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晨曦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东邻山西省、河南省,西连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抵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陕西省地貌错综复杂,北部、南部、西部高,中部、东部低,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中间是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具备生产各类优良水果的自然环境,已成为我国果品的主要生产基地[1]。
2020年,陕西省果树栽培总面积为1 154 480 hm2,产量为1 808.03 万t,产值为1 110.87 亿元。2011—2020年,陕西省果树栽培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除2018年因极端天气减产外,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7.05%;平均667 m2产量不断增长,2011年为833 kg,2017年突破1 000 kg,2020年达到1 044 kg,年增长率为7.98%;产值逐年增长,由2011 年的453.78 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 110.8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08%。
1.2.1 主要树种
目前,陕西省的果树主要有苹果、红枣、猕猴桃等[2]。
1)苹果。2020 年,陕西省苹果栽培面积为620 180 hm2,产量为1 185.21 万t,分别占陕西省果树栽培总面积、总产量的53.72%、65.55%,产量居全国第1 位。陕西省苹果主要栽培品种主要有秦阳、藤木一号、珊夏、蜜脆、华硕、美国8 号、红露、元帅短枝、新红将军、凉香、优系富士及粉红佳人等,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晚熟红富士,占80%左右[3]。
2)红枣。2020 年,陕西省红枣栽培面积为212 650 hm2,产量为109.91 万t,分别占陕西省果树栽培总面积、总产量的18.42%、6.08%,生产面积居陕西省第2 位,产量居陕西省第3 位。主要栽培品种有狗头枣、团圆枣、骏枣、大木枣及条枣等,2006 年均顺利通过地理标志认证。陕西省红枣主产区位于榆林市,2020 年榆林市的红枣产量为76.5 万t,占陕西省总量的69.60%。
3)猕猴桃。2020 年,陕西省猕猴桃栽培面积为6.13 万hm2,产量为115.83 万t,分别占陕西省果树栽培总面积、总产量的5.30%、6.41%;在陕西省果业中,猕猴桃栽培面积居第3、产量居第2,猕猴桃成为陕西省继苹果产业后又一个具有极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秦岭北麓、秦巴山区是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陕西省猕猴桃主要栽培品种有海沃德、徐香、翠香等。
1.2.2 变动趋势
2011—2020 年,陕西省主要果树生产规模的增减趋势各有不同。苹果是陕西省的主要水果之一,其产量、生产规模稳居陕西省果业第1。总体来看,2018年冻害导致生产规模缩减,苹果、猕猴桃、葡萄的种植面积在2018 年下降幅度较大,较2017 年分别下降了17.60%、20.26%、13.52%。红枣生产规模呈缓慢增长趋势,2010 年栽培面积为171 750 hm2,2020 年增加到212 650 hm2,年均增长率为8.08%。杏的栽培面积逐年递减,由2011 年的58 620 hm2缩减到2020 年的34 740 hm2,年均下降率为4.07%。2020年,陕西省农业总产值为2 807.07亿元,其中水果总产值达1 110.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57%。
陕西省10个地级市均有果树种植,其中集中种植区主要位于陕北地区及关中地区。2020 年,果树栽培面积居陕西省前3的是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分别占陕西省果树栽培面积的23.22%、21.62%、18.19%;咸阳市、延安市、渭南市的产量居陕西省前3,分别占陕西省总产量的25.80%、21.12%、19.85%。咸阳市、宝鸡市的单产均超过了20 t·hm-2。
目前,陕西省的苹果、红枣、猕猴桃等主要树种基本上形成了优势栽培区,果树区域化分布明显。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以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为主,总面积占陕西省的77.8%,总产量占陕西省的83.7%。在30 个基地县中,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种植规模最大。旬邑县、富县、淳化县、白水县及礼泉县的苹果种植规模也相对较大,占比为4%~5%。陕西省苹果的区域化种植为苹果生产集约化、标准化创造了条件[4]。红枣优势产业带集中在陕北地区,其中榆林市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全国5 大集中连片优质红枣主产区之一。主栽区包括府谷县、神木市、佳县、吴堡县、绥德县及清涧县6个市县42个乡镇1 023个村。多年来,枣树在陕北沿黄土石山区被誉为“铁杆庄稼”“救命树”[5]。猕猴桃优势栽培区以西安市周至县、渭南市临渭区为主,重点生产区涉及秦岭北麓的渭河流域、秦岭南麓的汉丹江流域,猕猴桃种植面积约6万hm2,产业规模约占全国40%。梨优势栽培区以咸阳市彬州市、渭南市富平县为主,涉及10个梨重点种植基地。
2.1.1 自然资源
陕西省总面积205 800 km2,从地形上看,南北走向狭长,秦岭山脉横贯中部;从气候看,陕南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关中平原、陕北南部为暖湿带湿润气候,陕北北部为半干旱温带气候,年日照时间1 816.6 h,平均降水量380~780 mm。渭北黄土高原的海拔为800~1 200 m,日温差11.8~16.6 ℃,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具有较强的蓄水能力,环境污染较陕西省其他地区轻,虫害也较少,区位优势较明显。陕西省降水适中、果树种植区光照充足、温差明显等,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果实着色、糖分积累,进而有利于果树产量的提高。
2.1.2 区位优势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位置,处于欧亚大陆桥的节点,其在西部地区具有显著地位和较大影响[6]。此外,陕西省的交通条件优越。目前,陕西省的公路总里程突破18 万km,高速公路运营总里程达6 170 km,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基本实现所有省级重点示范镇通二级公路;陕西省铁路营业里程达6 030 km,连通了周边5 个省[7]。同时陕西省的交通区位会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梯度的转移和交通网络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2.2.1 土地资源紧张,规模扩张受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陕西省的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年多达4 万hm2。近年来,各地工矿企业不断增加,也是造成农业用地减少的重要原因。农业用地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果业发展。
2.2.2 产后环节发展不足
陕西省水果产后环节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商品化处理能力不足、机械分类果级能力差及贮藏体系不完善。主要原因如下:1)产业链延伸能力不足,深加工企业数量较少;2)商品化处理能力不足;3)果农或水果企业缺少竞争意识。
2.3.1 市场需求扩大
我国是水果生产和消费大国,未来对水果需求将进一步增大,相关研究表明,2025 年我国水果总消费量将高达2.95 亿t[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显示,未来10年我国的农产品发展将由增产转向提质,农业产业结构也会为更加契合市场大环境的需求进行不断升级,这对陕西省水果产业而言无疑是新的发展机遇[9]。目前,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销售模式开始崭露头角,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网红、明星等开始成为农产品的“带货主播”,这种模式是未来销售农产品的重要途径,既能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又能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2.3.2 符合陕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生态效益看,都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发展水果产业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通过销售特色果品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为进一步提高水果产业的生产效益,政府应加大对当地水果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
2.4.1 同质产品竞争激烈
临近陕西省的果树大省有山西省、山东省、河北省等,如果这几个省的水果集中营销,极易出现同质化竞争现象,会对陕西省水果市场造成巨大威胁。另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青睐“洋”水果,也会对陕西省水果产业造成严重冲击。
2.4.2 气象灾害威胁
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陕西省的天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长时间的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甚至引发洪水等灾害,影响果树生产。2013年、2019年和2020年,陕西省境内出现的暴雨严重破坏了部分果园。陕北沿山带和低洼地区霜冻较重,低温导致植物组织细胞内的水冻结。近年来,春季果树在开花期经常遭遇晚霜,造成减产。2018年4月6日,陕西省遭遇近年来最严重的霜冻,当地各种经济作物的树叶被冻伤、冻坏和冻死,造成林果减产甚至绝收,果农损失惨重。
各地区政府应依据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制定有关的政策,积极引导果农进行合理布局。1)对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较差的种植区,应缩小种植面积。2)在产业集群内部,可以将果农与相关企业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3)引导果农因地制宜科学栽培,实现鲜食与加工用果的合理分配。4)加快引进一些适合陕西省栽培的水果新品种,以满足消费者对口感、色泽、果型、规格、包装及消费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1)分析果品产销形势,指导果农及时采摘,减少果品自储量。2)提高苹果采后管理水平,提高采收率、贮藏率,保证苹果品质。3)加强产销统计,策划以品牌果园、优秀水果企业家、知名品牌为主的新媒体品牌推广活动。4)创新经营模式,以科技支撑、食品安全认证、营销为核心内容,加强品牌建设。
1)注重水果良种选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水果种植新品种和新模式。2)积极引进滴灌、水肥一体化、集雨窖等节水技术,推广果园生草、豆菜轮茬、有机覆盖、果实套袋及铺反光膜等技术,使科技在水果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每一环节都能发挥作用。3)购买适合陕西省果园机械化生产的农机具,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4)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专业人才,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大学生到果区就业。
果农应采用起垄栽培模式,根据果树特点建造排水通道,及时排水,沿种植行搭建庇护棚,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政府应根据水果生产的特点探索多种担险的新模式,以此提高水果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如可采取“财政拨款+果农个人+金融保险”模式,栽培前的保险费用由政府及果农按比例承担,如发生灾情则由保险公司赔偿,以实现多方担险,进一步提高果农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