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医学期刊的挑战及应对实践

2023-01-04 00:23:54楚青周群吴坚平
肝脏 2022年7期
关键词:医学期刊稿件专家

楚青 周群 吴坚平

医学期刊是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媒介。近3年来,在2019-nCoV流行期间,新的形势要求传统期刊的组稿、审稿、出版、发行和学术交流模式“在变局中开新局”,为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及时发布、科研成果的转换,把新的学术发展应用于医学实践提供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平台作贡献。本文分析医学期刊在2019-nCoV流行期间出版、发行、学术交流方面的应对实践工作,并为传统医学期刊创新发展探索新思路。

一、2019-nCoV流行期间,医学期刊应坚持学术内容为本,为前沿学术内容的快速共享开放通道

(一)制定应急工作流程,建立快速通道,确保高质量的学术出版 高质量学术出版的关键是优质及前沿的学术内容,最终目的是学术讯息的快速共享。在2020年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加强出版服务 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作为医学期刊,应快速响应,使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文并传播,制定一套应急工作流程,组建快速审稿专家库,优化审稿流程,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稿件,直接进入快速通道,缩短稿件的发表时长,为焦点文章的刊登争取到了最短的时间。例如《中华传染病杂志》,其依靠敏锐的学术嗅觉,仅2020年就组稿和接收2019-nCoV相关文章投稿457篇,录用64篇。网络预发表33篇,类型包括总编述评、述评、专家笔谈、专家建议、共识与指南、论著、病例报告、综述。2020年第1期就发表了总编述评《新型冠状病毒再发现与新发传染病防控的未来》[2]、专家笔谈《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的认识》[3],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鉴定以及未来感染病防控体系建设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WHO对于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处置指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性研究》[4]一文点击数为58 392,另有15篇点击数过千。凝集上海专家集体智慧的《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5]不仅点击数高达72 529,还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机械通气条件下使用呼吸机的感染防控关键问题探讨》[6]一同被选为首批国外急需的指南类文章进行全球分享。2022年计划于5月及9月出版2期2019-nCoV奥密克戎专题。与此同时,期刊收录了今年全球备受关注的猴痘稿件,专家笔谈《输入性猴痘传入我国的风险及防治应对》[7]已于6月网络预发表。2022年上半年,针对不同专科的审稿要求,依托上海市医学会整体学术优势,期刊及时扩增了审稿专家库,迅速增加了普外、营养、护理、肾内、重症医学等领域的审稿专家,为快速审稿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接收不同专科的稿件,一方面使得期刊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扩展了读者群体。大量热点文章的输出,为提升期刊影响力带来机遇。

(二)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融合出版模式,寻求多渠道发行路径,激发期刊活力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8],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要求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传统媒介时代,学术纸刊的传播渠道狭窄,大量科研成果刊发后被束之高阁,公众缺乏渠道,难以得到正确的信息,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目标的瓶颈。树立医学期刊品牌,除了需要生产优质学术内容外,还需要提升期刊学术对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期刊寻求新举措,打破传统的纸刊模式,顺应新形式,在新媒体时代找到与传统期刊的融合点,只有灵活的多渠道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突发情况[9]。《中华传染病杂志》不断摸索,依托中华医学期刊网,推进热点文章网络预发表进程,提高文章传播速度,并利用上海市医学会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多方位的学术宣传,从而达到医学知识高效传播。《肝脏》杂志,也在不断探索新媒体之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3.18全国爱肝日”、“7.28世界肝炎日”等科普日进行相关宣传报道,对2022年全球热点“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开展科普讲座,多渠道地推进科学普及工作。在2019-nCoV流行期间,线上学术会议蓬勃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议应运而生[10],各个期刊也在积极探索学术新模式,《中华传染病杂志》逐渐推进共识宣讲、文献解读等系列活动的开展,《肝脏》杂志面向读者开展的线上课堂,内容涉及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纤维化、疑难肝病、药物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这种学术新模式不仅能够多方位地展示期刊成果,同时也让读者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进而提升期刊活力。

二、优秀的医学编辑是保证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1],2019-nCoV流行期间,编辑团队应发挥临床医学背景优势,与专家、作者、读者之间保持高效、良性的互动模式促进期刊发展

(一)重视与专家、作者、读者间的沟通 专家、作者、读者、编辑是医学期刊出版的重要参与者。专家是期刊的指导者,他们在期刊办刊方向、主题策划、稿件审理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对杂志质量产生很大影响,起着把握着期刊命脉方向的作用。作者是学术的生产力,是期刊内容质量的输出者,读者是信息的接收者乃至成果的转化者。编辑是三者之间的桥梁,编辑被赋予承上启下、稳固期刊发展的重要使命。在疫情期间,编辑这座桥梁则要承担更多的角色,编辑利用自身临床背景优势,从专业角度对审稿专家及作者意见进行高效的沟通,迅速地完成稿件的审理修改工作,从而保证优质稿件的快速出版。期刊读者多数也是相关专业的临床医生,他们是期刊的知识吸收者,也是期刊的潜在作者,同时读者也是期刊的监督者,为期刊献计献策。如在2022年第4期《中华传染病杂志》刊登了严群锋等的一篇读者来信《统一规范诺卡菌各菌种中文名称的提议》[12],一经刊出受到读者一致好评。这种与专家、作者、读者之间良性的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期刊的健康成长。

(二)医学编辑的角色转变 医学编辑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往期刊编辑有时过于专注专业,保持惯有的纸质期刊编辑思维。2019-nCoV流行期间,医学编辑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也要增强创新意识,编辑们要积极面对新挑战、新态势、新局面。编辑队伍应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学术热点、焦点,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为期刊筛选高水平稿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另外通过线上、线下与专家交流,能够更加了解专家、熟悉专家的研究领域,在文章外审阶段能够更精准地投递到对应专家,使审稿过程更为高效。应鼓励编辑主动参与医学文章的撰写,能够让医学编辑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自身思维的严谨性及提升文字表达能力,这样不仅可强化自身专业知识,也能提高医学思维能力[13]。也鼓励编辑们学习并掌握新媒体时代的编辑新技术,主动掌握期刊发展走向的主动权,做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型编辑。

三、从软件及硬件入手,寻求更为便捷、高效的办公之路

编辑普遍采用计算机办公,如果需要传输文件,一般采用发送电子邮件、将文件拷贝到移动存储设备的方式。 然而这种传输方式可能面临着耗时,移动存储设备突然损坏、数据丢失,不够灵活及稳定等弊端。因此,在疫情期间,医学期刊需要更加简便、快捷、稳定的办公模式,保证高效、安全地开展工作。期刊在办公硬件及软件上不断摸索,如寻找合适的电子手写设备以便满足更灵活的稿件校对的需求,同时也在探索远程桌面系统,可以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使用远程桌面系统,方便远程调取资料。期刊也需探索先进编校软件系统,帮助实现在线编辑及校对流程。

综上,近3年来,在2019-nCoV流行期间,对于以展示医学成果、推进医学学科发展为使命的医学期刊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考验着医学期刊团队的适应及应变能力。在新媒体市场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14],期刊在保证高质量的学术发表同时,需要创新出高效、便捷、安全的可持续性办刊新模式,进而激发期刊活力,为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及时发布提供更加稳固的平台。

猜你喜欢
医学期刊稿件专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全科护理(2022年19期)2022-07-09 05:42:08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全科护理(2022年16期)2022-06-09 07:24:38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全科护理(2022年10期)2022-04-07 11:14:00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全科护理(2022年8期)2022-03-23 01:00:22
致谢审稿专家
计算机应用(2022年2期)2022-03-01 12:35:06
请叫我专家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专家面对面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