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玉
(山东省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山东 泰安 271600)
黄瓜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可生食、凉拌、炒食,具有利水利尿、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美容养颜等功效。黄瓜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好,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黄瓜褐斑病为黄瓜生产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多发生于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田间发病率一般为10%~20%,严重时可达50%,对黄瓜的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影响较大。为科学有效防治黄瓜褐斑病,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特将黄瓜褐斑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及综合防治措施[1]介绍如下。
黄瓜褐斑病一般发生于黄瓜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黄瓜叶片,植株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温湿度较低时,病斑较小、呈黄褐色,叶片正面斑点稍凹陷、近圆形,病斑中间色稍淡(淡黄色),病健交界明显,叶片背面病斑稍隆起、呈黄白色;温湿度较高时,植株生长速度快,病斑较大(直径2~5 cm)、灰白色,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叶面斑点粗糙,模糊环状。叶片正面和背面均可产生灰褐色至浅黑色霉状物。病情严重时,茎和叶柄也会出现椭圆形灰褐色病斑[2],病斑大量散布在叶面,甚至成片,导致叶片穿孔、死亡、脱落,直至整株死亡。
温湿度是诱发黄瓜褐斑病的主要因素。病菌萌发、侵染的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潜育期3~5 d。棚内湿度大、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叶片结露等有利于病菌侵染,植株长势弱、管理粗放、连茬种植、偏施氮肥、缺少硼元素、植株徒长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叶片发生冻害或肥害引起局部坏死、昼夜温差小也有利于黄瓜褐斑病的发生[3]。
黄瓜褐斑病是由半知菌尾孢引发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通过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土壤、杂草、病株残体或其他寄主植物中越冬,条件适宜时,通过空气流动、施肥、雨水、灌溉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气孔、伤口侵入或直接穿透植物表皮完成再侵染。附着在种皮表面或种皮内的休眠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并大量繁殖[3],条件适宜时进行多次再侵染。
4.1.1 选用良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黄瓜褐斑病的有效途径。抗病能力较强的黄瓜品种有津优3号、津优38号、津春3号、济杂1号、盛冬8号、津冬科润99等。有条件的农户可采用南瓜嫁接苗种植黄瓜。
4.1.2 加强田间管理
播种前,彻底清除田间杂草、残枝败叶,深翻土壤,减少病源;加强通风排水,降低空气湿度,减少叶片结露现象;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老叶片,提高田间通透性;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适量施用硼砂,防止植株早衰;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带至棚外深埋或焚烧。
4.2.1 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未包衣)用清水浸泡2~3 h,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20~30 min,然后将种子洗净,晾干后播种;也可选用种子质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4.2.2 配制药土
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份加适量杀虫剂与50份干细土混合配制药土。育苗时苗床底部铺一层药土,播种后用药土盖种[4]。
4.2.3 闭棚熏烟
黄瓜定植前10 d,在大棚内分散几点撒施硫磺粉与木屑的混合物,夜晚密闭大棚熏蒸12 h,硫磺粉用量为2.3 g/m3。定植后,喷洒60%百泰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25%凯润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预防黄瓜褐斑病,5~7 d喷1次,连喷2~3次,提高植株抗病性,促进植株生长[1]。
4.2.4 药剂防治
黄瓜褐斑病发病初期,可选用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60%百泰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25%凯润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1%乙蒜素乳油1 500倍液、60%吡唑醚菌酯乳油1 200倍液、65%噁霉灵·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氟硅唑6 0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 6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加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苯醚甲环唑1 000倍加硝基腐殖酸铜500倍加藻酸叶面肥700倍混合液等药剂喷雾防治,5~7 d喷1次,连喷2~3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建议交替用药[5]。此外,黄瓜棚室栽培,每667 m2可用45%百菌清烟剂250 g或5%百菌清粉尘剂1 kg防治,5~7 d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