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对湿邪致病的认识*

2023-01-04 19:35:37章美玲
光明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便气机临床

章美玲

湿气乃生理之气概念,《黄帝内经》最早论述了人及自然界的生化受土运湿气的影响,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令云雨,其变动注”。湿气太过或不及,导致人体生理发生病理改变时,湿邪致病从而产生。湿病是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特别是近现代以后,湿邪致病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以下尊称“伍老”)从医5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理论及实践经验,对湿邪致病的证治具有独到的认识。因此加强研究中医名家特别是国医大师对湿病的证治认识,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1]。

1 湿病的概述

湿病乃中医学概念,泛指因湿邪所致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湿义的5个方面:①环境的潮湿;②气候的湿润;③湿邪及湿病;④皮肤的湿润;⑤脾胃中土之湿[2]。其中关于湿邪的产生,主要与土运太过和脾胃运化失职有关。最早论述湿邪致病当属《五十二病方·婴儿索痉》:“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认为新生儿痉病因产妇分娩时居潮湿环境导致婴儿受湿邪侵袭所致。汉代张仲景首创湿病的辨证论治,辨证时强调表湿、里湿之别,并在《伤寒杂病论》中设专篇论述湿病,提出湿邪偏表者当“微发汗”;偏里者当“利其小便 ”的治疗原则[3]。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了吴之地常内外合湿的发病特点:“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湿病的发生是机体能量代谢障碍在局部病变组织的表现,是局部组织微循环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的始动阶段所致[4]。

2 湿邪致病的临床特点

《黄帝内经》对湿邪致病的侵犯路径、致病脏腑及临床表现均有论述。如《素问·调经论》曰:“风雨之伤人也, 先客于皮肤, 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 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则伤上, 清湿则伤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攘, 大筋緛短, 小筋弛长,緛短为拘, 弛长为痿”。《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湿病病证较多,包括湿邪在头鼻之头痛、鼻塞;湿邪在肌肤筋骨之痉病、痹证,以及湿邪在脏腑的胸痹心痛、心下痞、下利、小便不利等20余种,并在临床鉴别诊断上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以明湿病的临床传变特点。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湿邪致病可导致机体水液代谢障碍、能量代谢障碍[4]。

3 除湿法的特点

《黄帝内经》提出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辛温发汗等“除湿”的方法,成为后世治疗湿病之典范。并在仅有的 13个方中, 设立了4个治疗湿病的方剂,如治疗湿热脾瘅的兰草汤、湿热鼓胀的鸡矢醴、湿热酒风的泽泻饮以及痰湿不寐的半夏秫米汤。仲景所论湿病主要为外湿所致,以祛邪为先,邪去则正安。根据湿邪所处表里上下部位不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5]。并提出:风湿在表者,微微发汗,方选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湿邪偏里,小便不利者,当利小便,以淡渗利湿法治疗;头中寒湿者,纳药鼻中取涕等。吴鞠通治湿从三焦辨证,强调宣上焦肺气,重视脾胃运化之气,提出利水渗湿、健脾燥湿、宣化肺气的治疗原则。现代研究证明,化湿药物如藿香 、佩兰 、苍术、厚朴等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调整胃肠运动、扩张体表血管, 刺激汗腺分泌以及调节中枢神经活动等作用[6]。

4 伍老对湿邪及湿邪致病的相关认识

伍老1960年考入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一线工作至今。曾师从江西中医名家姚荷生教授,崇尚经典,探幽发微,对经典内涵娴熟于心,认为学好经典是中医的基本功[7],并得到名师指教,立足临床,博采众长,善于经方时方之合方治疗湿病,临床疗效卓著,可谓是学有渊源,承有创新。

伍老在丰富的临床实战中深刻体会到湿病常见多发、湿邪广泛存在,具有特殊的致病特点、传变途径及临床表现。尤其临床常见的内科疑难杂症,多与湿邪相关,更需多加甄别。

4.1 湿邪特性为隐匿性 趋下性 困脾性关于湿邪的特性,古今医家论述尤多,不外乎湿邪性属阴,易伤人体之阳;质黏腻重浊,易滞中蒙上,兼夹他邪,致病缠绵,病程较久;外可犯及肤腠筋骨,内可深入脏腑精髓,无孔不入、无处不达,最易阻遏气机,致气机不畅、气化不利。除此之外,伍老提醒中医后辈们,辨治湿病时,尤其需要注意湿邪的隐匿性、趋下性以及困脾性。

4.1.1 隐匿性湿邪致病或从内受或从外感,然不论其内外,不若风寒暑热暴伤,湿邪致病多有不觉,正如蒲辅周云:“暑邪为病骤而易见,湿邪为病缓而难知”[8]。缘湿邪致病,徐而不骤,潜伏于内,积久乃发。始则若隐若现,似是而非,象难察,证难辨,故最易被贻误。如治疗不当,则变证丛生,致病情缠绵,故对湿病当深究细察,认真探讨。

4.1.2 趋下性脾为湿土,湿邪致病易犯脾胃,困阻中焦;或“因于湿,首如裹”,蒙蔽心神诸窍;不独于滞中蒙上,水湿之性喜下流又有趋下性,“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滞中、蒙上、趋下性三者可相互影响,而以趋下性易于忽略,并难鉴别。伍老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湿邪既可先滞中,继而犯上流下,也可先蒙上,继而滞中流下。

4.1.3 困脾性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因气滞。然湿邪最易困阻气机,致气机不活。陈无择《三因方》云:“湿喜归脾”,而太阴为湿土之脏,其所以湿喜侵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湿伤脾土,则中气不运”“脾湿不运,则继滞不行”。可见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之气,致脾气不振,中阳不运,气机升降失利。

4.2 湿病特点湿邪致病变化多端,范围广泛,内可犯五脏六腑,外可及五体苗窍。在多数疾病中,几乎都可见到湿证或夹湿的表现。湿病涉及范围广,兼挟症多,湿邪随寒热、体质及季节之不同而致病更为多变,甚至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因此伍老常告诫后辈们,湿邪为患,常疑实似实,疑虚似虚,疑热似热,疑寒似寒,疑燥似燥,从而容易发生误诊误治,临证时要特别仔细辨别[9]。伍老认为临证时除了要熟练掌握湿病致病特点外,重点关注小便情况、足冷情况、精神状态以及舌苔脉象。

4.2.1 小便情况首辨小便利否,不利者多由湿易下趋,湿阻气机所致;再辨小便浑浊否,小便色白混浊为寒湿,小便色黄赤混浊或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则为湿热。临证时伍老时常嘱咐患者药后观察小便情况,以判断湿邪的消长、湿病的进退。

4.2.2 足冷情况由于湿邪下趋、易遏阳伤阳,故湿病多见独足冷,尤其湿热为患者,易见“身热足寒”一症,因为湿易下趋,热喜蒸腾,临床表现独特,易于发觉。清代魏念庭说:“病有身热足寒者,外感之风邪,郁于表分则身热,郁挟之湿,阻于里分则足寒也”。伍老认为湿病发热,除具有身热不扬、午后热盛等特点外,身热足寒是常见易忽略现象。故对于发热久不退者,伍老常通过观察其足冷否来辨是否挟有湿邪。

4.2.3 精神状态湿属脾土,湿邪尤易困遏中焦脾阳致脾阳不振,而见精神倦怠,四肢沉重乏力,区别于正气不足之“但欲寐”,湿邪困遏脾阳者,多见久逸而倦怠困重日剧,活动后神清气爽,身轻体松,乃动后气机升动,解除湿遏之病机,故伍老临证时常于患者叙述体乏身重后,补问是否动后有所缓解。

4.2.4 舌苔脉象舌象对湿病的辨证至关重要。“苔乃胃气之所薰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舌苔厚薄的消长,除提示湿邪之进退,判明湿病的转归外,尚可据舌苔厚薄,辨明湿病之所属气分或血分:气分湿病多苔满布甚至厚腻,而血分湿病多苔薄甚至苔少,用药透血分之湿邪后,湿邪由血分转透气分,舌苔渐显甚至转厚,以上临证时又不可不辨。因湿困脾胃,阻遏阳气,脉气不振,脉多见濡或缓甚至迟。

4.3 治湿要点

4.3.1 喜用合方治疗湿病柴胡杏仁汤治疗咳嗽不已——伍老认为湿邪犯肺的咳嗽临床上多病程缠绵,病势迁延,咳痰不爽,痰少难咳,受风寒加剧,苔多白满布,脉多弦缓,属外有风寒残留,内有湿邪郁热,太(阴)少(阳)两感,选方多以柴胡杏仁汤加减为主,以后世温病方杏仁汤合仲景经方小柴胡汤去参、枣之合方表里同治,外解上透。若咽痛色红,热邪显著,可合银翘马勃散;如咳嗽痰不易出,口黏口渴,伴有身痒,属风湿郁热兼入血分,去小柴胡汤,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柴胡温胆汤治疗头昏不已——现代中医内科学认为头晕头昏多以内伤为主,因虚损所致最为常见。伍老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头昏沉如裹,遇阴天加重,偏头或头枕部为主者,脉可浮弦或滑或缓,苔白偏厚,口中不利,可用柴胡温胆汤,宣通气机,化湿祛痰。头部沉重感明显者,加豨莶草、蔓荆子;病程较长者,合用活血祛湿药,如郁金、赤小豆等。胃苓汤治疗腹胀满——《伤寒杂病论》中多处论及“腹满”一症,乃临床常见症状。症见腹满且胀,分自觉与他觉。自觉腹内胀闷或满闷者为自觉之症;他觉者指触之满胀或外形比较膨胀,弹之有声。脘腹属脾,脾喜燥恶湿,所以腹胀满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伍老指出腹胀伴有纳差,口黏不渴,大便软,小便短少,舌苔白厚,脉濡者,选用胃苓汤,即平胃散合五苓散;若以脘胀,呃逆纳差,脉弦缓者,选用柴平汤,即小柴胡汤合平胃散。银马宣痹汤治疗胸闷不适——胸前膻中乃阳气出入之地,阴性湿邪阻遏阳气出入,胸中气机不利,症见胸闷不适,喜深呼吸,喉阻咽痛,咽喉壁有滤泡,口苦口黏,苔腻,脉迟寸浮,可用银翘马勃散合上焦宣痹汤。胸中气塞者合橘枳姜汤;短气者合茯苓杏仁甘草汤。

4.3.2 善用药对从湿辨治血分湿热者喜用当归、赤小豆或连翘、赤小豆;前者活血利水功效显著,后者清热解毒利湿功效加倍。气分湿邪,偏于上焦者善用杏仁、蔻仁宣上;偏于中焦者常用苍术、厚朴畅中;偏于下焦者擅用茯苓、薏苡仁渗下。湿热蕴毒日久者喜用忍冬藤、土茯苓;经络湿瘀者常用旋覆花、茜草;湿热黄疸者经验用药鸡骨草、凤尾草、垂盆草。

4.4 湿病预防由于湿邪致病的隐匿性及湿病的缠绵性,伍老告诫后辈学子尤其需要注意湿病的预防,强调防重于治。关于湿病的预防,伍老遵从《黄帝内经》论述,结合当代社会环境,提出预防湿邪的来源尤其重要,保持皮肤的干爽,杜绝外来湿邪的侵犯;少吃生冷油腻等碍胃败胃之品,减少内湿的生成。关键要懂得适当运动,畅通全身气机,加强体内精微物质的气运转化。

猜你喜欢
小便气机临床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小太阳画报(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找棵树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5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