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莉琴 周柳青 张晓琴 叶晴 周计雪
患者,女性,27岁,未婚,既往体健。患者于2020年2月出现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症状,就诊外院呼吸科门诊3次,胸部CT检查示双肺小结节影,考虑肺部感染,予以头孢拉定胶囊口服,无明显改善。2020年9月3日来我院门诊复查胸部CT示双肺广泛结节、渗出、条片状病灶,结核可能,收住院进一步诊断治疗。9月8日痰涂片阳性。9月11日头颅增强MR:脑内多发强化灶,左侧枕部皮下脂肪层内1枚异常信号结节伴强化。9月23日局麻下行腰椎穿刺术,测压:235 mmH2O,加用甘露醇降颅内压治疗,并给予异烟肼0.6 g/d抗结核以及激素抗炎、护胃等对症治疗。9月25日痰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明确诊断涂阳培阳肺结核。2020年11月23日查血生化:AST 678 U/L,ALT 338 U/L,TBil 42.1 μmol/L,AKP 172 U/L,GGT 429 U/L,病毒性肝炎指标均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均为阴性,考虑药物性肝损伤,予天晴甘美针、双环醇及熊去氧胆酸等治疗,复查转氨酶及胆红素较前有所下降,调整抗结核方案为LfxAmELzdH(0.3)治疗,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较前明显吸收,继续予以LfxAmEH抗痨治疗。因总胆红素反复升高,考虑药物性肝损伤、淤胆型黄疸。2021年1月7日开始服用强的松30 mg/d,每5天减1粒,两个月后停药,服用激素期间肝功能正常。2021年9月24日复查AST 632 U/L、ALT 1 671 U/L、DBil 112 μmol/L、TBil 137 μmol/L 、AKP 192 U/L、GGT 371 U/L、总胆汁酸353 μmol/L;并出现乏力、纳差、皮肤瘙痒等症状,故再次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免疫学检查:抗SS-B抗体阳性、抗核糖体P蛋白阳性、抗线粒体抗体M2阴性、抗sp100抗体阴性、抗gp210抗体阴性、抗可溶性肝抗原阴性、抗核抗体(ANA)阳性(核颗粒型阴性、核均质型1:320阳性、胞浆颗粒型1:320阳性)、免疫球蛋白IgG 13.6 g/L、免疫球蛋白IgA 5.12 g/L、免疫球蛋白IgM 1.35 g/L、免疫球蛋白IgE 70.5 IU/mL、转铁蛋白2.71 mg/dL、Lambda链2.02 g/L、Kappa链4.75 g/L、铜兰蛋白0.252 g/L、免疫球蛋白IgG4 0.54 g/L。2021年10月11日患者TBil最高升至310 μmol/L,复查ANA阳性(核均质型1:1000阳性、胞浆颗粒型1:320阳性),为明确诊断, 2021年10月18日行肝穿刺活检,标本送检至复旦大学胡锡琪教授,病理报告示: 门管区中度炎症伴界面肝炎(IH3)和胆管炎、胆管周围炎及淋-浆细胞浸润(PC1),相邻肝细胞呈花环样排列(HR1)。AIH plus PBC overlap syndrome. AIH predominantly。AIH G3S2,根据病理报告明确诊断为:AIH-PBC重叠综合征。调整治疗方案为:1.抗结核HELfx,2.因AIH占主导,故给予激素治疗,美卓乐28 mg/d,6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每周减少1粒(4 mg),目前美卓乐维持剂量8 mg/d+优思弗250 mg,3次/d,现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结核控制,继续门诊随访。
讨论自 身 免 疫 性 肝 炎 (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由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肝脏实质炎症,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IgG增高和界面性肝炎为临床特点,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衰竭[1]。药 物 性 肝 损 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药物可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即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drug-induced autoimmune hepatitis,DIAIH)[2]。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免疫介导的慢性肝细胞炎症[3],AIH-PBC重叠综合征是AILD重叠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但其并不是单纯的AIH和PBC的叠加,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4]。AIH-PBC重叠综合征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隐匿,主要表现为乏力、黄疸、瘙痒等,部分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如乏力、纳差等,也可出现肝区疼痛等症状,兼有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征[5]。
AIH-PBC 重叠综合征大多伴有胆汁淤积,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代谢性骨病、脂肪泻等多种并发症,应根据轻、重、缓、急的不同对这些异常表现进行相应处理[6]。根据欧美诊断标准,AIH-PBC重叠综合征应至少符合 AIH 和 PBC 的2~3个诊断指标,其中包括组织学重度界面性肝炎表现[7]。AIH 的 3 项诊断标准: (1)ALT ≥5 倍正常值上限( ULN) ;(2)血清 IgG≥2×ULN 或抗平滑肌抗体(SMA) 阳性;(3)肝活组织检查示中重度界面性肝炎,其中(3)为必需条件[8]。PBC 诊断标准包括:(1)AKP> 2 × ULN 或 GGT ≥5 × ULN;(2)AMA≥1:40;(3)肝组织学表现为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需要强调的是,典型 AIH 单纯出现胆管损伤及典型PBC单纯出现界面性肝炎不足以诊断重叠综合征。一般而言,以肝细胞损伤为主的表现( 如界面性肝炎伴淋巴-浆细胞浸润,玫瑰花环改变,穿入现象) 常考虑为AIH,以胆管炎症为主( 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上皮样肉芽肿) 考虑为 PBC。AIH-PBC 组织学表现应包括以下几点[9]:(1) 各种炎性细胞直接浸润胆管和肝细胞; (2) 与肉芽肿性胆管炎相关的门管区和门管区周围淋巴-浆细胞浸润和( 或) 胆管消失; (3) 界面性肝炎或与肝细胞肿胀或嗜酸坏死相关的弥散性炎性细胞浸润。本例患者肝穿刺标本提示门管区中度炎症伴界面肝炎(IH3)和胆管炎胆管周围炎及淋-浆细胞浸润(PC1),相邻肝细胞呈花环样排列(HR1)。
目前推荐PBC的治疗以熊去氧胆酸( UDCA)为主,UDCA是公认的延缓PBC患者疾病进展和肝移植指征的治疗方式[10]。AIH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改善 AIH 患者的预后。重叠综合征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及粟粒性肺结核,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肝功能损害,调整抗结核药物并给予激素治疗后肝功能好转,但停用激素后出现反复及加重趋势。患者发病早期因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曾应用激素治疗3个月,可能掩盖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特征,同时早期患者免疫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增加了临床医生的诊断难度。此患者肝功能反复异常近1年,ANA由阴性转为1:1000阳性,用DILI不能很好解释,经反复跟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后,同意肝穿刺活检,最终病理明确诊断。在临床遇到此类患者时,如经典的生化和血清学检查结果对治疗的反应较差,应考虑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为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特殊种类,早期仅有生化改变不易诊断。对于不明原因肝酶、胆道酶学反复升高的患者,即使血清学自身抗体阴性,也应积极考虑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结合病理学结果以明确诊断,使患者在疾病的可逆阶段经过治疗后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