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乌头常见病害的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2023-01-04 13:46王洪苏何韦静杜仕静方清茂
南方农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乌头分生孢子根腐病

王洪苏,何韦静,杜仕静,方清茂,罗 冰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Debeaux),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其母根和子根均可入药。据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川乌为乌头植株的干燥母根,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附子为乌头植株子根的加工品,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皖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1-2]。在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均有广泛应用[3-5]。乌头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6-7],主要种植在四川、云南、陕西、山西,湖北、湖南等地[8],其中四川江油是其道地产区,布拖是道地迁移产区[9]。为保持其良种特性,主产区栽培乌头,在山区用产区子根保种繁殖,在平地用山区子根进行商品化生产[10]。根部繁殖,使病原物在产区和保种区相互传播,以致病害严重发生,病害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根腐病、白绢病、叶斑病、霜霉病和花叶病毒病等[11]。这几种病害常混合侵染,交叉影响,严重时可造成附子药材50%以上的减产,给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给药农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2]。加之,近年来乌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道地产区种植面积有限,为提高道地产区土地利用率,部分土地连年种植而引发了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13]。土传病害是造成乌头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4]。本文综述乌头生产上常见病害的研究进展,从症状、病原菌种类、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为生产上乌头病害的防治提供指导。

1 根部病害

1.1 根腐病

根腐病是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发病率高。受害初期上部植株萎蔫,叶片下垂,像被开水烫过,严重时被害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褐色枯焦,严重影响子根膨大。在根茎相邻处的表皮初为水浸状斑,逐渐扩大并腐烂变褐色,皮层渐坏腐,严重时表现为湿腐,略有臭味[15]。该病害在乌头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生;在子根表面形成大片黑斑,使附子外观性状不符合药用要求;影响子根膨大,甚至造成腐烂,降低产量。在四川、云南、陕西均有发生[12-13][16-19]。在云南大理,发病率一般为10%左右,严重时可达70%[20]。

目前报道的乌头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镰孢刀属Fusariumsp.,半知菌亚门。已有研究发现,在云南大理引起乌头根腐病的病原菌是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5];在四川江油基地乌头根腐病由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混合侵染引起[21]。尖孢镰刀菌在PDA 平板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放射状,菌丝毡状,白色。小型分生孢子多,卵形至椭圆形,大小为(8.3~17.7)μm×(2.7~3.8)μm,着生于侧生瓶状小梗上。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至镰形,大小为(35.3~54.6)μm×(2.9~5.8)μm,3~5个分隔;厚垣孢子多,球形,顶生或间生,壁表光滑或粗糙。腐皮镰刀菌在PDA 平板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放射状,菌丝丛卷毛状,白色,背面可见清晰的条带。小型分生孢子众多,肾形至卵圆形,大小为(9.6~17.3)μm×(3.3~4.7)μm,着生于单出的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细长、瓶状。大型分生孢子多为3分隔,大小为(21.8~41.3)μm×(3.1~4.7)μm;厚垣孢子球形,单生或双生。层出镰刀菌在PDA 平板上,菌落圆形,菌丝棉絮状,菌丝体可产生淡紫色至灰紫色色素;小型分生孢子长卵形或肾形,大小为(8.4~14.7)μm×(2.2~3.4)μm;大型分生孢子(32.2~47.4)μm×(2.1~3.3)μm,1~3 个分隔;无厚垣孢子[21]。

镰孢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 ℃,属土壤习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乌头种根、田间乌头病残体上越冬,作为翌年的初侵染源[20]。越冬病原菌主要从根毛及根部伤口侵入根系,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土壤、灌溉水、耕作及地下害虫传播。在道地产区四川江油,4 月初开始零星发生,病情急速上升,6月进入高峰期[19,22]。部分产区为使附子呈现更好的形态和增加有效成分的积累,在清明节前后会采用人工刨根的方式将乌头植株上较小的侧根剔除,“修根”造成的伤口,使病原菌更易侵入,发病严重[23]。同时,干旱季节,选择在夜晚进行漫灌,加速了病原物在田间的传播,致使发病加重[13]。

根腐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农业防治措施。①清洁田园。乌头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越冬菌量和初侵染源。②实行轮作、套作。与水稻、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轮作,与花生、玉米、小白菜等农作物套作,改善田间土壤环境,以克服连作障碍[7,24-25]。③合理栽培和管理。选取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壤土或者砂壤土地块,实行高垄栽培[7]。拔除病株,用备用苗补齐缺株。④合理施肥。每667 m2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2 000 kg作底肥,或50 kg N、P2O5、KO2≥35%的复合肥,均匀撒施深翻细耙,使土壤充分细碎平整[26];应避免过多施用碱性肥料作底肥;张梅芳等报道过多施用碱性肥料作底肥引起的烧根易诱发根腐病[20]。⑤使用无病种根。发展无菌种根,栽培前对种根带菌情况进行检测,确保种根不带菌。⑥选用抗病品种。冒失苗、紫茎南瓜叶、绿茎南瓜叶、丝瓜南瓜叶和油叶子等不同乌头品种对根腐病的抗病性不同,选育抗病品种有助于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23]。⑦减少修根造成的伤口。在保持附子药材质量的同时,减少修根的次数。⑧合理灌溉和排水。用喷灌、滴灌、渗灌等灌水方法,根据乌头生长的需水规律、栽培区的降水量及土壤特性进行合理灌水。注意天气变化,并进行适当的排水[16]。

2)化学防治。①对病土进行消毒。用50 mL·m-2甲醛稀释液于栽培前10~14 d 洒在土壤上,并用塑料布覆盖,5~7 d 后除去覆盖物,并翻动1~2 次,待药味散尽后再播种,要注意药味未散尽对种苗有毒害作用,不能栽种。甲醛稀释液的配制比例:甲醛与水的比例为(1∶6)~(1∶12)。如土壤干旱采用1∶6的比例,否则采用(1∶6)~(1∶12)的比例。用氯化苦作土壤熏蒸,效果也很好。②种根处理。50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浸泡5 min,捞出晾干,待用[24]。③病株灌根。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在病株栽植穴四周和周围健株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加石灰15 kg淋灌,或者用30%恶霉灵As 1 000~1 200 倍液,或30%甲霜恶霉灵As 1 500~2 000 倍液灌根处理,防止病情蔓延[20,27]。④修根灌根。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300倍液,修根后淋灌1次[17]。

1.2 白绢病

乌头白绢病是生产中影响产量最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植株根部,有为害时间长、越冬场所广、扩散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对乌头种植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影响附子及川乌药材产量[28]。发病初期,根茎部逐渐腐烂,初期叶子正常;随着腐烂加剧,叶片自下而上边缘逐步黄化,晴天中午前后叶子萎蔫、下垂,早期早晚可恢复;严重时地上部分倒伏,叶子青枯,但茎不折断,母根仍与茎连在一起,在烂根表面,茎基部和周围土面出现白绢丝状菌丝,以及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期白色,后发展为黑褐色,最后导致全株枯死、根部呈乱麻状腐烂[10,29]。该病害在乌头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生,传播蔓延速度快,导致附子产量大幅降低。在云南、陕西、四川等地均有发生[18,22,27]。在陕西汉中,发病重的年份或田块可造成20%~30%的减产[27]。

病原物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菌丝白色,有绢丝状光泽,在PDA 培养基上呈羽毛辐射状扩散,有隔膜。在寄主表面形成菌核,球形、椭圆形,直径0.5~1.0 mm,大的3mm,平滑有光泽,初白色后变棕褐色,内部灰白色,多角形细胞构成,表面的细胞色深而小,且不规则。偶尔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边缘产生担孢子[12]。病菌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生长季的初侵染源。菌核抗逆境能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高温高湿条件下易萌发。在道地产区四川江油,白绢病4月中旬开始零星发生,病情急速上升,6月进入高峰期[19,22]。近年来环境部门禁止焚烧田间杂草,部分产区为减少劳动成本,在药用部位收获后,将非经济部位遗留在田间的做法,加大了田间土壤中病原菌的越冬菌量;修根造成的伤口方便了病原菌的侵入;干旱季节在夜晚漫灌,加速了病原物在田间的传播,致使发病加重。

白绢病的防治首先应当做到及时清理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源,并用生石灰消毒处理病株周围土壤[7];选用无病种根,在中前用40%多菌灵浸种3 h[10];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苯醚甲环唑药液对病株栽植穴及周围健株灌根,防止病原扩散,减少再侵染[10,17,30];修根时,用五氯硝基苯粉剂30 kg·hm-2与干细土750 kg·hm-2拌匀,施在根茎周围再覆土;加强栽培管理[31];与禾本科植物轮作,与花生、玉米、小白菜等农作物套作;选用抗病品种,农家肥与复合肥并用,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 叶部病害

2.1 霜霉病

霜霉病是为害乌头较大的一种病害,流行范围广,为害面积大。主要为害植株叶片,造成叶片枯萎,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发病初期,幼苗叶片呈反卷变厚,叶背出现灰色霉层;病叶变脆硬;随后,叶背密被一层厚厚的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叶片逐渐枯萎、干枯、死亡,幼苗期发病俗称“灰苗子”,成株期发病俗称“白尖”。霜霉病为害周期长,侵染范围广,对该地区乌头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四川、云南、陕西均有发生[17,27,32]。在道地产区四川江油,一般发病率为3%~20%,发病严重时可达30%[12]。

乌头霜霉菌Peronospora aconitiYu 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专性寄生[33-35]。藏卵器生于病叶组织内,亚球形、卵形或不整形,平滑,具1~2 层膜,直径25.8~51.6 μm。卵孢子球形,淡黄褐色,平滑,单生,不充满藏卵器。卵孢子壁很厚,厚度约为2.84~5.04 μm[36]。菌丝密生于叶背,灰色或灰紫色。无色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丛生(1~5 根),无色,主梗占全长的3/5~2/3,基部常膨大。顶端叉状分枝3~6 回,常呈直角,稍弯曲或直。孢子囊椭圆形或柠檬形、卵形或亚球形,近无色至淡褐色,少数有乳头状突起[35]。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或种苗上越冬,通过流水或雨水传播,寄生到寄主植株上,萌发芽管侵入植株组织内。在道地产区四川省江油市,霜霉病自2 月下旬乌头出苗开始发生,4 月初至6 月收获为发病盛期[19]。通常在3月份上旬,乌头幼苗就开始发病,4—5月,随着气温和相对湿度升高,达到发病盛期。6月份,栽培地乌头植株成熟,准备采收,加上气温升高,不利于病菌的萌发传播[34]。部分产区为减少营养消耗,在清明节前后进行人工摘尖和掰芽,造成的伤口及此类农事操作过程中植株上产生微伤口,有利于叶部病原菌的侵染[13,16]。

目前乌头霜霉病的防治以化学手段为主。化学药剂防治:在霜霉病未发病时,用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预防,在霜霉病发病初期直接使用50%烯酰吗啉进行防治,同时复配多菌灵、精甲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并且7~10 d 内再次喷药,连用2~3次,以期最大限度杀灭霜霉病病菌并阻止其蔓延[32]。

2.2 叶斑病

乌头叶斑病,为害植株叶片,俗称“麻叶”,造成乌头植株叶片焦枯死亡,继而大量脱落,严重影响了附子的产量和质量。发病自茎基部叶片开始,逐步蔓延至全株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有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至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颜色稍浅,后期病斑上密生细小黑点,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上病斑数目极多,相互汇合连片,叶片干枯脱落[12,26]。在四川、陕西、云南有发生的报道[12,27,31]。

乌头叶斑病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乌头壳针孢(Septoria aconitiBacc)。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径90~100 μm,孔口小而不明显,分生孢子线形,无色,隔膜多而不明显,长45~48 μm[29]。在道地产区四川省江油市,叶斑病自3月初开始发生,5月中旬到达发病盛期[19]。

清除田间病残体。1)选育抗病品种。2)化学药剂防治:发病期用40%多菌灵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或1∶1∶150波尔多液每10~15 d 喷治1次[10]。3)诱导植株抗性。陈芳等报道用5 mmol·L-1的水杨酸(SA)对乌头叶片进行处理,可诱导附子抗叶斑病[2]。4)避免连作。张欢强等报道连作会加重叶斑病的发生[14]。

2.3 灰霉病

发病早期在乌头叶片表面出现不规则的小黑点;随着病害发展,斑点变大,有时候可呈圆形、中间凹陷的坏死斑;在病斑中心可发现灰色菌丝和分生孢子。潮湿环境下,病害迅速发展蔓延至整个植株。干燥和高温条件下,发展缓慢,甚至停止发展,而在侵染部位形成棕褐色斑点[37]。在四川省有发生为害的报道[19,37]。

乌头灰霉病由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37]。在PDA 培养基上,菌丝最初呈透明白色,96 h 后变为深灰色。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卵球形,直径(7.1~13.4)μm×(5.2~8.6)μm(平均10.3 μm×6.6 μm)。小菌核呈圆形、球形或不规则状,直径(1.1~7.1)mm×(1.0~4.8)mm[37]。

在道地产区四川省江油市,霜霉病自2 月下旬乌头出苗开始发生,随着气温升高,3 月中旬到达发病盛期,直至6月中旬收获病害发生变化不明显[19]。

2.4 花叶病毒病

花叶病毒病发生较为普遍,江油地区发生较高的年份或田块发病率最高可达70%~80%[12,38]。受害植株叶片先出现浓绿、淡绿相间的花叶斑驳症状,严重时变形、皱缩、卷曲,直至枯死;植株生育不良;地下块根畸形瘦小,质地变劣[38]。

通过分子鉴定,初步确定引起江油乌头花叶的病毒病为(cucumber mosaicvirus,CMV)[38-39]。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为CMV的一个新的株系,命名为CMV-FZ株系。病毒病自2 月苗期就开始出现,且整个植株生育期内,变化不显著[22]。

花叶病的初浸染源主要是带病种根,出苗后至4~5叶时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高峰期。蚜虫为再浸染的主要途径,当其大量发生时,发病率显著增加[12]。同时,可通过汁液摩擦进行传播。

生产中,应培育和选用无病毒种根,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源。农事操作过程尽量避免与植株间的摩擦;加强传播介体蚜虫的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

2.5 白粉病

白粉病,为乌头植株叶上的重要病害,5—9 月在乌头生长中后期发生,发病时在植株上部幼嫩叶表面或背面产生白粉,再向下蔓延至茎秆和下部叶片。植株发病后叶片扭曲向上,叶背产生褐色斑块,椭圆形,约2 cm,逐渐焦枯。白粉分布于叶的两面,集中于叶脉处。于7—8 月叶两面生黑色小点,9 月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即子囊壳)。病菌于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在气温和一定湿度下,病菌萌发产生白粉,多在多雨潮湿季节或通风透光不良情况下发生。白粉形成后随风传播,天晴时传播特别快[29]。在四川、云南等地有发生[17]。

防治方法:1)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2 000 倍液、托布津1 000 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或20%苯醚甲环唑1 500 倍液喷洒[10,17];2)收获后集中处理病株残叶,减少越冬病原。

该研究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发生在乌头上的6 种真菌性病害和1 种病毒性病害。其中对期经济部位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白绢病,发生发展迅速;其次是根腐病,发病率高、为害范围广;霜霉病是发生和为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随着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加,为提高产量,部分地区适宜种植乌头的区域有限,导致连年种植面积增加,造成土壤病原物积累。同时,种根带病及修根、摘顶、植株残体就地搁置和夜间漫灌等农事操作均是根腐病、白绢病等病害在各产区严重发生的重要因素。

对于乌头病害的防治,应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科学用药等防控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1)乌头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除加强种根的防疫工作外,选育健康种根、培育抗性品种、实行轮作、清理田间病残体、消毒土壤、减少病原并错开病害发病高峰进行相应农事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乌头病害的发生。2)加强药农的科技培训,提高药农的科学种植水平,特别是施肥、农药使用和农事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3)各产地应因地制宜,建立绿色防控基地,为生产出品质、绿色、安全的中药材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乌头分生孢子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HPLC法同时测定白喉乌头中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含量
我国大蒜主产区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鸡 妈 妈
不同地区草乌种子中生物碱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