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的实践路径

2023-01-04 08:12李婧哈尔滨剑桥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政治

李婧(哈尔滨剑桥学院)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而又厚重,光辉而又灿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历史洗礼与沉淀后保留下来的最优质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智慧和汗水逐渐孕育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其内涵十分深刻,绵延至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通过网络平台交集碰撞,这些思想文化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极具影响力,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旦受到不良思想文化影响,其价值观导向就会偏离,民办高校应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素材就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从中挖掘出适合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能丰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材内容,还能帮助大学生端正价值观念、锤炼道德品格、践行时代使命,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作用与价值是巨大的。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实效,加速大学生成长成才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很多民办高校将之列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之列。但因民办高校的自身特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优良的传统美德、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度挖掘、精细归纳、有效结合、合理使用,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有机转化,培养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提高明辨真伪能力,建立起正确人生价值观,更是很多民办高校思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堂,可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更富有趣味、内容更加丰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精心梳理,择优选取,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纳入校本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宣传,并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魅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

民办高校偏重于专业学习,重视务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且只限于有限的思政课堂,缺少系统完整的设计方案,没有做到系统且深度融合,加之部分大学生存在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盲目从众或标新立异的现象,无法获得全面、科学的传统文化知识。部分民办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偏于认知灌输,只重视对课题的讲授,轻视对精神内涵的深层阐释,更难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价值和观念。

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将传统文化中优秀、高品质的精神内涵提炼出来,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再深度融入思政课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据相关数据记载,部分民办高校的少数思政教师只是把传统文化当做一种政治宣传,过于放大传统文化中政治功能、政治价值,对其优秀深刻的精神内涵挖掘不够,缺少创新意识,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随着时间推移,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无法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师资力量薄弱,忽视情感体验和日常实践

部分民办高校只是安排本校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替代思政课教师,加之民办高校教师聘期比较短,缺乏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特别是思政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常态化,很难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还有部分民办高校外聘公立大学专职教师兼任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这些教师对民办高校的教学环境、学生特点了解不够深入和通透,存在教条主义,直接将公立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植入民办高校,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甚至适得其反。

部分民办高校实践课程开发不足,实践活动场所短缺,融入场域覆盖不全、辐射力不强,缺少体验式、探究式文化实践,久而久之,导致理论教学与日常实践脱节或脱离。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往往只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局限于书本,不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得以亲身体会、用心感悟,这种缺乏沉浸式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效保证教育效果持续发挥,促进民办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导向作用,实现个体转变育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思政教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代理论为基础,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适宜取材,广为传播,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历史意识和民族时代精神,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

高校是意识形态争锋阵地,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综合时代境遇,结合大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引导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辨别善恶真伪,自行解决现实问题,并经过自我净化提升,实现个体自觉转变。

(二)坚持开辟新路,实现深度融合育人

民办高校可根据自身建设的特点,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官微、路标、立牌、板报、墙画等媒介植入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立体多彩的校园环境。邀请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进校园,让师生习有所得,学有所获,营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强化校园文化隐性的育人功能,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在传播中推送,在推送中传播。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为统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机地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打造专题精品课程、公共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结合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活动、竞赛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在体悟中学习,在锻炼中成长。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矩阵深度融合。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改革思路,坚守舆论阵地。整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听内容,结合当代人现实生活及学生关注的热点,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校官网、官微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爱国视频、经典文章等相关信息,让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水平。

(三)坚持筑牢基石,实现制度管理育人

完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引进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民办高校专业的思政教师队伍,在保证教师队伍的政治方向性无偏差的前提下,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从专业性的角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从而实现“言有度,行示范”。

完善民办高校课程教材修订制度。民办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完善适宜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校本教材,并根据教学使用的实际情况,师生对时政热点变化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充、更改、修订。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选修课,通过教育教学、课上课下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完善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民办高校党政领导人的职责,制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规划,如道家的中庸文化、儒家的仁爱文化等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实现在校由教师领学、在家由家长引导的家校融合的连贯性教育。

民办高校依托内涵深刻、底蕴丰厚、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应用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根据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特征,多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将思想政治学习与文化传承化作成习惯,传承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