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模式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状况及强化策略与建议▲

2023-01-04 07:28张晨鑫郑名烺陶红兵
广西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居民机构

张晨鑫 郑名烺 符 凌 陶红兵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30; 2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健康局,广东省深圳市 518017; 3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4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提要】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有效遏制疫情在社区内的扩散和蔓延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通过总结ACT模式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的实际工作经验,梳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加强日常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配套保障能力建设等3个方面提出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策略与建议,为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大部分地区均实现了居民步行15 min内便可到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目标[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城乡居民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的“网底”,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城乡疫情防控的“兜底”工作,为有效遏制疫情在社区扩散和蔓延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医疗卫生人员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社区的疫情防控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通过总结ACT模式下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康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做法,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ACT模式的内涵

ACT模式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创新实施的疫情防控模式。(1)“A”(Administration)即党委政府严密组织。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疫情防控防线。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科学谋划疫情防控策略,集中力量统一调配防疫人员和物资,指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下沉一线支援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党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把好社区各个关口,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对小区完全实行围合封闭式管理,同时对封控中的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发放防疫福礼包和慰问信。(2)“C”(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康机构)巩固阵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ACT模式中处于关键环节。如侨香社康中心位于侨香社区的中心位置,是守卫社区居民健康的战斗堡垒。在具有深圳特色的“院办院管”社康管理体制机制下,侨香社康中心与上级医院上下联动,充分发挥了全员一盘棋的精神。上级医院为社康中心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技术支持和防护物资保障,指导防控方案制定、防控措施的实施和员工培训,并派遣医院专科技术力量支援社康中心的一线防控工作。社康中心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在机构门口设置预检分诊台,及时做好发热人员和疑似患者的排查、管控、隔离、转诊,守牢社区疫情防控战线;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联系紧密的优势,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健康宣教、慢病管理、医疗保障等专业服务。(3)“T”(Trinity Mechanism)指由社区工作者、社康医务人员、社区民警组建的三位一体联防联控三人小组[3],其成员并非只有3人。小组中除社区工作者、社康医务人员、社区民警分为A、B班外,还包括社区内的物业公司、企业、楼栋长、志愿者等人员,形成了多元参与的联防联控体系。三人小组通过会议、网络、电话、群组等多种方式保持全天候密切联系,随时待命。该小组承担了人员排查管控、居家隔离人员管理、密切接触者转运、新冠肺炎治愈者管理、学校复学、企业复工复产等一系列工作[3]。ACT防控模式在深圳市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成效显著,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高度认可,专家们认为该模式可针对社区源头进行防控,值得面临疫情挑战的城市借鉴[4]。在ACT防控模式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巩固防控阵地、联合防控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ACT模式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2.1 巩固阵地,做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战场是社区,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发挥了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残疾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并融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理念,提高社区居民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能力,让其具备基本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疫情期间家庭医生服务的工作重心由慢性病管理转变为急性传染病防治,以“防”为重点,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5]。由于疫情暴发期间居民的外出受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更加凸显,居民对其依赖性增加,使得基层医务人员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通过家庭医生团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针对性地为社区联防联控中进行医学观察的隔离人群、患病出院的康复人群、已经签约家庭医生的重点人群及疫情中需要持续性健康干预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帮助其增强传染病防控知识,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及时将社区内的疑似患者隔离并转诊至定点医疗机构,避免疫情的社区传播。

2.2 联防联控,做社区的疫情“吹哨人” 社区联防联控离不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参与,而基层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和知晓程度也影响了社区防控工作的成效。在社区的排查工作中,基层医务人员需要掌握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识,包括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转诊要求、院感防控等内容,协助社区管理人员做好各个站点及出入口的管控,指导各小区物业做好体温测量和重点地区旅居史的调查工作,及时将疑似患者阻拦在社区入口之外,并做好隔离及后续转诊指引,做到“外防输入”;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居民做好居家期间的健康管理和疫情防控,并对社区内其他防控人员开展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时发现社区防控工作的漏洞,做到“内防扩散”。

3 ACT模式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应急响应工作经验不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薄弱,缺少相应的应对方案和应急预案,缺乏预检分诊、感染性疾病处置的规范流程培训,在疫情初期甚至有边工作、边研究、边完善的现象。院感防控尚有薄弱环节,疫情早期出现不少因防护不到位、操作不规范而感染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病例。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布局受限[6],难以根据疾病防控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在疫情发生时无法给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普通发热患者、健康接种人群等不同类别的就医人员划分出相应的就医通道及区域。

3.2 日常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具有优质医疗资源的上级医院主要承担发热门诊和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工作。为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居民的一般就医需求更多依赖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服务面积不足且疫情防控工作量骤增,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居民的诊疗需求;另一方面,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重医疗、轻公卫”的现象,忽视了公共卫生和流行病的管理预防问题。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严重缺少公共卫生医师,很多全科医生并不具备公共卫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也未接受过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因此无法满足“战时”需要。

3.3 信息化手段不够健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人员行动的管控及有关疫情数据的填报方面暴露出信息化建设存在短板。疫情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大量的人员信息统计和健康管理工作,“填表抗疫”的现象多有发生。由于各个疫情管理系统的不同,医疗机构掌握的人员健康信息与社区掌握的居民基础信息无法互通共享,造成了大量的人工填表现象,增加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负担;社区或小区一旦实行封闭式管理,居民无法亲自到医疗机构就诊,医务人员需要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展健康管理和健康随访。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科学地处理医疗服务或疫情防控工作中产生的海量数据的问题亟须解决。

4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策略与建议

4.1 加强应急响应机制建设

4.1.1 建设哨点监测机制:建议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监测哨点,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第一道屏障作用,对所有就诊人员加强就诊时的健康监测,重点加强对存在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人员的日常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可疑人员并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疫情防控部门。

4.1.2 建设规范化应急处置流程: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日常疫情防控等应急工作机制和具体处置流程,明确预检分诊、个人防护、消毒处理、信息报告、人员转运等方面的应急处置流程。

4.1.3 建设预防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大力开展社区健康知识宣教,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联合社区工作站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讲座、举办义诊咨询及在线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健康宣教,重点为社区居民普及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等相关健康知识。积极推动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社区等健康场所创建工作,切实提升社区居民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防病于未然。

4.1.4 加强应急力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力量的培育[7],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可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防控应急队伍的预备队,“战时”重点参与辖区的整体疫情防控工作,“非战时”主要作为后备力量分散到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日常诊疗和公共卫生等有关工作,并定期到疾控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轮换学习和培训。

4.2 加强日常服务能力建设

4.2.1 深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医联体内,牵头单位要承担起培训基层医疗人员的责任,建设培训基地,制订培训规范,组织社区医疗、护理、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基层医疗业务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进基层活动,如临床查房、学术讲座、远程会诊等;开设社区特色门诊,安排综合医院具有一定职称以上的专科专家在基层的定期坐诊,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加强基层疫情防控能力。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还可探索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纳入医联体网络,加强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体系由下至上的连续性,促使相关疫情信息能够迅速上传、反馈。

4.2.2 推动“医防融合”体系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注重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协同发展,发挥好疫情防控的网底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医防融合”理念,选派掌握相关流行病学基础的医务人员,做好就诊人员的预检分诊,及时筛查并上报相关疫情信息,协助疾控部门开展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积极配合社区开展联防联控工作,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迅速响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强化对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提高对疾病“早发现”的能力,做好签约人群的全流程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居民自身防控疾病的能力[8]。

4.3 加强配套保障能力建设

4.3.1 加强政府的基层卫生财政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否立足于社区,筑建社区健康的堡垒,其机构设置和服务能力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作为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政府应做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规划,保障居民就医的便利性,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改善居民就诊环境。政府的医疗投资应向基层有所倾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用房、基础诊疗设备提供保障,提升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核定合理的财政经费,建立与基层卫生工作相匹配的资源投入机制。同时,建立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服务人群采取不同的考核项目,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真正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

4.3.2 全面发挥基层全科医生对居民的健康管理作用,增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9]:第一,要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通过政策要求及财政补贴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通过“高等院校全科医学科—全科规培基地—基层医疗机构”联动的形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第二,要对基层全科医生建立合理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在薪酬待遇、学术研究、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全科医生适当倾斜,推行全科医生年薪制,营造良好的就业前景。加强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专业能力培训,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技能,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医生的吸引力;重点加强全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第三,动员和要求家庭医生融入或参与协作社区三人小组,通过家庭医生团队对社区各类人群开展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10]。此外,还应加大力度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强化服务团队建设;加大公共卫生医师的增配力度,设立健康管理师等辅助岗位,大力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综合服务能力。

4.3.3 强化基层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在基层建立区域化的云平台,借助5G技术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体系,完善基层信息化平台建设[11];加强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社区工作站之间的信息互通,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多走并联、少用串联,做好信息沟通和业务对接;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强调保密原则;完善人口信息的录入与管理,社区及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送新纳入的人员信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收信息后将其纳入平台的健康管理系统中,并根据居民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健康随访;搭建便捷高效的线上医患交流平台,以便于医护人员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居民线上问诊和健康随访,推送疫病预防和疫情防控知识,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就医便利;开通健康数据平台的居民信息录入与推送功能,便于医务人员及时录入居民健康档案。

ACT模式构建了“党建引领+专业保障+多元参与”全链条社区联防联控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的哨点作用,加强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日常服务能力建设及配套保障能力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基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为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居民机构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