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长江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系列论述的科学思维

2023-01-04 15:46黄爱宝
关键词:黄河流域经济带长江

黄爱宝

(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816)

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与黄河治理历史上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兴邦的头等大事,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的“国之大者”。习近平自从政以来,从地方到中央,一直心系长江、不忘黄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赴长江与黄河流域实地考察,足迹已基本遍及沿长江和沿黄河省市,并在多个场合与多种会议上发表了有关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讲话、谈话、报告、批示、指示等。习近平关于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成果,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象化、系统化的重要内容;既蕴含深刻的科学思维方法,也彰显丰富的重大时代价值。系统梳理与研读习近平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要论述,专题提炼与剖析其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既是进一步深化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科学指导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实践的需要。

一、事关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指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观大势、谋全局,即具有高瞻性、长远性、预见性、整体性、全局性、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特征,但比后者又具有更加独特或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功能。习近平高度重视战略思维,始终将战略问题视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与战略意义,多次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同时,水又是生态系统的控制性要素。人水和谐,文明兴盛;人水失衡,文明衰败。水保护、水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举足轻重。“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我们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第53页。。放眼当今世界,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不仅是世界潮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同时,江河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江河安全也是生命安全、生产安全、生态安全之根本保障。长江全长6 300千米,贯穿中国11个省区,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黄河全长5 464千米,流经全国9个省区,横跨我国自西向东的三大高原、三大阶梯,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它们宛如奔腾在中华大地上的两条巨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华文明同前行、共兴衰。无疑,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具有事关国家大局和民族未来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指出:“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习近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23日,第1版。2014年,长江经济带正式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正式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至此,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成为当前重大国家战略。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而是内在地包含着长江经济带或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战略定位。在习近平看来,这一是因为长江经济地位与作用比较特殊,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长江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所以,“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二是因为长江生态地位突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故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3)《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第1版。,长江清则天下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更是从主题上鲜明地突出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战略指向。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4)《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第1版。。一是因为黄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联结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二是因为黄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5)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黄河宁则天下平。

重要论述中的战略思维不仅具体表现为“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6)《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6日,第1版。、“保障黄河长治久安”(7)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和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8)《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第1版。的战略目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路径,以及长江禁渔就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即“长江‘十年禁渔’是一个战略性举措”(9)张向阳:《确保长江禁渔取得实效》,《人民日报》2021年5月26日,第5版。,要有“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等丰富内容;还突出表现为做好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战略性规划的要求。2016年9月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7年7月发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8年12月发布《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习近平早在2016年1月的重庆讲话中就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建立“规划引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展规划要着眼战略全局,切合实际,发挥引领约束功能”。在2018年4月的武汉讲话中,一方面肯定《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10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另一方面提出需要“研究提出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要开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和根据新形势不断完善规划内容,做好“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习近平2019年9月在郑州考察时指出要“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国家发改委要会同有关方面组织编制规划纲要”;2020年1月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握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则,编好规划、加强落实”(10)《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民日报》2020年1月4日,第1版。。2021年10月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也专门提到,要“组织编制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水安全保障”(1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21年10月9日,第1版。等各类专项规划。

二、借鉴历史经验和传统文化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注重认知历史与借鉴历史,善于知古鉴今与以史为鉴,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判别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大势、开创新的未来的思维方法。习近平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地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就深刻地阐述了“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以及“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的“虞衡制度”,精辟剖析与揭示了古代中外国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环境演变史及其治理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进而明确地提出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历史思维方法(1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其一,重要论述注重总结与借鉴长江与黄河保护治理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长江与黄河历史悠久,它们共同滋养哺育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治国先治水,治国先治大江大河,我国世世代代的人民治理长江与黄河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与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其中,“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13)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从毛泽东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21页。到邓小平指出“三峡是个大项目,我们要从长远利益考虑,给子孙后代留下点好的东西”(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30页。,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蕴藏极其丰富的前人智慧;而“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以及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难以抵抗日军机械化部队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决郑州北侧花园口大堤,导致黄泛区饥荒连年等悲痛的历史则留下极其深刻的警示教训,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总结与思考。

其二,重要论述强调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6)《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6日,第1版。“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17)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传统的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也自然包含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生态文化与黄河生态文化的内在诉求。我们只有讲好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故事,延续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历史文脉,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的长江与黄河生态文化,才能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内容,既包括坚持全面性、整体性的系统思维,也包括坚持动态性、发展性的历史思维;既包括承认与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思维方法,也包括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辩证思维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史。“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8)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两山论”更是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此外,诸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的“生态优先”,生态人工修复与生态自然恢复关系中的“自然恢复为主”,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治水环节关系中的“节水优先”鲜明表现了坚持重点优先或重点突破的辩证思维方法;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的“空间管控”战略,以及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等突出体现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辩证思维方法。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依然是我们面对的基本矛盾和核心问题,并具体表现为保护与开发(发展)、生态(绿色)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此,习近平充分运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且创造性基于唯物辩证法“条件论”与“阶段论”的不同理论视角,通过剖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独特内涵来深刻地解读与阐发这对矛盾的特殊表现与丰富意涵。一是从条件论的角度,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前提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因为“共抓大保护和生态优先讲的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前提;不搞大开发和绿色发展讲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是结果”(19)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可见,讲共抓大保护和生态优先并不意味不开发、不发展,并不意味就是最后的结果或效果,恰恰相反,强调大保护与生态优先最终还是为了更科学地开发和更好地发展。如果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与发展完全对立起来,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完全割裂开来,就是不懂得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同时,坚持唯物辩证条件论,不搞大开发和绿色发展就意味着需要前置一定的前提条件或必要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生态优先”,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离开了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一种“被动地”保护开发或绿色发展,就会导致一种意料不到的消极后果,因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最终会使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大打折扣甚至得不偿失。二是从阶段论的角度,指出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过程存在不同阶段表现的辩证统一。一般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定位和形式选择的辩证统一。所谓“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策略方法,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则是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更加长远未来的方向路径,二者是策略性举措与战略性方向的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侧重当前和策略方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方向路径,彼此是辩证统一的。”(20)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不恰当地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当作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单一性方向路径,当作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片面性战略举措,那么这同样是不懂得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不懂得唯物辩证法阶段论。

重要论述充分运用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辩证思维。一是强调长江与黄河流域发展都要坚持生态优先,而不是“边保护、边破坏”即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破坏同步发生或此起彼伏;更不是“边开发、边破坏”即以生态环境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或发展。究其实质,这是抓住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优先”或“首要前提”意义上的重点所在和关键所在,排序位置上要优先于水电、交通、生产等经济发展功能。即坚持生态优先,“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21)《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第1版。。治理黄河,也是要坚持生态优先,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22)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即重点在保护,首要在治理。同时,重要论述还强调长江流域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治理黄河也是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23)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这是基于力量幅度强度的视角,表明生态保护治理是当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力度”或“下大气力”意义上的重点所在和关键所在。所谓大保护、大治理就是大力保护、重点保护和大力治理、重点治理。当然,坚持“重点论”与坚持“两点论”的思维方法必须结合起来,表现为生态优先和生态大保护、大治理的“重点突破”也必须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否则某个地域坚持生态优先和生态大保护、大治理,仍就可能会饱受输入型污染之痛,从而成为一种“被动地”重点突破,成为一种低效或无效的重点突破。

二是特别指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重点或关键在于找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方法,而不在于利用放慢或舍弃经济社会发展的办法,更不在于走上延缓或牺牲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子。即推动长江经济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关键是找寻“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关键是要使绿水青山能够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4)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因此,“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代价”(25)《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6日,第1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同样要重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关键在于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于“提高对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在于“创新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等(26)《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第1版。。

三是专门分析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中特有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问题。由于黄河流域所处地理位置特有的自然条件,加之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居高不下以及流域水资源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紧缺与流沙量过多一直是困扰黄河流域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在黄河流域治理中,水沙之间矛盾就是一对主要矛盾,水沙之间的矛盾支配或主导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紧张、生态脆弱、洪涝灾害以及进一步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全面小康、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问题。因此,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对此,切不可将外来引调水作为当前的关键举措,而是应当把节水作为当前的关键环节,应当以节水为重,节水为先,“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要大力推进节水农业,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27)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重要论述还科学运用了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如对于治好“长江病”要“分类施策”,“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管控单元”(28)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29)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上游产水区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上中游要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下游要加强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30)《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第1版。。

四、注重整体推进和协同治理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指揭示事物关联性、有机性、整体性、综合性、总体性、统筹性、协调性、协同性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维方法,它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等众多科学思维方法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并与它们相互贯穿与相互补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运用系统思维的光辉典范。习近平多次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如治水就“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54、56页。,所谓“三水共治”即利用好水资源、“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节约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也主要是体现了系统思维。同时,习近平也特别强调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系统性改革,如既要“在污染防治上改变九龙治水的状况”,也要“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强化统一监管”;特别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3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在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曾形象地描述:“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33)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34)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而治好“长江病”和“黄河病”,必须要挖到真正的“病根”和找到真实的“病因”。长江与黄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具有自然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先天与后天、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因素,但目前作为“根源”或“源头”的因素还是对于长江与黄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的认识不足以及治理的协同性不到位。在长江生态保护治理中,一方面“要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查找问题的根源也主要在于,看有没有协同推进长江流域化工污染整治和水环境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看有没有先从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特别是从江、湖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抓湿地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看有没有建立健全有效适应全流域完整性管理要求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可以说,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35)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根源也主要在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不足。由此可见,治河之法,当观其全。长江与黄河大保护、大治理亟待呼唤大统筹、大协同的系统思维方法及其运用。重要论述除了多次明确提出“要增强系统思维”,要运用“系统观念”和加强“系统治理”之外,还提出“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整体推进”“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总体谋划”“协同治理”“互动协作”“共同参与”等诸多体现系统思维的真知灼见,并着重从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对象定位、行为诉求、制度保障、社会共治四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刻阐发。

一是指出长江与黄河流域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的人类生态系统。“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联结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联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36)《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第1版。,“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37)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二是指出长江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统筹各要素、各方面、全流域、全过程的复杂性系统工程。重要论述既从自然生态系统,也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的人类生态系统的角度强调长江与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工程。即长江经济带“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38)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要“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39)《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6日,第1版。。黄河流域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40)《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第1版。,“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4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三是指出构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长江与黄河流域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生态保护治理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即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都要坚持和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都要中央层面加强全流域、跨区域的战略性事务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其中,“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要统一指导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统筹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等,“要完善省际协商合作机制”(42)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要完善流域管理体系,完善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43)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四是指出走向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生态环境善治。其中,武汉讲话就是从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不同角度,提出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事业,要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要“强化上中下游互动协作”;“要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特别是“三峡集团要发挥好应有作用,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建设”。总之,“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守护好母亲河”(44)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在济南讲话中,也提到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要充分注重“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性”(45)《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第1版。。

五、坚持生态安全和保护红线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指持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主张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一种积极思维方法,是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成效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具体运用于诸多领域和方面,其中“底线”可以指各种安全底线、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心理底线等,但这里专指生态安全底线或生态保护底线。所谓生态安全意味着对于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有最低要求或极限要求,生态安全问题也不同于一般的生态环境问题,意味它已经突破了安全的阈值、底线或极限,已经走向或生成某种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突发事件与生态环境危机。生态安全的阈值、底线、极限、生命线就是生态红线或保护红线。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要建立“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要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要着力提升突出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46)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面对水安全问题,要看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是有不可抗拒的物理极限的”,应将之作为刚性的约束。生态红线或保护红线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地树立起来”(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54、37、99页。。

重要论述多次运用了从“生态安全”“生态隐患”“环境风险”“安全风险”到“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生态环境生命线”,再到“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等不同维度或层面的概念表达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所需要的底线思维。如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48)《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第1版。,而“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要“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抓紧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49)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要“严守生态红线”,“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50)《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6日,第1版。等具体要求。2017年底前,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已经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习近平高度关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保护底线,强调“黄河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解决好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生态安全等问题(5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2020年在宁夏考察时他指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要“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5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 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人民日报》2020年6月11日,第1版。。2021年又再次从底线思维出发,强调“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必须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和“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53)《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第1版。。

六、强调建立规矩和执法力度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运用立法、执法、司法、学法、知法、守法等法律工具和法律方式作为社会治理理念与行为的思维方法。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也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54)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长江与黄河大保护也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对于长江生态保护治理,习近平多次提出要“建立硬约束”和“立规矩”。2016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就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思路要明确,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5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70页。。2018年在湖北沿江考察时指出,“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实际上是给发展树立了一个前提,给产业树立了一个标杆”(56)《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人民日报》2018年4月28日,第1版。。同年,在武汉讲话中又提到了“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和“长江保护法治进程滞后”等问题。2020年12月,习近平签署第六十五号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该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为我国首部全流域的专门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明确写入其中。

长江与黄河大保护制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立法,也在于执行。再科学再完善的长江与黄河保护法,如果没有强化相应的考核、监督和问责、奖惩机制,没有形成相应的高效执行力,那么也只能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习近平高度关注长江生态保护治理的执法力度问题,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同志“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能搞选择性执行”,要采取“加大执法力度等多种手段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57)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他还更加具体深入地指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刹住无序开发,限制排污总量,依法从严从快打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等破坏沿岸生态行为”(58)《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4月27日,第1版。;长江禁渔也“要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务求禁渔工作取得扎实成效”(59)《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人民日报》2020年8月23日,第1版。。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法治建设已提上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10月8日发布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要“系统梳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黄河保护治理立法基础性研究工作,适时启动立法工作,将黄河保护治理中行之有效的普遍性政策、机制、制度等予以立法确认”。与此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并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21年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黄河保护法草案。

上述科学思维方法既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全面地回答了长江与黄河为什么需要生态保护治理、需要什么样的生态保护治理以及怎样实施生态保护治理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说,上述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及其运用就是侧重于回答为什么需要生态保护治理问题,辩证思维及其运用就是侧重于回答需要什么样的生态保护治理问题,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及其运用又是侧重于回答怎样实施生态保护治理问题。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经济带长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