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关勤
(中共环县委党校(环县行政学校),甘肃 环县 745700)
环县位于庆阳市西北部,农作物秸秆富足,天然草品种繁多,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县。近年来,环县紧盯绿色循环导向,立草为业,兴草促牧,发展草产业已成为环县美化环境、增加收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甘肃环县紧靠毛乌素沙地,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属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曾经的环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家家户户开荒,漫山遍野种粮,导致大量泥沙被冲进黄河,给黄河中下游人民带来灾难。为了治理黄河,环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环境得到改善。但如何因地制宜、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产业的高质高效、环境的宜业宜居、生活的富裕富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顺势而生。
甘肃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首倡之地,是在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脆弱生态现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随着这一战略地位的提升,为环县开展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和重要方法论,为环县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打破了只有种粮才能保“温饱”的传统思维模式。
环县草产业的确立和发展,立足于环县生态实际,发展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环县草产业的发展保障更为坚强有力,空间和前景更加明朗,更加突出生态效益、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更加强调协同推进,让草产业实现由“养育一方人”到“富裕一方人”的跨越,为“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
环县立足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草产业,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增绿的“三增”目标。
环县自然灾害多,降水主要集中在秋季,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地区。因此,环县把草产业作为抗灾性农业、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高成长性朝阳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和涵养生态的双赢事业来抓,坚定不移兴草促牧。
环县聚合政策资源,强化扶持培育,构建草产业联合体。一是龙头企业带动。甘肃荟荣草业有限公司组织引领全县草产业发展。二是联合社组织推动。牧康丰茂草业联合社主要负责草产品研发,并组织全县种植合作社实施牧草种植和农作物秸秆收购。三是草业合作社上下联动。扶持建办草业合作社34个,作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对接点”,负责饲草的种植、收割、收贮等各项任务的落实。四是村集体参与。盘活村集体发展基金,变“闲钱”为“资本”,实现了村集体组织与企业的双赢发展。五是农户受益。龙头企业对合作社交售的商品草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了群众种草、交草的积极性。
坚持全链式开发,实行种、加、销一条龙[1]。在种植上,甘肃荟荣草业有限公司主要在环县周边种植品质优良的商品草;合作社就近流转群众土地,以订单草种植为主;群众根据需求种好自助草。目前,全县建成万亩基地5个,5 000亩基地10个,千亩基地近40个,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紫花苜蓿基地。在加工上,高度重视精细饲料和全日粮饲料的研发和生产,丰富了饲草品类,降低了养殖成本;在销售上,对内通过“联姻式”合同保证,全面保障全县300万只肉羊的饲草供给,对外畅通购销渠道,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
环县围绕效益调优种植结构,粮、经、草比由2015年的80∶11∶9优化为2020年的50∶17∶33,牧草种植面积增长了3.7倍。调优品种结构,从种质资源抓起,向优良品种、科技进步要生产力,提高了种草比较效益;调优种植结构,立足县南县北气候、降雨等差异,合理安排草品种植,保证了最佳产出效益;调优种植业,以畜定草,突出了主体性,展示了多样性。
一是培训全覆盖。既定期对饲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又紧盯饲草种、管、收等重要环节,开展常态化技术服务。二是种收全机械。甘肃荟荣草业有限公司统筹安排各类机械团队,抢农时播种,抓黄金期收贮。三是加工全利用。对饲草进行精深加工,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饲草利用率。
积极鼓励养殖场、养殖户做好粪污堆晒发酵、消毒除菌,大量使用积肥种植牧草,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了绿色发展。
2021年环县遭遇的持续干旱致使农作物严重受损,环县及时出台《关于稳定草羊业发展降低旱灾损失促进农民增收的十条意见》,坚持寸草归仓,保障饲草安全。面对旱情,调拨各类饲草3 789.4 t,向缼草户供应“救灾饲草”,保证了草畜产业的顺利发展。
一是地块分散、沟壑纵横,不利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二是春冬干旱,饲草保苗难,秋季雨水多,影响收割,特别是苜蓿收割季节雨量多,损失严重。
部分群众存在“重粮轻草”的观念,把种草作为一种任务,将政府投资的种子播在地里等待种草补助,不愿投资肥料等,形成了广种薄收的恶性循环;不重视田间管护,地膜、杂草等未能及时清理,认为杂草也是草,饲草质量不高;市场意识不强,饲草种植满足于自给自足,有草就养羊,缺草就卖羊,影响了环县畜牧业发展。
合格的机械操作人员少、水平不高,对新型牧草机械特性认知低,不能发挥机械最大性能,常规故障排除能力差,导致机械易坏、收割效率低;县内南北地形差别大,机手互动作业适应能力差,影响了机械社会化服务。
判断牧草品质依然停留在杂草、土壤水分等物理检验上,未结合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物理质量分级,未建成全面的牧草质量检测体系和分级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按质定价策略,不能满足养殖场的生产需要,牧草检测专业人员少,检测能力薄弱。
没有将草产业纳入保险范畴,2021年环县遭遇的持续干旱致使农作物严重受损,除苜蓿草有所收益外,其他草品因干旱或种植贻误农时,生长很不景气,群众损失严重,没有其他补偿机制。由于饲草调剂调配不及时,部分群众集中大量出栏牛、羊等牲畜,导致牛羊价格阶段性大跌,草畜产业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影响。
饲草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人们普遍关注饲草的营养性和高效性,突出饲草的商品营销,忽视了饲草储备对畜牧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性功能,忽视了一般性饲草的收集和储备。面对大旱,暴露出饲草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环县草产业既是立足优势的新兴产业,又是市场需求的朝阳产业。发展草产业必须坚持系统化理念,建立草畜一体化发展思路,延伸以草业为主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链条,开发利用好天然草山、草场,打造新阶段环县农民增收新的增长极。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开阔视野,调优思路,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实现黄河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环县发展草产业是一步兼顾保持水土和挖掘永续发展潜力的好“棋”。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恢复保护自然生态为导向,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在建设美丽家园中促进草产业的大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合理解决“草地”与“粮田”的关系,既要草业大发展,又要口粮有保障;坚持系统理念,抓“大”不能漏“小”。
4.2.1 培育更具竞争力的经营主体 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核心纽带作用,积极扶持创办具有独立经营能力的合作社,就近组建区域性联合社,在规划、种植、收割、供给上实行“一体化”发展,推进饲草产业由畜牧辅助产业向助农增收主导产业转变,加速向商品化迈进。通过建立村级土地交易所等方式推行土地经营权入股,推动产业与市场的有机衔接。
4.2.2 建立更大规模的草产业商品基地 进一步夯实生产基础,完善田间路网,提升机械作业效率,着力解决田间管理困难、机械收割效率低等问题;进一步增加肥料投入,鼓励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有机肥生产加工,大力推广生物肥种草,推动草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布局规划,实行专业乡、村、户联动发展,培育“一乡一品”,建立特色更加突出的优质高产牧草种植基地。
4.2.3 健全更加有力的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机械调配。以牧草生长周期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收割计划,将全县草业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统一组织,统一调度,最大化地提高机械使用率,让合作社有活干、有钱赚。二是推行智慧管理。建立供需信息共享平台、结算平台、调度平台,以养殖数量为基础,对所需产品进行定量分析,形成合理需求,以需求定供给,实现饲草销售智能化。同时建设数据地图,动态显示饲草级别、库存数量,对专业村的饲草级别数量合理分析,智能化规划运输路径,就近服务,降低运输成本,减轻库存压力。三是开发草业保险。针对牧草作业周期长、夏天雨水多等生产不可控因素,引入农业保险制度,通过政府补贴、农户自担、保险公司让利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农户不亏本、公司有盈利,推动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加大与各农科院、省市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土壤成分、收贮技术、病虫害防治、作物增产、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进行科技指导[2]。
4.2.4 实行更加精细化的全加工利用 对牧草(苜蓿、燕麦、青贮)实现分类分级,优质牧草直供养殖合作社,次等牧草供给饲料加工厂、全日粮加工车间,进行配方加工提高养分。同时,加强饲草储备,对玉米、麦草、豆类、谷物等农作物秸秆强化加工利用力度,丰富饲草品类,降低养殖成本。此外,加快构建物理-红外-实验室三级检测网,以物理品相(颜色、叶量、水分、杂草含量和气味等)形成质感判断,以快速红外检测设备对牧草做出定量判定,形成科学分级,分区存放。建立检测化验中心,对各类牧草进行采样化验,分析营养成分,形成牧草营养体系数据库。以数据库为基础,为合理准确校准红外检测设备奠定基础,进行快速检测,形成科学的牧草质量评价体系,为牧草分级定品、按质论价、定价销售提供质量依据。
环县有休牧草场50.67万hm2,改良人工草地16.27万hm2,新植人工饲草地0.73万hm2,这是环县草畜产业的宝贵资源。可根据县域各地气候特点、饲草长势情况、畜牧业发展形势等,及时研判草地承载力,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安排专业人员管理,补齐保护网,对草场或轮牧、或禁牧,尊崇自然规律,既不浪费天然资源,也不牺牲生态环境[3]。
环县发展草产业,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实践,反映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符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一条符合县情的增收好路子,可助力环县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