜下铸牢共同体意识,我们必须获得各族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广泛拥护。广泛的支持拥护必定来源于相互的尊重和信任,这种尊重、信任和包容,主要体现在对差异性的处理上,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包容差异性并不矛盾,对两者的妥善处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智慧的继承与超越。共性是对个性的概括和提炼,只强调共性,不包容、尊重个性的做法很难获得人们发自内心、自愿自觉的认同和拥护。具体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工程中,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不同意识的概括、提炼和升华,有时还不局限于民族之间,不同界别、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意识也是共同体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导向:一视同仁地公平对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铸牢”的过程中坚持平等,公平对待,反对特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3]。这里强调的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是针对全体,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应公平对待,坚持一律平等,没有特权,也不支持特别优惠,平等享受权利,公平承担责任,共同当家做主。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满足合理需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面旗帜,也是现阶段的一项国策。具体到各民族基层的个体,这些思想、精神、政策只是外部环境、外部引导,如果要内化到他们意识里,落实到行动中,还必须与他们的内在需求紧密结合,由内在需求转化成内部动力。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实现从应然到已然的重大转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有之,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是“加强”和“铸牢”。“加强”和“铸牢”表达的是一个过程,期望一个美好结果,目前还是一种应然状态。我们的目标肯定是要把“应然”转化为“必然”“已然”或“自然”。只有当应然状态转化为已然状态,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开创新的工作局面。这种重大转变必须促成,也有很好的基础,当然阻力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和阻力,把应然转化为已然,把期望办成现实,实现重大转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一项政策变成现实,凝聚人心,增强实力。

(二)重大转变过程中的需求结构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项面子工程,必须深入人心,只有了解个体的需求结构,满足其合理需求,才会取得其发自内心的支持和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个体的需求既有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低层次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所以要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安定人心;也有中等层次需求,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这些与民族教育、民族文化关系密切;还有高层次需求,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自我实现需求、超越需求,和麦克利兰的三种高级需求,这些需求与个人的工作成就和政治抱负相关。通过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共同体内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的合理要求,就一定能够赢得他们的支持、认同和拥护,使来自基层的自觉自愿与来自高层的政治引领相向而行,一定能够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三、民族团结典型范例中的需求满足策略案例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民族团结而提出,在此指导思想下,出现了许多民族团结的典型范例,为推进这项伟大工作提供了大量有益借鉴和成功经验。拥有51 个民族的湖南省常德市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其中维吾尔族有600 多年的居住生活史,是全国除新疆以外最大的维吾尔族聚居地。该市5 个乡(镇)、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1 年常德市获评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常德市民族团结、民族深度融合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深入了解各民族、各阶层的需求结构,精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效果明显。

(一)坚持经济发展同步,满足人民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需求结构中的基石,只有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人们才有时间、精力、信心和兴趣解决更加高级、更加困难的问题。常德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连续6 年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进行驻村帮扶,引进了正大集团拓展民族地区生猪产业链,培育了“中国生鲜家禽第一股”湘佳牧业,为少数民族人口过半的石门县打造了石门柑橘、石门银峰茶叶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桃源县枫树维回乡依托民族特色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成功创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枫林花海,年均综合收益近10 亿元。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交通运输、能源、通信、环保等公共设施建设,扩大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对增进民族团结更有信心。

(二)坚定社会和谐同创,满足人民安全需要

安宁是每个民族的愿望,需要每个民族共同维护。常德市各级党政组织对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旗帜鲜明地反对,各族群众自觉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等,形成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全市未发生一起涉民族因素的治安问题。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生活方式;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系,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建立与流出地对接协作工作机制,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常德“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在生活环境上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在生理、生命安全方面,村级卫生所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全部喝上安全水。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不断提高,民族关系更加团结。

(三)弘扬“一家亲”的新风尚,满足人民归属与爱的需要

常德市发扬“上善若水、德行天下”的善德精神,坚持有难大家一起克服、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沅澧大地到处呈现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景象。全市各族适婚青年做到了无障碍通婚,党员干部主动与少数民族群众结对认亲,目前桃源县维回乡维回汉之间通婚率达到100%。全市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构筑全市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筹建“中华民族一家亲”展示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团结融合历史脉络、典型人物等。“一家亲”活动为各族人们满足归属与爱的需求提供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支撑。通过尊重少数民族饮食、服饰、丧葬等风俗习惯,依法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满足人民的尊重需求;通过平等任用各民族干部,优化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受教育环境,满足人民的成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高层次的需求。正因为采取大量有效措施,多角度多层面地满足人民的需要,从内心增强了大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四、基于深度需求分析,纵深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部动机受个体必要需求驱动,在外在诱因的激发下,为满足内心需求,个体调动自身积极因素,朝预定目标努力奋进。若使每个公民都自觉自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奋斗,则一定要将抽象理论和宣传口号接上地气,与普通大众的切身需求息息相关,让他们在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努力工作中切实感受到合理需求得到了尊重和满足,感受到这种努力和奋斗不只是任务,还能分享荣光,使外部诱因与内在需求协调一致。已有的成功经验能够提供参考,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必须结合理论与实际,深度分析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需求结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推向纵深。

(一)健全基础需求的保障机制,巩固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纵观历史,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各个时期,也是国内民族凝聚,国外八方来朝的盛世,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这是大环境,对于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具体个人来说,也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改善。民族团结典型范例中,各民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很高,民族大团结的氛围很好,与这些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分不开,精准扶贫工程使大量贫困户脱贫,使部分民族乡镇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改善了,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会铸牢。已经取得的良好基础必须继续保持,并且健全各种民族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夯实和巩固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各方归属感,获取共同体意识最大公约数

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无优劣之分,应该得到尊重,只有求同存异,才能相互理解和包容,逐渐达成共识,形成意识共同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范例告诉我们,尊重各自差异,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不会冲淡共性的向心力,各民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相互通婚,鼓励合理流动和互嵌式共同生活,弘扬“一家亲”的新风尚,更有利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各民族意识为基础,从各民族意识中抽象、概括、提炼、升华,共同体意识包括各民族意识中相通的核心成分,当各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意识一致时,增强对本民族归属感的同时,也就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差异,不仅不会冲淡共同体意识,反而会更加丰富和充实共同体意识。不过即使在民族团结的成功范例中,仍有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湖南常德市委统战部和桃源县相关部门收集的统计数据中,有组数据值得思考:桃源县维吾尔族2010 年3567 人,2020 年2906 人。按正常情况推论,针对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在不同民族通婚家庭,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比如高考加分)从客观上鼓励多民族家庭给孩子上户籍时登记为少数民族,但10 年间维吾尔族人口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减少的人员应该主要是流出,目的地主要是新疆。理论上,内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聚居的维吾尔族人员,是开展合理流动、互嵌生活、促进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5],但现实中,这种优势似乎并未充分发挥。应该加大工作力度,在进一步深入了解他们的尊重与归属需求的基础上,拓展认同和融合的途径,寻求共同体意识最大公约数。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体,有时还包括海外华人华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全体中国人共同认同的意识,泛指全国各民族、各群体、各阶层的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与有机统一。[6]共同体意识是不同群体认同意识的最大公约数,在公约数之外还有认识差异,在追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这些差异,才能有效地求同存异获得最大公约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强调满足公平需求,增加共同体意识的平稳度

“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施原则。具体到民族工作中,一方面,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在欠发达地区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切实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他们切实感觉到公平待遇和温馨关怀;另一方面,当支援和帮扶已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并使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平均程度,甚至还超过了平均水平,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时,就要充分相信少数民族的能力和才干,实时调整优惠政策。比如桃源县的青林乡、枫树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都处于全县前列,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在受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更加明显,近五年少数民族本科录取率连年超过60%,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这个时候就应该因势利导、因时制宜,调整倾斜政策,逐年趋向平等对待。比如常德市的高考少数民族学生加分政策将逐渐取消,计划到2023 年只保留省内高校录取加分,省外高校录取不加分,到2025 年,省内省外高校录取考生时,不再有民族加分。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性的普遍弱点,当民族团结工作促使少数民族多方面快速进步后,又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民众的公平感需求,避免汉族群众不平衡心理反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无论是对待汉族群众,还是少数民族群众,都要公平对待,在公平公正中增强共同体意识的平稳度。

(四)拓展自我实现路径,提升共同体意识的高端凝聚力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超越需求,麦克利兰的成就、权力和亲和需求,都是高端需求,在基础需求、中等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高层次需求。人们已经解决温饱,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后,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没有以前强烈,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则要求更高,更加关心深度社会问题,主人翁意识更强,参与政治生活的愿望也更强烈,对于民主、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加深入,期望值也更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创造条件拓宽群众自我实现路径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比如桃源县枫树维回乡加强基础教育,给少数民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自1986 年建乡以来,共有14 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常德市少数民族干部占在职干部总数的10.7%,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比7%。注重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发展中共党员,让党的思想教育入脑入心,让少数民族同胞由“信教”向“信党”转变,目前全市少数民族党员占党员总数的7.2%。

高学历为个体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打下学识和能力的基础,党员身份、干部岗位为个体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成就感提供了平台。让有能力的人获得平台,让在平台上工作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展示自己的才华,只要他们的目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们的行动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就应尊重包容差异。在包容宽厚的环境中,个人的高层次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这种包容、接受,容易给人产生归属感,进而获得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高峰体验,感觉到共同体对自己的认可,反过来更有利于获得个体对于共同体意识的接受和认同,更能发自内心深处自觉自愿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