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3-01-04 16:19:46
关键词:真知理学王阳明

尚 锦 辉

(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王阳明,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龙场悟道后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论,这一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有评论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奇峰特起,一时两无”[1]。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而生。王阳明立足于明王朝的社会现实,借鉴前人思想精华,结合自身经历,形成了风靡一时且经久不衰的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

王阳明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明朝中期。土木之变后,明朝由盛转衰,各方面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政治上,明王朝内忧外患。宦官专权残害忠良,官员之间相互倾轧,官场腐朽昏暗。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承担着繁重的赋税地租和劳役,生活暗无天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此外,鞑靼不断侵扰明边境,明中央政府和地方藩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各藩国相继出现叛乱。经济上,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开始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的地位提高,也导致了社会贫富不均,人们为了追求富足的生活,不顾纲常伦理,争权夺利,整个社会风气变得金钱化和世俗化。文化上,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而存在,统治者用八股取士的强制性手段来推行程朱理学,学子不得不钻研理学八股文,却忽视了理学修身的道德功用,这导致选拔出的人才只重视咬文嚼字,忽视修身养德和道德践履。

针对明王朝的衰败,王阳明剖析了深层次原因,他认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是人们道德品质低下。换言之,是僵化的程朱理学导致了人们知行不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革除弊病,阳明心学应运而生,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极具代表性的思想。

王阳明思想基础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颐、程颢和朱熹。二程在知行主次关系上提出主知说,认为知本行次,知比行更加重要,“君子以知为本,行次之”。在知行的先后关系上认为知先行后,“须是知了方得行”,先有知然后有行,“学者固当勉强,然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2]。由此可见,二程是将知和行视为一个整体,在以知为主的基础上将知和行统一起来,但二程的思想弊端是重知轻行。朱熹认为“知难行亦难”,他基本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但也作了一定的修补,在二程观点基础上,更深层次说明了知行的关系,“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3]。朱熹将知比作眼睛,将行比作双脚,形象地说明了知与行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在程颐、程颢和朱熹理学思想影响下,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得以产生。

二、王阳明知行观的基本内涵

王阳明在批判程朱理学知先行后观点的基础上,以真知为起点,提出知行本一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而坚定了知行统一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一)真知与真行

传统儒家认为,知是道德意识,行是道德实践。王阳明将知和行视为一体,模糊了知和行之间的界限。王阳明将知分为真知和假知,行也分为真行和假行。王阳明认为,只有亲身躬行实践才能得到“真知”。《传习录》提出:现如今许多人虽然知道应当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却做不到孝顺和友爱。因此,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王阳明则认为,一个人既然知道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那必然是已经做到了孝顺和友爱才能知道。如果只是口头说知道而没有真正做到,那根本就不是真知道孝顺和友爱。耳闻目见不是真知,漠然幻想不是真知,真知是知道某件事而去行动,不行动便不能获得真知。王阳明将朱熹口中的知称为“假知”,认为这种假知脱离了实践,仅停留在思维表面,多是理论性知识或常识。王阳明还引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何为真知,即“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4],意思是说闻到恶臭就是知,厌恶恶臭就是行,闻到恶臭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厌恶恶臭的行为,这是真知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真行,而鼻塞之人就算是恶臭在前也会因为闻不到而不加厌恶,就是因为他不曾闻到恶臭,他没有真行是因为没有真知。这佐证了王阳明所讲的“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5]。真知引发的就是真行,将知和行分开的行不是真行,知的过程中就包含行。同样,在行的过程中也包含知,而且真行必须是主体发自内心的行动。

(二)知行本一体

王阳明有意拆除知和行之间的沟壑,将知和行相连。“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确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并进之说。”[6]因为学者将知和行当作两件事来看,违背了知行一体论,所以王阳明提出知行并进说,即知和行不可分割,是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关系,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知与行之间不存在时间差。王阳明认为,一切知行分离的现象都违背了知行合一的本意,而且任何将知和行分开的理论都会导致知而不行和行而不知。

(三)知与行的关系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将知行放在一个过程中,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认为知是行的开始,在行中又产生新的知,而这再成为行的开始,这样循环往复的阶梯式上升就是知与行的关系,即知行一体,知而必行[7]。知是行动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始”和“成”并不是为知行分先后。恰恰相反,王阳明认为知行始终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知则必行,行则必知,知和行是一体两面的,以知为开始的行已经包含了知,以行为完成的知已经包含了行。知虽然属于意识范畴,但可以作为行动的开端。王阳明认为,一个人饿了想吃饭,这就是意识,就是知,这个知引发了人吃饭的行为,这就是知是行之始,知就是行;人吃饭的行为是人想要吃饭的主观意识的体现,可以讲外在实践的行为体现着知,承载着知的完成,行就是知。但是,知和行并不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如果知行合一是知和行完全同一,就不会有知是行之始和行是知之成的概念[8]。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大学》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内心入手,“一念发动即是行”,意念的变动也是行为的一部分,正其心而后思想正,才能一步步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保证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是学生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引导和保障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人知而不行是因为暂时被私欲迷惑,经过后天学习可以到达真知。每位学生都有向善的可能,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每位思政课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要平等看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课专职教师的责任,所有教师都有义务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齐头并进,形到协同效应。同时,教师要深度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思想变化,只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将知转化为真知和真行。

(二)唤醒学生内心的道德意识

当代很多大学生虽对道德规范了然于胸,但行动上却无法做到,是思想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王阳明谈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即懂得一个道理却没有行动,就相当于不懂这个道理。如大学生虽然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但课上玩手机、聊天和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这是一种知而不行。主要原因就是学校过分强调知性教育,却忽略了情感和意志方面的感性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首先,学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在疫情期间,“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乘上互联网的东风,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和小程序等平台向学生推送实时热点信息,提高学生关注时政和分析时政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关注学生的日常,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出现问题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力。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尤其是利用课堂教学把握学生情感的爆发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感,从情感层面激发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意志力是大学生能够坚守内心道德底线的保障,教育者要锻炼受教育者的意志力与毅力,督促学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令学生不仅在人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人后也能够做到“慎独”。

(三)搭建学生启蒙的实践平台

首先,教育者要鼓励学生积极和勇于实践,不仅应专门安排实践课程,日常生活中也应鼓励学生进行知行合一实践锻炼。其次,加强落实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学生不可能永远关在象牙塔里,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并融入社会。因此,要引导学生将思政小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果,弥补理论课堂的不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学思践悟,由思想自觉转向行动自觉。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知行脱节和道德滑坡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占据重要的位置。

猜你喜欢
真知理学王阳明
实验出真知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06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2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3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