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绮鸣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及要求,我校在疫情防控期间进行教学改革,并切实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新常态。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特色部分,展现高校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也是学校深耕厚植,展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素养的根本土壤。在特殊时期背景下,探索和完善高校育人整体工程,把校园文化放在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背景下进行建设。高校要紧紧抓住各专业的发展良机,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利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学工作等联系起来,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利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专业与活动实践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活动促进学习的有效模式,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创意文化与专业实践结合的乐趣,多途径、多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国内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研究多集中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常态背景下,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意义、作用等,或是在正常情况下如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对于特殊时期的校园文件建设的研究比较匮乏。面对疫情防控期间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变化,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形势,研究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传播构建相互鼓励、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营造防控疫情人人有责的积极心理。同时,建立个性鲜明、定位清晰的校园文化教育品牌,是适应新时期,特别是特殊时期各种文明形态的需要,对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结合文艺传播功能与特点,根据特殊时期背景下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所遇到的问题,研究构建学生活动“课程化”“作品化”教育模式,并继续开拓创作思路,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创新校园文化宣传材料,提升学生艺术创作水平,发挥艺术宣传阵营的作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在特殊时期的教育效果,力求通过方法实践提高校园文化教育的内延与外涵的成效,建立更加健全和完善的校园文化工作机制。同时,对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教师需时刻体现先进性意识、示范性意识、时代性意识,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校园活动和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以此为契机让校园活动与教学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师生思想交流与专业探讨。师生主动学习提升的驱动力得到激发,通过互相影响带动,师生的意识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明显增强,达到师生双促进、双发展,最终实现“自我创新与蜕变成长”。
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新形势,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利用艺术作品易于传播的特点,用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模式传播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宣传教育方式,创新校园文化传承模式。校园文化是群体文化,需要坚持大众化,活动要求形式丰富,内容生动感人,以增强其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在特殊时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作用。同时,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及各种表现形式,赋予有专业特色校园文化的时代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活力。
艺术作品直观生动、感染力强,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丰富而强大的支持力量,不但创新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还能营造文化育人浓厚氛围,创新校园文化育人机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齐头并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专业技能教育中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形成协同效应。
以我校为例,根据艺术设计学院专业教学特点,以年级及专业方向组建课程群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在疫情特殊时期继续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不同的课程群将远程教学阶段性安排,配套多门课程学习内容,以任务驱动的“作品化”方式布置教学任务。
教师全面开展“作品化”课程,最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作品化”成果,形式呈现多样化、具备可选择性,让学习有效发生。例如,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疫情时期对特殊群体使用的产品设计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们在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思考和实践,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从特殊群体或新冠病毒肺炎后遗症患者的需求出发设计用品;艺术设计专业、影视动画等专业则从日常生活该如何防疫的角度设计作品,号召人们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或是大力宣传疫情相关政策与感人事迹,感染性强、效果明显。高校学子“以己之力”积极行动起来,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创作,积极传递正能量,用文创作品鼓舞斗志,用积极健康的方式为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者和志愿者们助力加油,展现人性化关怀与提升个人社会责任感。教学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创新校园文化宣传材料是提高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技术保障,同时也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取得喜人的成绩。
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学、校园活动、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很大改变,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到以各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开展网上授课、在线答疑,网上提交、批改作业等方式。教师直播、录播课程,通过网络共享、推送等方式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便利。教师收集资源、整理和发布更加快捷与及时,在线进行集中答疑和辅导减少了重复工作,帮助学生快速较好掌握学习的内容,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与作品创作水平。
结合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和重大事件,高校师生利用新媒体平台,接收和发布资源、网络学习和学习反馈活动。有利于传播和分享课内外知识和材料,接收各类活动信息和报道,活动开展的同时及时上传,开展线上投票活动,线上讨论交流。例如,“三月学雷锋”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党、团日活动,学习疫情防控工作当中涌现的先进事迹,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鼓励师生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为抗击疫情献一份力;或是结合疫情期间促就业相关政策与文件精神,开展校园网上招聘、精准指导服务等促进毕业生就业相关暖心活动,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为战胜疫情和个人就业加油鼓劲等。同时,校内师生号召校友、亲友等多结构群体扩散开来,构建新媒体宣传矩阵,提供便利、有效的宣传途径,收获突出的活动成效。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这一工作重点,克服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种困难,组织师生继续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利用各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同时,积极动员师生主动投身到家乡当地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慰问困难家庭,参与乡村建设工作等,身体力行勇担青年责任。通过实践让师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在工作中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在实践中筑牢信念信仰。
不断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结合世界粮食日开展了“节约粮食”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特别在当期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可充分利用班会课、年级会、国旗下讲话、宣传屏、海报等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师生充分认识珍惜粮食、节约粮食尤为重要,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在日常就餐时能够自觉达到“光盘行动”的要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开展校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相长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技艺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同时,深刻认识舍生取义、团结合作、同舟共济、工匠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个人的爱国情怀和传承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汲取抗击疫情的力量。
艺术类高校明确目标与自身特点,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作品化”教学任务,把疫情期间开展的与艺术专业相关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结合,让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在院系、教师、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制作出一批优秀的抗疫宣传作品,推广到社会各宣传领域,用画笔传达出师生们最美好的祈愿,助力疫情攻坚克难。切实研究疫情期间适应艺术类高校实际的“让学习发生”新常态,为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依据。
第一,加强教学引导,强化成果作品化预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学院开展远程教学,把多门课程学习内容整合,以校、院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作品化”教学任务,把疫情期间开展的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结合,让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优势互补。研究构建学生活动“课程化”、教学成果“作品化”教育模式,创新校园文化宣传材料。
第二,促进师生共进,实现自我创新与蜕变。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出的艺术人才不仅要具有艺术创造力,还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这决定了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能否发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的作用。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师生的思想交流与专业探讨,教师的模范带头,以情动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塑造有思想性、艺术性、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氛围。
第三,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工作机制,实现文化育人。结合文艺传播功能与特点,本项目根据特殊时期背景下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遇到的问题,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在特殊时期的相关研究,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通过专题教育方式,发挥其所学专业技能,通过教育活动设计渗入课堂教学及课后的艺术创作活动。再经过教学成果展示与教学研讨论坛、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线上展览宣传等网络媒体方式进行教育宣传,使鉴赏者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艺术作品与背后的精神活动,形成文化育人的良性循环。
第四,以舆论为引导,营造积极的社会心理。在疫情防控期间抓好舆论导向,艺术类高校开展文艺战“疫”、宣传抗“疫”明确目标,集中发力,大力宣传防疫工作中平凡而又真实的凡人善举,或者是师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故事。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示范引领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履行好这一份使命和义务”,为防控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是多维度渗入推动防“疫”知识宣传,结合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呈现艺术作品、榜样事迹等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第五,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艺术类师生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肩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使命和担当。这不仅关系到各专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且对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社会建设发展的新形势,高校的建设发展也必须要认清、掌握学生的特点,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素养。适应新时期,特别是特殊时期各种文明形态的需要,发扬各自的特色,建立个性鲜明、定位清晰的校园文化教育品牌,更好地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充分接受教育,成长成才,展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