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公社”概念

2023-01-04 15:46单程秀张凤阳
关键词:俄国恩格斯共产主义

单程秀 张凤阳

(1.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0023; 2.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南京 210023)

对于19世纪的人来说,“公社”并非一个遥远、陌生的事物。那个时代遍布各式各样的公社,诸如保留传统风貌的农村公社、精心设计的乌托邦公社、掌管政权的革命公社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生活在这一世纪的人,在他们的早期文本中,“公社”常以佐证观点的具体案例而出现,极少成为论述主题。19世纪70年代之后,“公社”进入了他们学说的核心地带,不仅成为考察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的现实对照物,还进一步跃升为政权组织的基本样式。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公社”概念具有怎样的意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该如何解释“公社”的位阶翻转?现有研究并未给予充分的关注。

此外,关于公社研究,先行研究侧重分析某一类型的具体公社。研究者聚焦于印度公社、巴黎公社、俄国公社以及古代公社的讨论,涉及的议题包括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跨越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等。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所论及的公社形态杂多,难以统摄,相关研究并未指明它们之间的关联。霍布斯鲍姆的多线性观点和吉登斯的“非资本主义”(Non-Capitalism)提法(1)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76页。,对于我们理解公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借用他们的观点,将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杂多的公社形态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类遭受资本主义因素的侵扰趋向解体,另一类则试图改变资本主义造成的异化状态,两者皆围绕“资本主义”展开。本文将基于这一区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出发来理解和把握“公社”的丰富意涵。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公社”分布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公社”一词有多种用法与含义。指称“公社”时,他们较多使用的是德文词“gemeinde”和“gemeinwesen”。在德文写作中,他们还使用了“kommune”“genossenschaft”和“gemeinschaft”等词谈论“公社”;与之有关的合成词则更多,如“dorfgemeinde / dorfgemeinschaften / dorfgenossenschaften”(农村公社),“markgemeinde / markgenossenschaft”(马尔克公社),“burgergemeinde”(市民公社),“einwohnergemeinde”(居民公社),“stadtgemeinde”(城市公社),“familiengemeinde / familiengemeinschaft”(家庭公社),“handelskommune”(商业公社),“wirtschaftskommune”(经济公社)等。在其他语言的写作中,他们指称“公社”的语词也不固定,英文中使用了“commune”或“community”,法文中采用了“commune”或“communauté”,另外,他们还用拉丁字母拼写的“obschtschina”和俄文的“община”来指代“公社”。

需要加以辨析的是“gemeinde”“gemeinwesen”和“gemeinschaft”三个词。恩格斯在1875年3月致倍倍尔的信中,将德文的“Staat”“Gemeinwesen”和“Kommune”关联起来,认为“Gemeinwesen”相当于法文的“Commune”(2)1875年3月,恩格斯致信倍倍尔,谈论了“公社”与“国家”问题。信中认为,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建议把‘国家’一词全部改成‘共同体’(Gemeinwesen),这是一个很好的古德文词,相当于法文的‘公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4页。。40多年后,列宁在解读这封信时,特意区分了“Gemeinwesen”和“Gemeinde”,认为前一个词是后者的总和,即“共同体体系”(System der Gemeinden),而法文“Commune”无法充分对译出其意涵(3)列宁指出了用词的困难,“德文中有两个词都作‘共同体’解释,恩格斯用的那个词不是指单个的共同体,而是指共同体的总和即共同体体系。俄文中没有这样一个词,也许只好采用法文中的‘公社’一词,虽然这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列宁:《国家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7页。在《国家与革命》俄文原版中,对应“共同体”的是“община”,德文译版则给出了两个词,单个的共同体“Gemeinde”和共同体的总和“Gemeinwesen”。。基尔克(Otto von Gierke)的《德国合作社法制史》(DasdeutscheGenossenschaftsrecht)讨论了多种共同体类型,它的英文选译本对关涉“community”的几个词作了辨析。“Gemeinschaft”和“Gemeinde”都可以指共同体的公地,后者保留了一种独特的领土区域意识,还可以指地方性共同体的“邻域”(neighbourhood)和“公地”(the commons),进而可以表示自治共同体的居民和地区,或者表示国家内部一个地方政府单元,类似法国和意大利实际存在的“commune”;“Gemeinschaft”则没有这种区域意识,单指一类更为紧密的、融合的、有机的共同体;而“Gemeinwesen”偏重于“共有生活”(Common life),意指地方性共同体内部的共有结构(4)Otto von Gierke,Commun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Translation of Selections From Das Deutsche Genossenschaftsrecht (The German Law of Fellowship),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xxxi.。

相关的中文翻译也存有争议,尤其是关于“gemeinwesen”的译法。为示区别,在国内的译文中,初期以“公团”“共同体”和“公社”分别对应“gemeinwesen”“gemeinschaft”和“gemeinde”。将“gemeinschaft”译作“共同体”,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关于“gemeinwesen”的译法,仍莫衷一是,主要有四类:(1)译为“公同”,与“共同”(gemeinschaft)相别,如20世纪30年代由杨树人翻译的桑巴特的《德意志社会主义》(5)桑巴特:《德意志社会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8-242页。;(2)译为“公团”,采取此译法的文献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8页。,以及林荣远翻译的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1999)(7)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07-308页。;(3)译为“共同体”,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1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9页。;(4)译为“公社”,如张巍卓翻译的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2019)(9)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416-417页。。张巍卓的译本,分别将“gemeinwesen”“gemeinschaft”和“gemeinde”译作“公社”“共同体”和“社团”,在他看来,“gemeinschaft”属关系范畴,用以指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机关系;“gemeinde”是“gemeinschaft”现实化的具体形态,尤指日耳曼历史中的乡村社团或城镇手工业团体;“gemeinwesen”是“gemeinschaft”法权意义上的对应者,在滕尼斯那里被历史化了,指基于共同占有土地而形成的传统父权制家族、乡村和城镇的团体,译为“公社”是恰当还原(10)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第547-548、551页。。

除了指称语词的多样,文本中的公社形态也不一而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中译本,涉及的公社类型多达数十种,大致可以归为几类: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时代实际存在的公社,如实验公社、印度公社、俄国公社、巴黎公社;二是他们从历史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中获悉的古代社会的公社,早期关涉亚细亚公社、希腊—罗马公社、日耳曼公社,后期包括氏族公社、家长制家庭公社、农村公社;三是他们设想的未来公社,如公民公社、无产阶级的公社、代替“国家”的公社;四是他们批判的公社观念,如杜林的经济公社、蒲鲁东和巴枯宁的联邦公社、布朗基派的革命公社等。此外,还有中世纪的城市公社、各地残存的农业公社,以及包含在上述几类划分中更为具体的公社。

各公社类型分布于多个篇章中,部分篇章也会出现多种类型的公社。集中谈论公社的重要文本包括:《现代兴起的今日尚存的共产主义移民区记述》(1844)、《在爱北斐特的演说》(1845)、《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1853)、《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3)、《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法兰西内战》(1871)、《反杜林论》(1878)、《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1881)、《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1879—1882)、《马尔克》(1882)、《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恩格斯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1892—1893)、《〈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1894)等。部分篇幅较短的相关文本和零散提及公社的文本,这里未予列出。在这些文本中,古代公社、俄国公社和巴黎公社占据了主要位置,经济公社、印度公社、实验公社在特定篇章中被讨论,至于城市公社、1792年革命公社、联邦公社等,只是零星出现,或集中在笔记摘录里。

按照研究的时间先后,各公社类型构成了一条线性序列。1844年前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分别出现了和“公社”相关的语汇——马克思对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公社做了笔记摘录,恩格斯则更关注在美国兴起的公社实验,由此形成了公民公社和无产阶级公社的设想。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他们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印度公社,兼及俄国农村公社,并在二者基础上初步归纳了古代社会的公社类型。1871年法国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恩格斯更加重视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资本论》的修订,又将他们的视线引回了俄国农村公社,并从人类学研究中获悉了关于古代公社的详细资料。在此期间,他们还对经济公社、联邦公社和革命公社等展开批判,提出了用公社取代国家、建立全俄公社等主张。

这一时间序列并非严密的逻辑链,它只是简单地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对公社问题进行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分析印度公社,用于佐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转向俄国公社,旨在修订《资本论》中的部分章节;关注古代公社,促成了对资本主义前史论证的完善;声援巴黎公社,关涉革命形势的变化,兼及政权建设。至于对经济公社、联邦公社和革命公社的批判,是为了批判杜林、蒲鲁东、巴枯宁以及布朗基派的错误观念。明确这些对应的论域,是考察各公社之间关联以及理解它们共同意涵的前提条件。下文从“非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方面展开,对公社对应的诸论域进行整合,以透析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公社”的两重指向。

二、“非资本主义”范畴内的公社

“非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公社研究的重要关注点。系统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需要参照它之前的社会形态,即“前资本主义”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为此不断探索,先从西欧资本主义的边缘——印度和俄国,发现了广泛存在的公社所有制结构,推演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之后,又对俄国农村公社进行了深入考察;晚年对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丰富了他们对古代社会的认知。印度公社、俄国农村公社和古代公社,是马克思恩格斯检视“非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案例。

(一)印度公社:资本主义之前生产方式的推演

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反思了实验公社的方案。他们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中,寻找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而英国国会对印度问题的讨论,则为他们提供了可利用的线索。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1853年6月10日)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3年7月22日)两篇文章中,马克思将印度的“村社制度”(village-system)理解为建立在家庭工业基础上的“家庭式公社”(family-communities),公社依靠手工纺织业与农业的结合而自给自足,处于田园式的孤立状态(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1-143页。。英国通过大工业和自由贸易,破坏了农村公社(village communities),消灭了印度文明的构成单元(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246-248页。。在马克思的描述中,英国是资本力量的表现,印度公社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表现,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正是资本对旧式公社的侵蚀和瓦解。

基于这一理解,马克思从印度公社推演了资本主义之前的生产方式。在他看来,印度公社保留了“原始公有制”(naturwüchsigen Gemeineigenthums)的残迹,所以,从印度公社的所有制形式出发,就能对原始公社如何解体的过程和形式进行分析(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6页。。在人类各民族历史初期,公社是生产的前提,这种结构形态使个人的劳动和产品不能成为私人的劳动和产品;商品交换的出现和发展,使个人的劳动和产品变为私人的;商品交换最初出现在两个相互接触的公社之间,后渗入公社内部,从而瓦解了公社(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443页。。

结合古代史研究,马克思概括了前资本主义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即亚细亚的、古典古代的和日耳曼的。它们的具体形式虽然不同,却都以一个共同体为前提,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一成员都是所有者,即“直接的共同所有制”(unmittelbares Gemeineigenthum)(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0-491页。,又可以称作“公有制”。马克思指出,只有亚细亚所有制是原始形式,俄国农村公社、印度公社是其在各地的现实表现;在古代和日耳曼的所有制中,隐藏着公有制的对立物——个体私有制,这是携带解体因素的发展形式。换言之,后两者是从前者那里演变而来的,亚细亚所有制是东西方社会都要经历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本身包含着超地域的意蕴。

(二)俄国农村公社:资本主义边缘的社会形态勘察

1871年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俄国公社时,提出了两个观点:(1)保留了土地公有制的俄国公社,是共产主义天然正当的证据之一;(2)封闭落后的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长期停滞的症结所在,形式上与西欧的农村公社并无殊异,它们将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解体(16)刘卓红、关锋:《对马克思晚年俄国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这与他们对印度公社持有的观点一致。巴黎公社被镇压和修订《资本论》这两件事,把俄国公社从他们关注的边缘推向了中心。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恩格斯与尼·弗·丹尼尔逊的四封通信以及《〈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是他们讨论俄国公社的重要文本。

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更新了他对俄国“农村公社”(commune rurale)的看法。信中指出,《资本论》中阐述的资本主义运动的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俄国农村公社结构具有的特殊性,将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82-483页。。马克思把俄国公社视作“农业公社”(commune agricole)的一种类型,与西欧短暂存在的日耳曼公社对应,它不是被资本主义生产瓦解的而是与之同时代的事物。他谈到了俄国公社的“二重性”(dualisme)——从摆脱原始公社血亲关系的束缚中保存了土地公社所有制,同时又发展出了对房屋和园地的私人占有。这表明农业公社处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其命运如何,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或是私有分化集体,或是集体战胜私有;西欧踏上了前一条道路,而俄国有可能走上后一条道路,直接吸取资本主义制度获得的积极成果(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78-479页。。这一论述,续接了原始公社、俄国公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对其前期观点的补充。《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1882)指出,“俄国公社”(Russische Obschtschina)的土地公有制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模式,但它必须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互补才有可能(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8页。。

恩格斯对俄国公社问题的讨论,坚持了马克思阐述的观点。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恩格斯对这些观点作了简要总结:(1)俄国公社(Russischen Gemeinde)只是原始公社的形态之一,此类形态是所有民族在一定阶段的共同现象,俄国公社的公有制形式不具有特殊性,其演变过程也不具有超越性;(2)俄国公社的优越性在于所处的时代环境所赋予的发展可能,即作为一种西方社会已经失去的发展手段——保留了土地公有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或缩短资本主义阶段,但这种手段有着严苛的前提,它需要西欧做出榜样和给予支持;(3)俄国现实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推行,导致俄国公社正走向崩溃,而通过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则是保全公社的必由之路,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有可能对公社展开社会主义改造(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16-520、526-527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公社看法的转变,实际上是从“前资本主义”跨向了“非资本主义”。在前资本主义视角下,农村公社必然被资本主义瓦解;从非资本主义视角来看,农村公社遭遇资本主义社会有两种可能——瓦解或者超越。引申而言,它指向这样一个问题,即小农业土地公有制在大工业资本主义侵袭下的命运。

(三)古代公社: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补充

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公社的持续关注,延伸到了原始公社的研究中。1879—1882年,马克思阅读并摘录了一些人类学著作。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加以整理,写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一书。这本书主要根据马克思对摩尔根著作的研究,同时又融合了恩格斯自己对古希腊、古罗马、古爱尔兰和古德意志的研究,大致涉及《马尔克》(1882)、《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1881—1882)和《法兰克时代》(1881—1882)等文本。该书补充完成了对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所有制形式演变的论证,尤其是对氏族公社向家庭公社过渡的说明,续接了“氏族公社(Gentilgenossenschaften)——家庭公社(Familiengemeinschaft)——农村公社(Dorfgemeinde)”之间的演变过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认为,氏族先于家庭,农村公社从家庭公社发展而来。母权制氏族公社和家长制家庭公社是农村公社之前的公社形态。前者实行的是共产制家户经济,妇女在家庭内占据统治地位,一切财富保留在氏族内部(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5页。。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成了男性的统治和母权制被推翻,形成了家长制家庭公社。“家庭公社”(Familiengemeinschaft)由一个父亲和他的数代子孙及妻子组成,他们同耕同住,共同占有剩余产品;公社财务由家长管理,家长有权出让小物品;公社财产由子女继承,财产积累于家庭之中,与财富归氏族公有相对立。(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75页。家庭公社的所有制并非后来孤立家庭的私有制,它介于氏族公有和家庭私有之间。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带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造成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各部落、各公社之间贸易的扩大和金属货币的大量使用,这导致了家庭公社之间的财产差别,而贫富差别的扩大,炸毁了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以及为之建立的土地共耕制——耕地逐渐转变为各个家庭的私有财产(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191-192页。。

恩格斯对原始社会公社所有制的分析,承袭了商品交换瓦解公社的思想。这一思想早在《反杜林论》中就已臻于完备,他批判了杜林构建的“经济公社”(Wirtschaftskommune)概念(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5-306页。,并指出:产品和商品都是社会生产的形式,古代公社成员直接为生产而结合,产品仅供消费,没有转变成商品,这种直接的社会生产和分配排除了商品交换,因而排除了产品向商品和价值的转化。但这只局限在古代公社的内部,交换仍发生在古代公社的边缘,即两个邻近公社之间,换言之,产品在公社之间的交换中转变为商品。商品与产品不同,其本身固有的价值——私人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的表现,只能用另一个商品来表现且只有在与它交换时才可以实现。当商品本身固有的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为货币形式,就会带来商品形式的普遍化,原本为自己消费的产品将被货币强加上商品的形式而卷入交换之中,从而破坏了为生产直接结合的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导致公社分解为一群群私人生产者(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28-329页。。

由上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讨论“非资本主义”的公社,经历了单线性向多线性发展的过程。他们考察的农村公社,是古代公社的遗迹,在某些地方,古代公社与农村公社的解体因素近乎相同;而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性,保留了它们跨越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可能。

三、公社中的“共产主义”构想

吉登斯采用的“非资本主义”概念,兼具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既囊括了西欧社会的“前资本主义”阶段,又涵盖了与西欧资本主义同期存在的狭义“非资本主义”形态。需要指出的是,他的“非资本主义”并不包含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而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的构想,则与共产主义社会相联系。这种构想在他们对乌托邦公社实验的评论中业已表露。1848年和1871年的两场法国革命,是“公社”意涵更新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恩格斯捕捉到了这一点,将“公社”与“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连用,并导向未来的社会建设,催生了公社的共产主义化。

(一)实验公社: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能性

19世纪40年代,西欧及北美地区盛行乌托邦实验。为反驳嘲讽共产主义无法实现的论调,恩格斯发表了《现代兴起的今日尚存的共产主义移民区记述》(1844年10月)一文。该文直接将“公社”(Gemeinden)与“共产主义”(Kommunismus)联系起来,并列举了当时比较知名的一些公社,认为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公社实验在推进共产主义理想上颇有成效,他写道:

共产主义,即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美国的许多公社中以及在英国的一个地方已经真正实现。(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1页。

《在爱北斐特的演说》(1845年2月8日)中,恩格斯提出,“共产主义社会”(kommunistischen Gesellschaft)的生产是掌握在“公社”(Gemeinde)手里,而不是在个别私人企业主手中,公社根据实际需求调节生产(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05页。。恩格斯认为,公社实验表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可以实现。

恩格斯对理想公社的这一期许,在《共产主义原理》(1847)中也有表露。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这个问题,恩格斯于其中第9条指出:

在国有土地上建筑大厦,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6页。

恩格斯设想建立的“公民公社”(Gemeinden von Staatsbürgern),与他此前关注的实验公社诉求一致——个体结为公社,土地实行公有,公社致力于工农业生产,推动城乡融合互补,避免贫富两极分化。这表明,恩格斯设想的公社形态,在一些方面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实验的成果。在《共产党宣言》这份主要由马克思执笔修改的历史性文献中也保留了《共产主义原理》中关于“公民公社”的设想——“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多谈论的是另一种形态的公社,即政治方面享有自治权的“公社”(Kommune)。他从革命实践展开论述,将“公社”纳入了阶级斗争的视域,把公社视作封建主统治时期的一种地方形态,资产阶级在公社中作为一个武装和自治的团体发挥着政治影响(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3页。。在马克思看来,早期的资产阶级分子来自初期城市的自由民,这些自由民构成了城市公社的主体,他们通过获得金钱进而获得权力,将财产变成了政治统治,获得城市的自治(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32-333页。。由此可见,城市公社远不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分析1849年6月13日事件时,使用了“无产阶级的公社”(proletarische Kommune)一词,这是假设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的政治组织(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41页。。马克思的用法深具政治意味,因为德文里的“kommune”直接对应着法语中的“commune”,指代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地方自治单位或法人团体。于马克思而言,“commune”是一个可以激发历史分析的语词,他摘录的《勒·勒瓦瑟尔回忆录》中,留下大量关于1792年“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的笔记(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72-388页。。巴黎公社是大革命时期巴黎居民成立的政权组织,与立法议会并立,争夺巴黎的领导权。1792年的巴黎公社与1849年“无产阶级的公社”,表现出某种相似性:一个自下而上组建的政权与既有当局之间的斗争。与实验公社的和平方案相比,无产阶级的公社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

Gemeinde和Kommune的用词差异,似乎会制造这样一种错觉:前者偏重经济方面,关乎所有制形式;后者指向政治权力及其治理方式。其实不然,在1850年出版的《德国农民战争》中,恩格斯表达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理解,他用“城市公社”(Stadtgemeinde)及其简称“公社”(gemeinde)指涉马克思所使用的“Kommune”(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75-476页。。Gemeinde和Kommune的叠合,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方式的进一步思考,希冀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发展公社事业,即由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推进公社的社会和经济建设,建成共产主义公社。在1848年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初步表达了这一思想,之后转入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物质事实中寻找答案,同时还跳出欧洲地域,远观亚细亚,重新检视古代公社及其现今遗迹。

(二)巴黎公社:超越资本主义的政权样式

巴黎公社的诞生,对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社会革命学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1840—1850年欧洲经济史的研究中,他们形成了一个基本判断:经济危机是引发社会革命的历史条件。由此,理想公社的建立,要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才有可能。巴黎革命在不具备这类条件的情况下,成立了一个被他们称为新社会光辉先驱的榜样公社。1871年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并声援巴黎公社。受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委托,马克思起草了一份宣言,即《法兰西内战》(1871),宣言集中展现了他对1871年巴黎革命及其建立的公社的理解。

《法兰西内战》最初是用英文写就并公开发行的,英文的“Paris Commune”,对应的法文词为“Commune de Paris”,德文词为“Pariser Kommune”。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阐发的关于“巴黎公社”的论述,并不是简单地局限在作为历史事件的“巴黎公社”,而是包含了马克思对理想公社的构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commune”和“commune de paris”对法国人而言,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意涵,而马克思明确表示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一个崭新的事物。由于名称和形式的相似性,新公社被误认为是旧公社的翻版,马克思驳斥了视巴黎公社为旧事物的观点,将公社的实质简洁地概括为:

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158页。

这一论述揭示了巴黎公社与旧公社之间的差异,它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公社,也不是资产者主导的城市公社,而是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公社。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对公有制公社的研究有何关系呢?《法兰西内战》将“公社”和“共产主义”(communism)联结起来,认为公社是共产主义的(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158-159页。。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的,而以巴黎公社为雏形的未来公社也是公有制的,它是对早期人类社会所有制形式的高级复归,是对瓦解它的资产主义私有制的扬弃。这种新型公社,将土地和资本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工具,它所吁求的正是马克思恩格斯自1848年起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association / assoziation),即《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3页。

此外,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公社”与“共产主义”,并不像接下来一个世纪里结合得那般紧密,那个时代的人们往往认为公社是旧有的,共产主义是新兴的。这在法国情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公社”在中世纪就以新兴城市的形式散立多处,“共产主义”一词则迟至19世纪中叶才见诸文字。两个语词之间的混同,受1871年革命事件的影响颇深,法国语言学家让·杜布瓦(Jean Dubois)在《1869—1872年法国政治与社会词汇》(LevocabulairepolitiqueetsocialenFrancede1869 à 1872)一书中指出,在19世纪70年代,“公社”和“共产主义”并置使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社”的原意,使之加重了“共产主义”同义语的意味(38)Jean Dubois,Le vocabulaire politique et social en France de 1869 à1872,Paris: Librairie Larousse, 1962, p.66.。

巴黎公社给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冲击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自发建立的工人阶级公社,这印证了他们对社会形态演进的预设:从原始公社的共同体,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原子式个体,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另一方面,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尚未得到充足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尚未得到充分壮大的前提下产生的,这使他们对革命发生条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他们在公社失败后省察之前的理论,修改了早先的理论方案,重点讨论了下述问题:无产阶级在经济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发动革命并掌握政权之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推进共产主义事业?马克思恩格斯给出的答案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并将这一介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阶段称为过渡时期(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页。。由此,巴黎公社导向了未来的政权建设,与“国家”问题形成勾连。

四、由“公社”接入“国家”

“公社”接入“国家”,既是对“公社”的更新,也是对“国家”的改造。这一接入的过程,联通了公社所属的两个领域:“非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它从改造国家的现实要求出发,导向了自由人联合体,在“公社”与“联合体”之间联结起来,卸去了“公社”的“共同体”原意。

(一)公社式国家的溯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社制度不是中世纪公社的复活,巴黎公社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那么,这个新生的公社是怎样的事物呢?1871年,马克思说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府”;而在1849年,他就已谈论过“无产阶级的公社”。可见,早在19世纪40年代,他就设想过将“公社”接入“国家”。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1849年的“公社”有两类样本可供参照:一个来自历史,如《勒·勒瓦瑟尔回忆录》中摘录的1792年巴黎公社;另一个源自现实,如西欧及北美盛行的乌托邦实验公社。前者的政治作为与后者的生产形式相结合,为马克思构想公社式国家提供了某种思想资源。

“公社”接入“国家”的明确表述,出自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恩格斯在信中提出用“公社”取代“国家”的想法,他用以代替“国家”的是“Gemeinwesen”和“Kommune”,这是以巴黎公社为现实原型的理想形态。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尝试,促使他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应该如何推进共产主义?首先要处理的是“国家”,它作为一套统治工具转入无产阶级手中,将变成“Commune”,即由榨取社会资源的工具,转变为服务并推动社会生产的政治形式。原来带有镇压意味的“Staat”,不能与“Volk”连用,称之为“人民国家”(Volksstaat),原因是人民不会自己剥削自己。这个意义上的“公社”是朝向共产主义的一种政治形式,尚未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词使用。

恩格斯提出用“gemeinwesen”代替国家,实则是对国家的改造,即建立一个公社式的国家。他使用“gemeinwesen”而不是“gemeinschaft”,表明公社式国家不是未经资本侵蚀的古代共同体,而是将对经济的肯定和共同福利的关心结合起来的未来联合体。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结尾处,恩格斯引用了摩尔根对文明社会的评断,指出社会的下一个高级发展阶段,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高阶复活(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07页。。与这本书相关的另一处片段——《论未来的联合体》,再次表达了类似观点:未来的联合体,将结合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清醒与古代联合体对共同的社会福利的关心(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08页。。未来联合体是自由人联合体,在“联合体”之前冠以“自由人”,既指出了共同体瓦解为个体是结成联合体的历史前提,也包含了自由人结为联合体是基于个体自愿。

自由人联合体对应着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形态。在他们的文本中,共产主义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83页。。这样的共产主义关注个人而非忽视个人,对个体的关注,尤其是对“现实的个人”的考察,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逻辑基点,“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每个人的真实处境,即他们结成的生产关系和所属的社会形式,是衡量个体发展状态的凭据。在他们看来,单独个体无法实现解放,“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0年版第3卷第84页,将原文中的“Gemeinschaft”译为“集体”。。

(二)新型国家中的旧公社

关于巴黎公社的国家设想,被移植到了俄国。1881年,马克思致力于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同期,斯拉夫人在伦敦举行巴黎公社十周年纪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因故未能参加,他们用英文致信纪念大会主席,指出工人运动在公社革命被镇压十年后表现得更为强大,并呼吁工人团结成新的国际,继续公社的事业。信中将“巴黎公社”(Commune of Paris)和“俄罗斯公社”(Russian Commune)并举,认为经过长期而激烈的斗争,斯拉夫人终将建立一个“俄罗斯公社”(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84页。。这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从巴黎公社出发,明确提出通过斗争建立俄国公社。根据他们对巴黎公社的理解,这里的“俄罗斯公社”应当是一个承载共产主义理想的政治形式,它是一个建基于全俄范围的政权。至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出现了两个用词不同的“俄罗斯公社”,即英文的“Russian Commune”(下文译为“全俄公社”)和德文的“Russischen Gemeinde”,后者更多时候是以“Bauerngemeinde”或“peasants’ commune”(农民公社)的形式出现的。

英文的“commune”和德文的“gemeinde”,在同一时期被同一作者用于俄国问题上,不能仅用语言翻译造成的差异进行解释。其实,这里涉及两个不同的公社类型,即以巴黎公社为代表的“commune”和以俄国农民公社为典型的“gemeinde”,而全俄公社被视作巴黎公社精神原则的异地实践。如何理解两类公社之间的关系?置于俄国的现实情境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这样一个新观点:保存农村公社的前提,就是通过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建立一个全俄公社政权;全俄公社是由城市工人通过革命建立的国家政权,作为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单元的农民公社,凭借自身土地公有的独特条件,将在全俄公社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于是,一个古老的基底与一个全新的塔顶合成了新的机体。

这条路径在《法兰西内战》中已有预示。巴黎公社是一个首都政权,它所表征的公社,不仅应该成为法国一切大工业中心的榜样,还应该成为“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由此形成一套“公社体制”(communal constitution),“把农村的生产者置于他们所在地区中心城市的精神指导之下”,建立生产者的自治政府(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155-157页。。通过城市革命建立全国政权,进而推动乡村革新的方案,从法国的巴黎公社延续到了俄国的农村公社那里,差别在于前者从城市公社的现实出发,后者从农村公社的现实出发。至于农村公社的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未予说明,它与城市公社的阶级构成有实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社实验或许提供了参照,农村公社将以农民合作社的形式出现。这类方案的现实化,将促成古代公社(血族共同体)向现代公社(自由人联合体)的直接跨越。这里隐含了两次“加速”:第一次是通过暴力加速原来国家的解体,建成一个公社式的国家政权;第二次是通过新生国家的权威加速乡村社会的整合,建立公社式的地方单元。

结 语

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公社”不只是历史上的古老现象,也是存在于19世纪的现实事物,还是建构未来社会的起点,它的原始架构、解体过程以及机理再造,关乎他们的理论证成。在理论寻证中,“公社”位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两端,指代了“非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形态,它以被瓦解的和将重生的共同体,表征着个人境况的结构性演变。俄国农村公社内部的共有结构和巴黎公社夺取政权的尝试,启发他们创造性地从现实案例中提取出新型公社——Gemeinwesen,用以取代当时存在的资产阶级国家,从而将共产主义的理想转变为实践:公社式国家的建设。

经由马克思恩格斯的解读,“公社”实现了革命再造,成为实践共产主义的一种理想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称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的共产主义构想,远非古代共同体的复制,他们以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历史考察和现实观照出发,在科学探索而非浪漫空想的基础上展开。按照他们的看法,公社的再造深植于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理想公社是个体获取解放的手段。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即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形式,缺乏独立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公社被持续扩大的社会分工所瓦解,个人的独立性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重获完整性,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俄国恩格斯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七颗钻石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