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芬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第一幼儿园,浙江杭州 311209)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通过政策文件,可以看出环境是提升课程质量的核心命脉。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如何利用园内丰富的野趣资源提升课程质量?我们以为大自然是开放性资源的最大提供者,可以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无限可能性和有意义的学习机会。孩子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充分给予赋权,让孩子参与无限可能性的规划,能将原本就赋予学习意义的游戏环境充分开发和利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优化学习空间、聚焦内涵发展是我国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途径,空间的盘活创构、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有助于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当周围的一切都能够支持儿童发展,儿童的学习就有了更多学习和无限的可能性。幼儿园对一次滑索改造引发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和反思,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游戏场多封闭,少开放;游戏场多固化,少挑战;游戏场多主导,少主体。针对滑索区遇到的瓶颈和固化现象,教师尝试对游戏区进行解构,将滑索区与整个树林空间进行了大打通,解构后滑索游戏的类型由一生发了N种玩法。由此,引发了园内五大营地游戏场域解构的变革。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多次强调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学人的时代使命和思想追求。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20年代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野趣营游戏空间隐含着各种令儿童好奇、兴趣、挑战、未知的事件,基于游戏空间这一“活教材”和“成长梯”构建“小衙儿”野趣营,满足儿童一切未知的学习。从2020年开始,幼儿园进行了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的探索架构,并将幼儿纳入评价的主体,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可视化方法倾听儿童的声音,让幼儿成为研究过程中的参与者。野趣营游戏空间是唤醒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要抓手,不仅能满足儿童自主参与规划和学习的机会,也带给儿童一切未知的学习,实现儿童主体地位的转变和儿童无限可能性。
课题组在审视野趣营空间的价值开发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统整、联动互通、动态生成”的创构理念,采用“散点式解构五大营地游戏空间→网格化重构三营九区→模块化再构三营N区”的进阶式实践探索,不断转变由教师主导→教师主导幼儿参与→ 幼儿主导教师支持的学习者中心视角,动态优化游戏空间的创构,将野趣营空间创构成具有课程意义的游戏场,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幼儿园根据野趣营现有场域的特点规划了“山坡野战营”“丛林探险营”“勇者攀爬营”“快乐足球营”“辅道奇趣营”五大营地,支持幼儿开展一系列以运动为主题的游戏。随着游戏的推进,幼儿呈现出简单重复的游戏状态。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如何破解游戏场域困境,解构游戏场域,实现育人价值?只有站在儿童视角,用心收集和聆听最小的声音,进行场域重构。
1.沉浸式调研:使用情况摸底,形成调研结果
我们需要找到一些方法,对儿童的声音“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时要确保这些声音发挥作用[1]。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而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2]。为了了解幼儿对野趣营五大营地场域空间使用的满意度,教师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幼儿园之旅组织幼儿开展了沉浸式调研,摸底场域使用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马赛克方法中的幼儿园之旅参与式工具,提供录音笔、耳麦、手机等记录工具,由儿童决定是否录音,谁戴耳麦,谁来完成绘画以及拍摄照片,收到的信息被用来制作地图或模型。通过收集幼儿对五大营地游戏场域使用满意度、喜好度、重要地方、材料投放的喜好、材料使用情况等调研,对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和结果分析。
2.头脑式激荡:师幼共同研讨,共商拆解之方
在场域解构的过程中,教师基于学习者中心视角,从三个方面对“学习者中心”理论进行了实践:从学习者角度看,强调学习者内在动力、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从学习线索看,主要以学习者的兴趣为起点,强调发现学习;从认知经验看,提倡对不同学习内容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呈现。师幼共商问题对策,形成方法。
教师赋予幼儿会议小主人的角色,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来评议五大营中所开展的游戏。幼儿共同讨论野趣营中所玩游戏区环境存在的不足,并对不满意的空间和材料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改造设想。在树林游戏空间组织方式上,教师借助“空环境”理念,尝试对僵化的游戏场进行拆解、清空、归整,对“固化独立场”向“统整创生场”进行链接,支持儿童参与场域改造的无限可能。结合“留白”策略的核心,教师在游戏空间的设置过程中给幼儿巧妙留白,保留一些空间,使其处于未被“开发”与“利用”的“空白”状态,支持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开发这些“留白”空间。
3.自选式设计:组建材料仓库,四式跟进投放
幼儿园空间与材料配备是保障有质量地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考虑幼儿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在材料的提供上体现开放性、易组合,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自主选择。结合幼儿的看法和取用方便的需求,幼儿主体参与设计材料摆放操作图和收纳注意事项,师幼共同组建材料仓库,满足幼儿游戏需求。
根据营地游戏课程目标达成的需要,创建的材料仓库遵循“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的收纳原则,同时通过儿童会议的形式倾听幼儿对材料使用情况和满意度进行主观解释,采用增添材料、删减材料、重组材料、归整材料“四式”跟进策略优化材料投放,让材料“活”起来。为了打破材料使用界限,两个月后师幼将所用的材料进行重新归整,便于转场后来玩的幼儿能创新使用投放的材料开展新游戏。教师将营区中积累的优秀游戏资源手册供幼儿学习、交流评价,将好的游戏经验进行嫁接和迁移。
为了无限的可能性进行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物理环境能让学习的本质与童年的独特性真正地协调统一[1]。学习者中心理念强调以儿童为本,教师邀请幼儿参与场域空间重构,搜集儿童对游戏环境需求的相关信息,以教师主导幼儿参与的方式重构三营九区游戏场。
1.邀请式重构:基于儿童视角重构三营九区游戏场
规划是由儿童这个“局内人”决定的,同时受到教师的支持和帮助[1]。教师邀请儿童参与野趣营空间重构,不仅体现了对儿童主体性和参与权的尊重,教师从中收集、分析、反思野趣营空间存在的问题,实施改进行动。为更好地实施营地游戏课程,教师基于儿童视角从幼儿发展和课程建设出发,对三营九区游戏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
以建立“师幼共享共创”、整合“多样化学习方式”、促使“领导力有章可循”三项建构原则为基础,秉承“野趣慧玩”的课程理念,充分营造野趣、自然、开放的氛围。根据幼儿的年龄层次差异、游戏能力差异、身心发展规律,基于幼儿游戏需求,结合营区野趣性、情境性、挑战性、冒险性的特质,由教师主导幼儿参与对场域空间进行了重新划分,并生成了“丛林探险营”“草坪畅想营”“辅道奇趣营”三大营地和“山坡野战”“沙水沟渠”“树屋历险”“3号餐库”“快乐骑行”“第六空间”“创想广角”“奇想探险”“科探秘林”九区游戏场。
2.对话式重构:优化三营九区环境开展资源支持
在野趣营空间创构过程中,教师要学习读懂孩子所思所想,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处处留心。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多通道读懂儿童内心的想法,邀请幼儿参与对游戏场的规划和建构,优化一系列资源支持。
通过整合“本体化、园本化”的原生态材料,吸引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野趣营材料分为“公共材料”和“专属材料”两大系列,公共材料相对稳定,专属材料会随着游戏区主题的变化、游戏区的规划而进行调整。幼儿园非常重视幼儿对材料归类整理的养成教育,基于儿童视角设置材料的取放位置,此外邀请幼儿主体参与设计材料库中材料有序分类摆放的规则图和分类标识。
3.弹性式运行:基于儿童视角探索灵动组织运行机制
为了让幼儿的游戏更自主、更投入、更丰富,实现幼儿独立决策、思考、协商解决,推动孩子焕发行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师要在游戏的时空、材料、经验等方面进行外部系统的有效运行。
每周二为固定畅玩日和研修日,块状安排幼儿的活动时间,将活动时间弹性延长,给孩子充分游戏的时间。以建立场地“循环式”使用机制、按营地特点采用定点站位机制、赋权幼儿自选式互通参与机制的“三式”运行机制,教师进行有效的支持、追踪和记录。
尊重是一个重要的词语,尊重儿童意味着给他们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在野趣营中,教师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游戏课程和游戏场域的生成性。因此,模块化游戏场以材料仓库为中心资源圈,通过幼儿主导教师支持的方式,支持幼儿根据新生成的游戏主题,自主策划喜欢的游戏类型,跟进所需的游戏材料,生成N区。
1.自助式选材:材料仓库支持无限可能
创设开放性的材料仓库和无边界的取材空间,采用自助式的取材方式,充分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支持幼儿无限的想象和可能性。
开放性材料才是有效的材料,根据“公共”和“专属”两大系列材料组建成共享材料资源库。模块化的材料库并不是一对一的专属关系,而是作为一种共享资源,任何一个游戏区的孩子需要游戏材料,可以灵活、开放地进行自主选择和取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拥有无限游戏的可能,更适合孩子具有不确定性的、充满探究性学习的盘活和使用。
2.开放式空间:师幼共构实现无边界学习
“开放”意味着空间的扩展式变革,野趣营联结成一个资源中心,实现无边界的互通学习,指向有二:一是重新布局野趣营,拆除部分相邻营区固定的中低型材料,运用材料靠边摆放的方式创设开放、无边界的空间,既有独立性又便于联通;二是幼儿因游戏需求而共享大空间,为联动注入新的可能。
幼儿园根据树林、草坪、林荫小道这三种不同生态场域资源提供的形态和游戏课程整体发展需求,由教师主导幼儿参与规划的开放式“留白”弹性大空间,打破了空间边界,实现无边界学习,便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灵活使用与共享,也便于幼儿自主设置多样化游戏区,支持儿童进行多领域的学习。三营中的N个游戏区是根据游戏的需要和活动的进展而由师幼共同规划建构而成的,有“保留+调整”的游戏区和“因游戏新生成”的游戏区两种形式。
3.生成式主题:有效支持助力深度推进
在幼儿游戏主题的持续生成与推进中,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教师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在充满未知和不确定中,教师在不同时机、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有效支持与助力中,有效推动游戏动线的深化。
每个游戏主题的开始,师幼需要共同讨论或分享引入激发环节的相关信息,激发孩子的思维。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游戏技能和游戏品质的方式之一,教师要基于儿童的视角,了解幼儿喜欢且经常玩的游戏、偏爱的材料、游戏伙伴和游戏技能水平,善于捕捉,用多种形式记录幼儿与游戏空间、材料、同伴积极互动的行为表现。教师通过绘本、集体教学、实践活动、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等途径丰富相关经验,促进游戏的发展。
我园的野趣营游戏场有着20年的资源积淀,“让每个伢儿游戏童年”的办园理念引领着园所持续发展,七年的野趣营空间创构研究和实践后,系统的场域空间体系架构引领着幼儿、教师的同生共长和园所发展,彰显的是一所幼儿园秉持“野趣慧玩”课程理念的特色发展之路。学习者中心视域下的野趣营空间的创构是幼儿园扭转游戏场创构的路径创新,幼儿主导教师支持参与场域规划、游戏空间的动态生成有效支持了更有意义的学习,实现了模块化游戏场的冒险性、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的育人价值,使动态生成的游戏空间为孩子所用,不断地激发出他们投入、愉悦、探索和参与的热情,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游戏样态。从中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园的引领式提升,彰显了幼儿特色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