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3-01-04 19:47刘志远彭弈欣王欣孙江冉夏紫微
科学咨询 2022年22期
关键词:体教太极拳中华

刘志远,彭弈欣,王欣,孙江冉,夏紫微

(长江大学教育学系,湖北荆州 434100)

202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1]。体教融合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是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健康发展[2]。体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陷入了功利主义误区,过度注重考核与竞赛结果,学生上课、参赛必须与考试挂钩,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文化呈现薄弱化倾向。

大学体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摇篮,高校文化育人的前沿阵地,平稳推进体教深度融合,势必要找准“融点”[3],抓稳“落脚点”。选择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体教融合“融点”,一方面动因认为体育教育承载着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输出的历史使命,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则是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的,此举与国家推行的体教融合观念相契合;另一方面旨在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作为素质教育的推动者,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如毛泽东所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塑造更多从身体到精神都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大学生,以“育体+育人”全方位战略助力青少年健康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体现出国家对提升人民群众传统文化素养的高度重视[4]。找准利于体教融合落地起效的落脚点,从而推进国家政策的细化落地与高校教学资源的盘活利用十分关键。扎根本土文化的传统体育运动在这一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太极拳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太极拳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视拳法外形套路,忽视文化理论基础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存在只注重于学生学习拳术外形,而忽视体育育人功能以及理论课堂不足等问题。第一,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上偏离了正统轨道,主要教授24式简化太极;第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太极拳教材编写体系以及配套措施,大学体育课程教材是高校强制学生统一购买,但实际教学中从未使用。教材的面向对象是学生,应兼具教育性、专业性与科普性,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并未重视引进高水平、层次性的体育教材,太极拳教学缺乏基础理论知识的引导,学生学习质量很大程度由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第三,太极拳课堂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5]。体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教师没有竞争压力,实际教学存在刻板化的“流水线”现象。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传统“重科研,轻教学”思想及现代教育理念滞后等诸多原因,教师在对待太极文化的态度认识上较肤浅,在实际教学中过度关注学生外形套路是否标准,只是同学生强调动作轻柔、拳架标准等基础外形技巧,忽视了太极拳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有“重形轻意“之嫌。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

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中,专业化水平是评价教师课堂教授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太极拳是一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运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教师教授太极拳,不能单教拳路技巧,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输出。调查分析我国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师资现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没有成立专门从事教学太极拳的相关机构或组织,在师资力量上存在着明显不足之处。太极拳教师队伍多来源于各大高校从事体育研究的教师,其年龄、科研水平以及太极拳学习情况差异较大,导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呈现专业太极拳教师缺乏,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特点,是阻碍当前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太极拳课堂的因素之一。

(三)学生对太极拳学习兴趣不足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的现状,多数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不足,对太极拳文化了解更是甚微,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太极拳是一项中国本土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开展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学习太极拳兴趣不足的原因而得出结论,结果表明主要动因来源于三方面:首先是学校太极拳课程课时较少,未能充分利用太极拳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对中国优秀传统国学形成兴趣;其次是学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无法接触到太极拳文化知识,对太极拳的学习仅限于体育课堂,因而对这种枯燥乏味式的课堂并不感兴趣[6];最后是学校太极拳文化建设式微,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太极拳与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球类运动和散打拳击不同。在校园内推广其文化相对困难,在高校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学生开始接触,但多是为了完成学业而选择,产生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参与太极拳课堂的学生通过教学无法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在底蕴,对太极拳认识流于表面,久而久之学习兴趣消耗殆尽。

二、太极拳中的传统文化价值意蕴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太极拳为体教融合“融点”的尝试,主要原因在于太极拳不只限于拳法套路,它融合了人体、思想、文化与艺术等方面,集儒道佛以及养生学说于一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通过阐述太极拳与儒道以及养生学文化的联系,以便开展传统文化融入其教学的论述。

(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庸思想

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礼乐思想与太极拳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中庸”一词出自《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即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的准则,其高明之处在于寻求平衡的智慧,为人处世秉持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原则[7]。太极拳是在动中求静,在不变中求万变的,所谓的八门五步十三势,势势非呆板,步步非固定, 不是执一不变,而是随时随地因人而有不同。此外,太极拳练习者在训练时还要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闻中正”,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所体现的灵活性与原则性有机结合不谋而合。

(二)道家阴阳相济的和谐文化

从太极拳历史渊源、哲学内涵以及阴阳平衡观等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分析,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也与道家的和谐文化思想相互交融[8]。老子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和儒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之法。太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家哲理,融合了上善若水的理念,外在表现为拳法刚柔兼济,阴阳调和。阴阳是一个动态有机统一体并且具有强烈矛盾冲突的体系,其对立性也在于辩证统一,太极拳将《易经》中阴阳相济的和谐文化贯穿其中。

(三)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外在体现

太极拳除了强身健体、近卫防身的功能之外,在养生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养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太极拳练习者通过学习传统武术动作来促进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的提高,在训练过程中培养了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武术界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说明太极拳与中华传统医理具有密切联系。太极拳蕴含的养生文化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以及对待生命本质问题的豁达精神,鼓励太极拳练习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健身理念,以到达颐养性情、抵抗衰老的养生目的。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策略

(一)宣传太极文化: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是一个持久的工作任务,宣传和推广太极拳以及太极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而言都具有积极作用[9]。但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将其列入体育教材进行系统化推广太极文化,大部分学校也只是在课堂上讲授简单动作技巧及太极拳的功能性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效果甚微,而忽视了传统太极拳作为一种重要精神文化内涵与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太极载物,以文化立身。学习太极拳不可不学习太极文化,让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学习太极拳运动项目的文化含义,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开展太极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提升师资水平:深化教师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认识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实践者,是传统文化融入太极拳教学的切入口和发力点。但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师个人能力有限,且缺乏传统文化基础知识,针对此问题,学校层面要着力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建设以适应社会需求;加强教练员综合素质训练并强化太极拳理论知识教育,以提升专业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为重点内容,完善太极拳运动教学科目体系。教师自身应主动学习有关太极拳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深化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认识,带领学生拓展太极拳文化视野,树立功底深厚的太极拳教师形象,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自信的楷模。

(三)革新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

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教学更加注重育人功能,太极拳课堂不能单纯是技术动作的传授和练习。单调枯燥的套路重复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内容渗入到整个太极拳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有革新陈旧的教学形式,探索新的教学路径。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民族内涵和人文精神。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我国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对武术理论研究较少等原因,使得目前大部分教师对于太极拳理论都不够重视。在传统太极拳课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采用“满堂灌”式教学, 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固化不能将太极拳应用于实战,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弱化他们对太极文化的敏感性,缩化了他们的理论思考空间,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无法落到实处。由此看来开设太极拳文化课程,将太极拳作为一个系统化、理论化学科来探讨其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束语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它承载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们观念产生的转变,太极拳逐渐成为一项人民喜闻乐见的运动。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中国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提出以传统文化为“融点”,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体现了体育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具有现实可行性、可操作性的。作为国家育人的前沿阵地,高校体育教育要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和时代性,充分发挥育体育人的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
体教太极拳中华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