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元, 潘俊博, 王 鹏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创伤中心,江苏 扬州,225000)
随着工业的发展,手外伤尤其是拇指外伤患者越来越多,常见的致伤因素有电锯、砂轮机、刀具切割以及冲床、重物的挤压等,可造成拇指皮肤、肌腱、指骨不同程度损害。拇指软组织缺损以皮瓣修复效果为佳,目前临床可供选择的皮瓣较多,包括V-Y推进皮瓣、腹壁皮瓣、指动脉皮瓣、背侧筋膜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邻指皮瓣、游离足趾侧方皮瓣等,其适应证有所不同[1-2]。
2014年1月—2019年10月本科室对36例拇指指端、侧方、指背皮肤或(和)甲床小面积缺损患者采用拇指背侧筋膜皮瓣修复,术后效果满意。
本组共纳入36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5例; 年龄37~62岁,平均53岁。受伤原因: 挤压伤11例,切割伤25例; 36例均有指骨或肌腱外露,其中指背、侧方皮肤或(和)甲床组织缺损10例,指端缺损26例; 缺损面积0.8 cm×1.0 cm~1.5 cm×2.0 cm; 受伤至手术时间3 h~3 d; 采用尺背侧筋膜皮瓣修复25例,桡背侧筋膜皮瓣修复11例。
1.2.1 清创: 拇指指根及桡神经浅支行神经阻滞麻醉,患肢扎止血带,清除创面明显挫伤坏死组织; 指骨有动脉残端予以可吸收缝线(快薇乔)缝扎或结扎; 指骨锐利残端则用咬骨钳、骨锉修平; 甲床部分缺损指骨外露者,则彻底剔除相应轴线甲根组织。
1.2.2 皮瓣设计: 根据拇指创面缺损位置、大小、形状选取拇指掌指关节桡背侧或尺背侧近心端的皮肤,边界较缺损区略大1~3 mm, 皮瓣远心端外加一处约2 mm×3 mm皮蒂,为“泪滴”形。以拇指背侧动脉或神经体表投影线为皮瓣纵轴,皮瓣受、供区之间皮肤设计成锯齿形切口,以拇指近节指骨颈处为旋转点。
1.2.3 皮瓣切取与缝合: 沿锯齿线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达伸肌腱膜的浅层,显露拇指背侧动脉走行线,动脉缺如或变异可显露背侧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走行线。皮瓣边缘除蒂部外,全层切断至肌膜或腱膜表面,结扎指背静脉,并将其包纳在皮瓣中。将皮瓣近心端皮肤及皮下组织临时缝合,避免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皮瓣深层在伸肌腱膜浅层及肌膜浅面掀起,将蒂部旁两侧各0.3~0.5 cm宽的软组织一并游离。沿血管或神经走行线掀起皮瓣及蒂部,皮瓣旋转点不超过拇指近节指骨颈水平处,注意不要剥离过多,以免损伤该处与来自拇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的血管交通吻合。皮瓣解剖完成后,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若无异常,将皮瓣无张力下疏松间断缝合于创面。皮瓣供区一期直接缝合,若张力过大,则局部麻醉下取同侧前臂尺侧游离全厚皮片移植覆盖。见皮瓣蒂部松弛,无压迫、牵拉,血运良好,术毕。
术后常规采用防治感染、止痛、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 如果皮瓣表面出现水泡,则予以细针穿刺抽吸引流; 注意皮瓣的保暖,定时观察皮瓣血运情况。3 d后嘱患者行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皮瓣供区行全厚皮片移植者10 d拆除加压包,2~3周酌情拆线。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微信和电话等多种方式定期随访,随访3~6个月,观察手术效果。
本组患者中,桡背侧筋膜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 4例尺背侧筋膜皮瓣供区因缝合张力过大,取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后出现皮瓣表面水泡11例,其中3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黑紫,均经远端拆线、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1、3、5 d疼痛评分分别为4.56、2.01、1.25分。随访3~6个月,平均5个月,其中门诊复查随访23例,微信随访8例,电话结合微信随访5例。皮瓣全部成活,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外观饱满,未见明显色素沉着及挛缩,外形及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3], 手指功能优2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4%。患者能够用拇指进行日常工作与生活,皮瓣供区无明显疼痛及功能障碍。3例桡背侧筋膜皮瓣移植患者出现早期皮瓣供区轻度瘢痕疼痛,可耐受, 3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
典型病例1∶患者男性, 57岁,因电锯损伤致右手拇指疼痛,出血3 h入院。入院查体: 右手拇指末节指背部分缺损,累及甲床,面积约12 mm×15 mm, 指骨外露,急诊清创,并在拇指桡背侧设计皮瓣,大小约为15 mm×18 mm, 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4个月随访,患指皮瓣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
典型病例2∶患者女性, 53岁,因刀具切割伤致左手拇指疼痛,出血4 h入院。入院查体: 左手拇指指间关节背侧部皮肤缺损,肌腱及部分指骨外露,面积约13 mm×16 mm, 急诊清创,并在拇指尺背侧设计皮瓣,大小约为16 mm×19 mm, 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6个月随访,患指皮瓣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
临床上拇指皮肤或(和)甲床小面积缺损发生率较高,而拇指功能占手功能的40%, 是行使手部精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此类缺损的修复要求尽量保持手指长度及厚度,有良好的外形,需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关节挛缩,最大程度恢复拇指功能,并尽量减小皮瓣供区的损伤。
拇指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有很多,应根据损伤程度、位置、大小以及患者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后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理念,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指端小面积缺损者可直接予以V-Y推进皮瓣修复,简单易行[5]。指腹缺损者因指腹皮肤角质层厚、耐磨,可选择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或游离足趾侧方皮瓣移植[6], 最大限度恢复指腹原有组织特性,以满足外观及功能需要。腹壁皮瓣可修复拇指不同部位、形状的缺损,手术简单,风险小,但需固定患肢于腹部,易发生指关节僵硬,功能及外观恢复较差,且需3周后行二期断蒂手术,患者痛苦大,适用于拇指大面积缺损者。对于拇指指端、侧方、指背皮肤或(和)甲床小面积缺损,拇指背侧筋膜皮瓣均可覆盖,且可修复10 mm×8 mm~30 mm×20 mm的缺损面积。皮瓣供区、受区同为手部,皮肤纹理、颜色、厚度相似,供区皮肤松弛,大多可直接缝合创面。
拇指背侧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是指背两侧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和(或)指背动脉。拇指背两侧皮神经周围均有丰富的营养血管丛,并在不同平面存在多个神经营养交通吻合血管。拇指背侧动脉则存在一定变异, BRUNELLI F等[7]对25例尸体标本拇指指背两侧指动脉进行了解剖,发现指背侧动脉近节指骨颈处与指掌侧固有动脉有一大的交通支,但部分指背动脉缺如,尺背侧动脉出现的概率及血管管径均大于桡背侧。因此,尺侧筋膜皮瓣的血供稳定性优于桡侧。由于尺背侧皮瓣供区靠近虎口区,张力较大状态下强行缝合会影响拇指外展功能,故本组4例患者因供区创面较大,取同侧前臂尺侧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桡背侧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但是该供区累及大鱼际区,相对于尺侧更易受到外力摩擦等刺激而引起瘢痕疼痛,本组3例患者出现早期皮瓣供区轻度瘢痕疼痛,之后逐渐恢复。
手术时,因蒂部具有一定厚度,术者可将皮瓣设计成“泪滴”形,旋转后将皮瓣尾部皮肤缝合于隧道两侧皮肤,以防止因筋膜蒂部过度受压而影响血供[8]。若术中发现皮瓣蒂部翻转后血运改变,可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甚至蒂部局部可不缝合,血运恢复后蒂部可缓慢自行愈合[9]。皮瓣切取时尽可能将拇指背静脉纳入皮瓣,以改善皮瓣静脉回流。甲床部分缺损指骨外露者,术中需要彻底剔除相应轴线甲根组织,以免残甲生长损伤皮瓣。
拇指背侧筋膜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多有报道,拇指背侧筋膜皮瓣因指背侧动脉和(或)皮神经解剖较恒定,无需游离血管,不牺牲主干血管,血管筋膜蒂血液供应及回流可靠,修复拇指指端、侧方、指背皮肤或(和)甲床小面积缺损创面术后皮瓣外形饱满,不臃肿,皮肤质地、皮纹质量与正常皮肤相似,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且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快速,易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