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 毕锴(通信作者) 温建民 赵文海
100054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北京
100039北京市丰台区国康中西医结合医院2,北京
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3,北京
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吉林长春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多由于腰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小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的急性损伤所致,临床表现为腰部急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多因姿势不良,运动时无充分热身,负重发力点不当,以及意外跌扑外伤等原因导致[1]。目前急性腰扭伤多以手法,针灸,理疗,内服及外用止痛、活血或肌肉松弛类药物治疗为主。本病起病急,而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则导致病情迁延不愈,会逐渐形成慢性腰痛。天池伤科流派手法是基于国医大师刘柏龄临床60 余年的经验总结,其将一针一牵三扳法运用于临床,效果显著,因一针法患者接受度差,故改良一针法为手三里动针法,再结合一牵三扳法,方法简便。本研究将2013年8月-2021年5月门诊治疗的急性腰扭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采用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3年8月-2021年5月门诊就诊的急性腰扭伤患者128 例,其中男58 例,女70 例;年龄25~78 岁,平均(35.87±13.98)岁;损伤部位:棘上韧带损伤31例,棘间韧带损伤42例,小关节紊乱23例,骶髂关节损伤18例,骶棘韧带损伤14例。
诊断标准:具有腰部明确外伤史,伤后腰部疼痛明确,活动受限,疼痛持续,休息后疼痛可缓解但不消除,咳嗽、喷嚏、用力某一个姿势时使疼痛加重。腰部无法直立,活动受限,行走不便,严重者卧床难起,辗转困难。腰肌痉挛,压痛明显,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即为损伤处。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行腰部正侧位、双斜位、动力位X线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排除关节错位,峡部裂及横突骨折;排除骨折及其他病变,并经查体明确诊断;排除腰椎间盘突出及其他病变所致的急性腰痛,无下肢放射痛及下肢麻木,如有下肢无力及感觉异常,局部压痛均在腰部正中或腰部一侧,或于骶髂关节周围及腰骶部,必要时进一步采用核磁检查,以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方法:(1)手三里动针法:患者首先取坐位,上肢平放,两肘自然弯曲,拇指在上,选0.3 cm×40 cm毫针,常规消毒后,在患侧手三里穴处,向上呈45°~60°快速进针0.5~0.8 寸,行针有明显酸、麻、胀、重等针感后,令患者站起,随即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行针,同时令患者以腰部痛点为中心,作左右旋转、前俯后仰及侧屈等运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始终缓慢活动,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及力度,直至腰部疼痛消失为止,起针。(2)一牵三扳法:①一牵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术者站立于患者足侧,双手握患者双足踝,将双腿提起,使腰部后伸,嘱助手把住患者腋窝,双方形成对抗,术者缓慢牵拉双足踝,重复3次,并缓缓放松,切忌不要做抖法。亦可以单人操作,患者自行双手向上拉住床沿,术者双手握住足踝部,向下牵拉,牵拉3次即可,力度要缓和适中,不要暴力。②一扳俯卧位(扳肩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4~5腰椎,一手将肩向后扳起,与压腰的手交错用力。对侧再做1 次。③二扳侧卧位(腰部推扳法):患侧下肢在上屈曲,健侧下肢在下伸直,术者立其前侧,单手扶持患者臀部,另一手扶持其肩部,协同向相反方向推和扳,使其腰部获得充分的旋转活动。此法重复3次。④三扳俯卧位(扳腿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3~4腰椎,一手将一侧大腿外展抬起,与压腰的手部上下交错用力,对侧再做1次。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患者无腰部疼痛症状,无任何活动受限(主动或被动活动),查体腰部无任何压痛为治愈;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任何的主动或被动活动),查体腰部有明确痛点为无效。①优:本疗法1 次治疗治愈者;②良:3 次治疗治愈者;③中:3 次以上治疗治愈者;④差:3 次以上治疗无效者。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表格统计数据,百分比分析。
因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且本组病例并非临床试验,故并未进行系统的疼痛评分,但患者均在治疗1~3 次后有明显疗效。其中优86例(67.19%),良24例(18.75%),中12 例(9.38%),差6 例(4.69%)。总有效率为95.31%。
128 例患者共随访89 例,随访时间为3 个月~5年,平均36 个月,其中优者复发率低,良者复发率明显增高,多因过度劳累或者受凉及再次扭伤所致。
急性腰扭伤又称“闪腰”“岔气”,中医学认为跌扑闪挫,损伤经络,气滞血瘀,或弯腰不利,均会导致气血运行不利,瘀血聚集腰部,局部筋脉挛急,导致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被动体位。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多为腰部肌肉、韧带、筋膜损伤,多在腰骶或骶髂关节处为主,常因搬重物或突然做离心动作时发生,如运动未热身,或者突然腰部发力,使肌肉超出其拉伸极限,造成肌肉损伤,筋膜或韧带撕裂,有时可伴有小关节绞锁,甚至滑膜嵌顿,导致局部软组织痉挛,无法屈伸、旋转活动,但无神经压迫表现。笔者认为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半脱位、滑膜嵌顿均为独立疾病,应与急性腰扭伤相鉴别,但临床上发现软组织与骨关节问题往往同时存在,而非单一疾患,临床疾病较复杂,且人体筋骨为整体,软组织与骨关节亦为整体,软组织损伤会影响骨关节,骨关节移位会影响软组织,而非独立单纯的骨关节移位或者软组织损伤,故应软组织与骨关节同时治疗。临床治疗常采用内服活血化瘀药物、肌肉松弛类药物,外用活血类、止痛类膏药,理疗、单纯局部针刺、推拿手法、手法正骨复位等,虽然对于轻症患者有一定效果,有时1周以上方可缓解,但疗效并不能达到预期,有的甚至迁延难愈,逐渐转变为慢性腰痛,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虽然肌肉松弛类药物对于急性软组织痉挛有缓解作用,尤其可以改善肌肉痉挛疼痛状态,但不利于患者活动,而理疗等方式治疗时间长。中医特色疗法较多,可快速治愈,但有些方法治疗不易掌握,尤其以各骨伤、针灸流派针法及手法,而应用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治疗,方法简便,易于推广。
天池伤科为东北地区骨伤流派的代表,天池伤科流派始于清代刘德玉老先生,历史悠久,经传承至刘秉衡、刘柏龄、赵文海,天池伤科流派以骨伤科闻名,国医大师刘柏龄为天池流派伤科代表人物,其理筋、正骨、推拿、针灸、中药等疗法独具特色。天池伤科流派治疗急性腰扭伤采用一针一牵三扳法,疗效显著[2],手法是国医大师刘柏龄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方法独具匠心,现一牵三扳法主要应用于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但临床应用发现一针一牵三扳法对于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效果显著。一针法,即用三棱针刺破龈交穴出血,以及斜刺人中穴强刺激,龈交穴放血时若术者操作不当易损伤唇系带,而针刺人中穴许多患者难以接受,尤其对疼痛异常敏感患者,且针刺人中时,晕针者多,施针前与患者沟通后大多不能接受。《针灸甲乙经》曰:“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灵枢·经筋第十三》曰:“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夹脊。”因此手三里对脊柱一侧相当于夹脊穴部位的腰扭伤效果最好[3]。《席弘赋》有记载:“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马丹阳天星十二诀中的“三里内廷穴,曲池合谷接”,其中三里备注为足三里,但其内涵手三里,阳明主宗筋,而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要穴,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作用。手三里可疗筋伤,临床取单穴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一般针入痛止,活动正常[4]。故而改用针刺手三里,患者更容易接受。现代医学认为手三里有镇痛抗炎作用,能解除肌肉痉挛[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乃天地之道,万物变化之根本;阳主动,阴主静;阳化气,阴成形;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而动留针实现了动静结合,促进气机流畅,动而生阳,以化凝滞。所以此治法的基本原理即解除经络气血之阻滞,改善活动。运动针灸,即针灸后令患者活动治疗部位,有助于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改善肌肉紧张,动针在临床上应用较广,如:牵引针法、黄帝内针、筋膜针刺等均强调针灸配合主动活动,因急性腰扭伤患者往往因疼痛导致活动受限,尤其某一特定位置疼痛加重,但无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神经压迫症状,故患者非针灸时主动活动反而会加重肌肉痉挛,从而使疼痛加重,甚至无法直立,而针刺手三里能够针入痛止,对于病情较重患者,手三里针法可行泻法,用强力捻转刺激,但要根据患者接受程度以调整手法,针入后配合腰部主动活动,更有利于局部瘀血消散,改善肌肉痉挛状态,可加速肌肉痉挛缓解,有利于筋膜、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损伤修复。一般患者被动体位进入诊室,应用手三里动针后活动10 min 即可缓解腰部疼痛,活动范围明显增加,少数患者活动自如,从而为下一步手法的治疗奠定基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可以使患者的痛阈敏感性降低,针刺镇痛的机理主要集中在针刺对神经系统与神经介质方面的影响[6],有时腰扭伤还伴随筋膜损伤,动针也有利于筋膜损伤的缓解,针后运动,对于筋膜的牵拉,能够缓解痉挛状态,改善局部疼痛,从而利于筋膜损伤的修复。而本针法是巨刺与动针相结合,动针结合更有效改善患者腰部疼痛,并且腰部活动幅度逐步增加,活动亦从缓慢到快速,有效缓解腰部肌肉痉挛,经临床实践发现,手三里的局部按压酸麻胀痛,对于疾病的诊断亦有提示作用,但鲜见此方面研究报告。
天池伤科流派手法以轻巧见长,注重筋骨并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治宜,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急性腰扭伤进行局部推拿时,有时即刻性腰部肌肉松弛,患者当即感觉轻松,活动自如,但治疗后坐位时间较久起身时,仍然会出现腰肌痉挛、局部疼痛、活动受限、无法直立,有的甚至出现症状加重,手法过重或者按摩不当可导致局部血肿甚至疼痛加重。而一牵三板法是天池伤科流派独特的治疗方法,轻盈而不至力,顺柔而不刚猛,并不针对腰部进行推拿治疗,避免了对损伤组织的刺激,一牵三扳法对于局部筋脉挛急有放松作用,对损伤经络有疏通作用,同时可改善瘀血,调整肌肉的痉挛及关节绞锁状态。一牵法是通过牵拉患者足部而进行人工牵引,是中医骨伤科常用手法,但不同于牵抖法,不需要抖,只采用人工牵引即可,可以双人配合,亦可以单人操作。这种人工牵引不仅可以使关节得到伸展,而且还能牵拉局部筋膜及腰背肌群,力度由轻及重,再缓缓放松,有缓冲过程,不因力度过猛导致异常情况发生。而天池伤科的三扳法又不同于正骨手法,正骨是为了小关节复位,而天池伤科扳法是极限的活动腰部,而非整复关节,这是与正骨方法的区别,所以三扳法不发力是其手法的要点,充分利用各个方向的极限活动,旋转、后伸,侧转带动患者被动活动腰部肌肉、韧带、关节。三板法均不发力,并不是让小关节复位的发力性手法,但三扳法却有助于小关节的自行复位,因急性腰扭伤软组织水肿,发力可能会加重损伤软组织。扳肩压腰法能够针对上段腰椎及下段胸椎进行极限扭转,对背扩肌、腹横肌、竖脊肌等有拉伸作用,腰部推扳法可以针对腰椎进行极限扭转,对深层次竖脊肌、腰大肌、腰方肌等有拉伸作用,而扳腿压腰法可以针对下段腰椎及骶髂关节进行极限扭转,对髂腰肌、腰大肌、骶髂关节韧带等有拉伸作用,而三扳法对于浅层次的筋膜亦有拉伸作用,能够充分改善局部软组织痉挛,使气血运行顺畅,因此无论筋膜损伤还是肌肉、韧带损伤都可以有效的改善痉挛状态,缓解疼痛,甚至可以改善关节紊乱、滑膜嵌顿。而前期的手三里动针改善患者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及软组织痉挛状态,才有助于进一步进行一牵三扳法的实施,所以针法与手法相辅相成,按顺序施行方可显效。
单纯的手三里动针有时并不能解决关节绞锁状态,且单独运用针刺时疗效欠佳,起针后一段时间患者会出现疼痛反复、活动再次受限,针刺疗效不持久。单纯手法有时不能使肌肉痉挛缓解持久,尤其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的患者。手三里动针法与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相辅相成,带针运动,相当于患者主动活动,而天池手法相当于患者被动活动,在针后运用手法,使腰部充分活动,更好地改善局部软组织痉挛、关节绞锁、局部瘀血等问题,真正达到筋骨并重、动静结合、舒筋活络,快速缓解疼痛,有效缩短病程。
综上所述,天池伤科流派结合手三里动针法,可有效解决急性腰扭伤,快速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并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经临床不断实践,24 h内治愈率较高,而超过48 h以上者治愈率明显下降,并且需要继续数次治疗。天池伤科流派手法结合手三里动针法,动静结合、筋骨并重、远端针刺取穴加腰部轻柔手法,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易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