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毅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组织和带领人民少走弯路,多创政绩,再创辉煌。
政绩就是干部在任期内履职取得的工作成绩和贡献,是干部品德和才能等综合素质的反映。政绩观是指对干部施政成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对政绩观的认识和态度直观地反映出领导干部施政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亡,关系到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有着特定内涵。
一是为人民谋政绩。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中国人民谋政绩是中国共产党的职责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邓小平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人执政必须是为民执政,而不是为己执政。
二是靠人民创政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必须依靠人民创造政绩。
三是由人民评政绩。政绩的大小、多少、好坏,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必须由人民来评判,最终要看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否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困难是否得到满意解决、老百姓的利益是否得到切实维护,党员干部要时刻关注群众关心的上学、医疗、住房、就业、交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事件,下大力气干好群众最关心的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群众满意是党员干部最根本的政绩观。邓小平指出:“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
错误政绩观的根源在于谋取仕途快进,谋取个人物质利益。错误政绩观有很多表现形式,概括归纳其表现形式,有利于厘清政绩观的负面清单。
一是重眼前,轻长远。有的干部为了任期内“政绩显赫”,在争资金、上项目上急功近利,追求“轰动效应”,面对打基础、增后劲的事没有兴趣。为了眼前的政绩,甚至对本地资源搞破坏性开发、掠夺式经营,竭泽而渔。经济看似高速增长,实则昙花一现;眼前轰轰烈烈,长远难以为继。前些年有少数官员,唯GDP 马首是瞻,把“发展是硬道理”等同于“增长是硬道理”,急功近利,结果经济上去了,环境污染了,老百姓遭殃了,民心散了,政府公信力降低了。如果站位高一点,眼界放宽一点,那么就可能做出更成熟、更着眼长远的决定,对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更清醒的认识。因此领导干部的眼界与格局尤为重要。
二是重局部,轻全局。有的干部在处理单位与部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只顾部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对其他部门其他人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思想作风或行为态度,俗称“屁股决定脑袋”。屁股决定脑袋是放大了的小团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是缺乏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的表现。考虑问题以自我或小团体为中心,无论利弊得失都站在局部立场上。有的干部一事当前,只顾自身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不管他人祸福。上游获利、下游受害,墙里赚钱、墙外遭殃的现象不少。有的甚至为局部利益而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为加以保护。
三是重主观,轻实效。有的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不是立足实际,体察民情,而是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想当然决策。如有的建高楼、上项目,由于超越了客观实际和群众承受能力,表面上个人政绩突出,实际上群众怨声载道。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搞“掠夺式”发展,其结果是劳民伤财,既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又损害党风政风,损害群众利益,更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重上级,轻群众。有的干部干工作不是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而是为了迎合某个领导人的口味,挖空心思,投其所好,搞“献礼工程”,只要上级满意,不顾群众疾苦。曾有媒体披露,有镇政府为了搞“献礼工程”,背上沉重债务。为此,该镇挪用上级政府部门安排的专项扶贫款,以及群众的建房集资款。全镇有上万群众连饮水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该镇却挪用水利工程款用于建办公大楼。
五是重物质,轻精神。有的干部视经济建设为硬指标,把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看作软指标,平常不去管,检查时才应付。有的甚至以牺牲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去换取经济上的政绩。
六是重虚招,轻实干。有的干部创政绩不靠拼搏奋斗,真抓实干,而是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有的甚至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其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的问题。”
七是重投入,轻收益。有的干部只看GDP 增长多少,招商引资多少,不考虑投入产出比。GDP 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有它的局限性,一些地方GDP 似乎上去了,但财经收入却没上去。前些年中部地区搞产业承接,一些地方不加选择,“提到篮里都是菜”,突出表现是,地方政府放松环境、安全、税收、土地和信贷等方面的管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纵容一批不环保、不安全、不合规甚至是不合法的企业在本地发展。
八是重显质,轻潜质。有的干部重显性工作,轻长期才能显现成效的工作。“面子工程”的工作争着做,“里子工程”的工作不愿意做。
以上问题虽属少数人和局部现象,但由于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牵涉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影响不可低估,应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根治错误政绩观不仅需要加强教育,而且需要引入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尤其需要强化问责机制。根治错误的政绩观最关键的是依靠民众,民众心中有一杆秤,只有赋予民众话语权和决定权,官员才会敢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要使党员干部认识到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工作,为群众办事。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带领群众扎扎实实艰苦创业,才能创出群众满意的政绩。靠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骗取的政绩,或许可以博得上级一时赏识,给个人带来暂时荣誉,但不能真正得到群众认可,更经不起历史检验。“政绩不够,数字来凑”曾在一些地区大行其道,不仅影响中央对地区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而且还影响到中央对地区转移支付规模,降低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干部考核导向对干部政绩观乃至干部成长具有很大影响,各级党组织在考察任用干部时,必须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合理界定政绩内容,认真搞好政绩分析,科学进行政绩认定。科学的政绩认定,需要把握好几个要点:一是正确评价打基础增后劲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或许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政绩,但换来的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创造的是潜在的政绩。“显绩”固然重要,“潜绩”更为可贵。只有打好基础、管好长远,才能稳扎稳打、行稳致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因此在考察使用干部时,要把显绩与潜绩结合起来,对潜绩要高看一眼,正确评价;二是要客观评价干部在艰苦困难地区工作的政绩。正确处理现实成果与原有基础、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合理使用在困难地区扎实苦干的同志,鼓励干部到艰苦环境下干事创业;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下,群众对政绩评价发生了变化,既要看经济建设,又要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政绩的成本效益、人民群众是否受益等;既要看纵向的历史比较,又要看横向的国际比较。所以,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四是合理分析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严格认定政绩的归属,既不能将集体政绩揽到个人名下,也不能抹杀和否定个人的作用与贡献,既不搞政绩大锅饭,也不搞政绩垄断。具体区分好个人在其中是起决策主导作用,还是起参谋执行作用,实事求是地判断个人在集体政绩中的贡献份额。
党组织选拔任命干部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实行领导干部与群众相结合,才能真正把人选准用好。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淡化选人用人的群众路线,用变通的办法简化民主程序,这是极端错误的。选人用人走群众路线与党管干部原则是一致的、统一的。在干部使用上,一定要重实绩、重公认,把群众真正拥护的干部选拔上来。对那些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在工作中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的干部,不仅不能使用,还要视情节给予批评或纪律处分。特别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当今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进而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群众评价”,只重视“领导认可”,把仕途升迁作为唯一目标,从而导致决策过程中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和民生工程放在第一位。有干部认为,给老百姓办事是花钱的,办个厂是挣钱的。多做一点挣钱的事,少做一点花钱的事,好像是很好的政绩观。如果改革成果不让群众共享,就会出问题。不做一些花钱的事,挣钱的事就做不下去。
正确的政绩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发展观、价值观在政绩问题上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政绩观有深刻的阐述,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苏联解体,苏共倒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弱化抑或否定了党的领导。苏联解体、苏共倒台十五年之后,戈尔巴乔夫指出:“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必须是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相统一。党组织坚强有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单位或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是检验党建工作必须考量的实质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也有形象工程,例如大肆建设的迪拜。客观地讲,有些形象工程也有一定实用效果,受百姓欢迎。例如某些城市的河道改造,将自然河流改造成宽敞的公园;还有一些城市露天广场的建设,成为夏天人们避暑纳凉场所等等。应当区别对待某些确有功效的形象工程和群众厌烦的形象工程,要建设群众真正欢迎的形象工程。形象工程建设应与经济发展同步,量力而行。如很多地区财经很困难,却巨额斥资修建大广场、大剧院等等,结果广场修好后无人问津、剧院建成后无人看演出。在城镇居民较少,且居住分散的情况下,广场自然无用;并且居民收入尚低,不足以支持文化消费和业余时间消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每个党员要为党的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但党的事业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实现。“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九年”。果实收获前必须经过长时间培育,这是客观规律。政绩也是如此,功成前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如果收获时打不上自己的标签就不做,那么,可供摘取的果实能有多少?只摘桃不栽树,只飞奔不铺路,事业之路不可能越走越宽广。每个党员达到为党的事业而忘我、为“大我”而弃“小我”时,才能做到“功成不必在我”。为了一己私利,很容易陷入“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的漩涡,热衷于“烧三把火”“踢前三脚”,把心思用在“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上,很容易造成“前任建、后任拆”的问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能够做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发展大局,科学谋划、谨慎施策,真抓实干,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一代一代人的接力棒,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全局观、发展观。历史观就是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承继了历史而没有割断历史,是否在前任的基础上前行而没有推翻前任、朝令夕改,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全局观就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研判形势、决策问题,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战略与策略、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发展观就是要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以付出损害长远利益的代价干杀鸡取卵的蠢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发展速度,要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功成不必在我”对于领导干部加强思想道德和党性修养、提高治理能力、走好人生路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切失败的人基本上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不重视基础工作,都想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长,结果反而因此埋下祸根,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一幢大楼盖了十层甚至几十层,如果基础不好,也必须推倒重来,否则,一直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要做利长远的事。比如,保护生态环境的事,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前几年房地产市场升温,一些地方土地被贱卖,虽然一时间赚了个钵满盆满,GDP 上去了,财政收入上去了,但经济发展的基础却依然脆弱,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特别是当海内外各种科技含量高的新项目纷至沓来时,那些贱卖土地的地方却在为找不到地而犯难,显然拖累了地方的长远发展。此外,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特别要注重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都要继续坚持,扎实推进。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一件事还没落实,又要朝令夕改。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的。”有学者研究“换届冲动症”的现象:一是政策“翻烧饼”,太随意,换届就换蓝图,换人就换思路。在一些地方,发展战略没有延续性,主政干部经常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二是新官不理旧账。签订的各种协议,对投资商的承诺,拖欠的工程款……对这些前任留下来的“旧账”,少数“换届干部”一概不认,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的甚至公然“赖账”,不仅有违诚实守信的法治原则,也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三是好大喜功,热衷上马“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少数“换届干部”,总想快出成绩,不重“里子”重“面子”,大肆举债搞建设,把看得见的地方包装得像“欧洲”,看不见的地方即使像“非洲”也放任不管、无动于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只是某个方面的发展,否则,就难以持续;只注重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视生产发展的质量,就有悖发展的宗旨。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是辩证关系,简单地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然会顾此失彼,失去的东西会更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历史将说明一切。政绩最终要用实践、群众、历史三把尺子来检验。我们创造的政绩要经得起这三把尺子的检验,这样我们将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