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绿苇红滩锦绣画卷

2023-01-03 04:32于力武江民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盘锦市盘锦河蟹

于力 武江民

辽宁省盘锦市红海滩风光

初冬时分,辽宁盘锦,火红的碱蓬草一团团,一簇簇,抱成团,连成片,由近及远舒展开来。微风穿过芦苇的寂静,戏水的鸟群在惬意地展翅、滑翔。

盘锦地处辽河入海口,河海相融,水天洁净,拥有2496平方公里的湿地,30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2022年,盘锦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2002年,盘锦首次提出生态建市,把湿地留在身边,让候鸟有家可归,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向绿而行”。20年过去,盘锦大地上“锦绣”繁多,绿苇红滩、稻浪金风,海鸟归巢,构成一幅绚烂多彩的生态画卷。

秋日,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上,游客三两成群,闲游漫步。远处,被碱蓬草染红的沿海滩涂接连成片,浩瀚的大海与之相拥,留下一道银白色的弧线。

曾几何时,这里的湿地并非完全安然无恙,也面临“失地”风险。8万亩滩涂变成养殖场,人的口袋鼓起来,碱蓬草却不见了,城市和湿地走在发展的两极。

截至2021 年,盘锦实现598 户养殖业户全部退出,恢复湿地8.59 万亩,恢复自然岸线15.77 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21世纪初,这种矛盾愈发尖锐。天然植被大面积损毁,鸟类栖息和觅食的面积大量缩减,部分滩涂的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废物接连成片,如同湿地发出的哀号,亟待救援。

转机发生在2002年,盘锦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编制并严格执行湿地保护规划,划建了各类自然保护地,把湿地“关起来”,管起来。

南小河湿地是世界珍稀鸟类黑嘴鸥的主要栖息地之一。2004年起,盘锦在这里建设了9100亩全封闭管理的繁殖地,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对水鸟栖息、繁殖的干扰,并定期展开环境巡查、鸟类观测、保护救助,让湿地成了鸟的乐园。

20余年间,盘锦市已经完成《盘锦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从点到面,将包括保护区和重要湿地在内的,共计1091.7平方公里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为湿地划定红线是第一步,最难的还在于保护,如何让被伤害的湿地修复如初。

2015年前后,盘锦陆续开始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湿”工程,推动过程中为了保证养殖户的利益,盘锦市实施“一户一策”,对到期退出的養殖户补偿一定的转产费,对生活困难群体给予精准救助。

截至2021年,盘锦实现598户养殖业户全部退出,恢复湿地8.59万亩,恢复自然岸线15.7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盘锦还积极组织实施碱蓬草修复工程,联手专业科研院所,开展红海滩湿地修复试验研究,加大碱蓬草修复工程投入力度。

功到自然成。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红海滩的面积2018年只有2000亩,2022年就达到了2.2万亩,4年间增加了10倍。

如今,保护湿地已经成为盘锦城市发展的共识。在辽河油田,2019年起陆续关停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生产设施。

在市区,当地“引湿入城”,利用城市中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沟渠、坑塘、河流水系,推进城市湿地水系连通与利用,建设了80余处城中湿地。

穿行于城市街道,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树,清澈的湖水交错分布,飞鸟来往、树木成林。人们在此闲坐垂钓,露营小憩,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寻找一方宁静。

生态好了,当地旅游经济也迎来红利期。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动力伞大赛、帆船拉力赛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21年,盘锦市共接待游客29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6%、15.1%。

傍晚,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类繁育保护站,一群人工饲养的丹顶鹤在原地张翅、停留、踱步,准备试飞。

“它们在判断风向。”赵仕伟站在一侧,静静地观察着丹顶鹤的一举一动。在作响的风中,一只只丹顶鹤就地疾行,风势灌满了羽毛,振翅高飞,最终消失在天边。

50岁的赵仕伟已经在保护站工作了29年。1997年起,为了照顾幼鹤,他常常不分昼夜,很少回家,婚礼是在鹤站办的,蜜月也是在鹤站度过的,一年在单位得住200多天。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有数十只人工饲养的丹顶鹤被放归自然。

在赵仕伟看来,郁郁葱葱的芦苇,红似彩霞的海滩是盘锦湿地的底色,真正更让人动容的是这块土地上栖息、迁徙的各类野生动物,它们冬去春来,不知疲倦,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蜕变。

黑嘴鸥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筑堤造田,渔业捕捞等,湿地大量流失,黑嘴鸥种群数量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黑嘴鸥可观测到的数量仅有2000余只,盘锦是最大的繁殖地,种群数量也只有1200只左右,长此以往黑嘴鸥将面临灭绝的风险。

1991年,当地媒体人刘德天自发组织起黑嘴鸥动物保护协会,开始为保护黑嘴鸥四处奔走。2010年,一家企业准备在30万亩滩涂上开发海参养殖场,刘德天依靠盘锦市环保部门阻止了这一行为;为了让黑嘴鸥吃得好,保护协会组成专家团队技术攻关,孵化出黑嘴鸥的食物沙蚕苗。

位于盘锦的辽宁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拍摄的丹顶鹤(杨青/ 摄)

为保护黑嘴鸥,盘锦市政府从1993年就专门安排410万元试验性地建设了人工繁殖岛,2004年成立南小河管理站,建设总面积为9100亩的繁殖区,逐步升级对黑嘴鸥的保护。

30多年来,呵护黑嘴鸥已成为盘锦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目前黑嘴鸥保护协会有4万多名会员,有的市民一直主动关注、救治受伤的黑嘴鸥;有的企业把自家办公室发展为黑嘴鸥环保教育基地;有的志愿者自发到滩涂清理海洋垃圾……

如今,黑嘴鸥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千余只增长到目前上万只,每年春天都飞到这里,自由地觅食、嬉戏、休整、繁殖。

在辽宁盘锦,栖息着各类野生动物47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8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在这里,关于人与动物共同守护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盘山县三道沟海域附近,每年有100多只斑海豹在此休养栖息。为了守护斑海豹,当地在这里设立了保护站,渔民也主动让出了自己的部分作业区域,供斑海豹休憩。

“2021年,我们共救助了7頭斑海豹,其中有3头斑海豹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已被放归大海。”盘锦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渔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王晓波说,最近几年,前来三道沟海域附近栖息的斑海豹越来越多,2022年保护站观测到的数量超过250只。

2022年,盘锦市观测到的鸟类达300余种。人和自然,在一次次守护、抉择、接力中,谱写了一曲曲生态的赞歌。

盘锦属于退海平原,地势低洼,曾被称为东北的“南大荒”,这里的土地由于先天的盐碱属性,不利于作物生长,长不出好庄稼,更“种”不出大产业。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盘锦地区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灌排配套工程、标准化条田,通过“泡田洗盐”降低土壤耕层的盐分含量。

游巧元在盘锦生活了一辈子。他回忆那时开荒挖水田的日子,天还没亮,家家户户扛着锄头、拿着干粮去挖渠开田。寒冬腊月的时候,地都冻半米深,人们就用钎子和撬棍,连刨带撬,硬是将冻土刨成块,再一块块把冻土块运到低洼的地方。

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盘锦通过排盐降碱、改土培肥,探索出因地制宜的水田灌排水标准和合理的渠系布置方式,让“南大荒”变成了“米粮仓”,在盐碱地上种出了最美的稻花。

10月初,游巧元走在田埂上,稻花香四溢,金黄的稻谷连成一片片金色的海洋,丰收在望。稻田两侧,时不时传来河蟹“沙沙沙”的爬动声或“吱吱吱”的吐泡沫声。

“今年的水稻长得好,河蟹卖得也火。”游巧元说,2022年他承包了500余亩水稻,水稻亩产1500多斤,河蟹40多斤,每亩地的收益在3000多元。

一方稻花,富了百姓,也兴起了大产业。在盘锦稼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一箱箱刚刚加工好的有机生态蟹田大米被快速打包装箱。这里,每年有2000多吨高品质盘锦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在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企业负责人李晓东正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进行科技攻关。1990年起,李晓东从组建河蟹开发增殖站,到攻破河蟹人工育苗技术难关,30多年来,他开创了“公司+农户+基地+服务站”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上万名农户致富增收。

盘锦通过排盐降碱、改土培肥,让“南大荒”变成了“米粮仓”,在盐碱地上种出了最美的稻花。

在盘山县胡家河蟹批发市场,每到河蟹收获的金秋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河蟹经销商云集于此,将大批的河蟹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河蟹市场共有销售网点280家,河蟹经纪人3500余人,年交易量达4万吨以上,交易额约为6亿元。

目前,盘锦市在建和投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3家,带动农户17.8万户。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形成。

铁锅炖鱼、鱼塘垂钓、苇塘观景……国庆假期,盘锦市大洼区赵圈河镇兴盛村内十分热闹。

“这几天我们房间全部客满。”兴盛村苇海乡舍老板薛金来兴奋地说,“兴盛村靠近红海滩,环境优美,越来越多人选择来这里休闲小憩。”

近年来,盘锦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宜居,产业兴旺让生活更富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走进盘锦市大洼区大堡子村,村里绿树成荫、黛瓦白墙,每家每户门前都种植着各类花草果树。除了洁净,村里的各类服务设施也十分丰富,村民广场、5G网络、新能源车充电桩……

大堡子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磊说,前几年,村里党员干部率先行动,带领村民们,负责自家门前净化、绿化、美化,厕所、灰堆、柴草堆、杂物堆等全部进院。市里还给了资金,大规模修建污水、燃气管网,实现了供水、燃气入户。

“村里住的比城里还舒服。”刘磊说,现在村里通了燃气、自来水,随时能洗热水澡,而且超市、文化广场、澡堂、卫生室、理发店等设施样样俱全。

乡村美起来,引来了许多“大雁”回归。郭佳明2015年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大堡子村创业,研究改良了碱地西红柿种植技术。

最开始,郭佳明种植碱地西红柿,支持者并不多。当地盐碱地居多,一年四季村民只能种水稻,谁都没想过还能建大棚,种经济作物。

决定创业后,他与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建立合作,每天起早贪黑,凌晨两三点就起来去柿子地干活,研究种植技术。

种植成功后,郭佳明又当起了致富带头人,从翻地选种到盖膜育苗,从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他入户入大棚,手把手地给菜农教技术。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碱地西红柿从低产到高产,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如今,在大堡子村,有300余个大棚,近800名村民种植碱地西红柿,2021年村民平均收入达3万元。

在盘山县太平街道孙家村,大学毕业后的张爽带头种水稻养河蟹,后又借助新媒体平台,线上直播销售河蟹、大米,做起了“农田主播”。

目前,“盘锦蟹田小爽”的线上农特产品每日接单量近100单,每年销售河蟹5000余公斤。不直播时,张爽会来到田间地头和村民聊聊稻田的长势,看看河蟹个头。在张爽的帮助下,村民们的大米、河蟹、碱地柿子不出村就能卖个好价钱。

近年来,盘锦市积极搭建“双招双引”载体平台,清华大学研工部、化学系先后在盘锦市建立博士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孵化器、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等创新创业载体260个,为盘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凯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在收割水稻(杨青/ 摄)

猜你喜欢
盘锦市盘锦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书香不怕巷子深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Theshiningblackpearl
盘锦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交流活动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
“长江1号”河蟹蟹种培育技术
盘锦市多年水资源状况分析
盘锦人工岛建设条件分析
盘锦地下流体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