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贞,蔡秋梅,李贵华
精神分裂症(SZ)是病情迁延、易复发的精神疾病,多发于青壮年,病人常出现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及学习[1-2]。攻击行为是对财物、他人或自身的破坏性行为,暴力是极端模式。SZ病人发生攻击行为风险高于正常人群,包括语言攻击、身体攻击及对自我攻击等多种形式,是病人入院重要原因,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社会歧视、伤及他人等不良事件,使社会、家庭等处于危险状态[3-4]。据报道,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威胁他人及病人健康[5]。因此,探究其发生的可能因素至关重要。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并探究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接收的76例SZ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20~52(34.53±6.82)岁;病程:<3年20例,3~10年29例,>10年27例;疾病类型:单纯型32例,偏执型44例。纳入标准:①SZ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6]中相关标准,且经临床检查确诊;②病人年龄18~60岁;③入组近2周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④病人或监护人对研究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⑤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可配合量表调查。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器质性、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者;②伴神经系统疾病者;③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④存在人格障碍者;⑤非SZ因素,如环境因素导致的诱发性攻击行为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SZ病人攻击行为评估 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7]评估病人攻击行为状况,该量表包括4个项目,分别为言语攻击、对财物攻击、自身攻击及体力攻击,每个项目添加详细定义,根据冲动攻击行为严重程度,采用0~4分评分法,对各类行为进行加权,将4个项目加权分作为总分(0~16分),总分越高表示病人攻击性越强;MOAS总分≥4分,则为有冲动攻击行为,将病人纳入攻击行为组;MOAS总分<4分,则为无冲动攻击行为,将病人纳入非攻击行为组。
1.3 临床资料采集 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合格后上岗,调查前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本次研究目的及意义,征得同意后告知本次问卷调查填写方法,发放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首发年龄、住院次数、文化程度、症状程度、社会支持、述情障碍、童年创伤。症状程度采用阳性及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8]评估,该量表包括一般精神病理症状(16个条目)、阴性症状(7个条目)、阳性症状(7个条目)3个维度,另有3个评估攻击危险的补充项目,共33个条目,每个条目1~7分,总分33~231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重。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9]评估,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对支持利用度(3个条目)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总分12~66分,分数越高表示社会支持越多。述情障碍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10]评估病人情感表达能力,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总分20~100分,总分越高表示述情障碍越重。童年创伤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11]评估,该问卷包括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5个方面,共25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法,总分25~125分,分数越高说明童年期遭受的创伤水平越高。
2.1 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情况 76例SZ病人中,20例病人发生攻击行为,占26.32%(20/76);56例无攻击行为,占73.68%(56/76)。
2.2 攻击行为组、非攻击行为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 攻击行为组病人首发年龄小于非攻击行为组,PANSS阳性症状、CTQ评分均高于非攻击行为组,SSRS客观支持评分低于非攻击行为组(P<0.05)。两组病人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攻击行为组、非攻击行为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
2.3 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表1中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年龄小、PANSS阳性症状、CTQ评分高、SSRS客观支持评分低均是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2。
表2 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1 SZ病人攻击行为情况 SZ是病因未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的精神障碍性疾病,病人常出现行为思想异常、焦虑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出现精神衰退并发症,降低病人生活质量[12-13]。但SZ病人出现暴力攻击行为风险较高,无法有效控制自身行为,导致攻击行为迅速、强烈,对医院、家庭或自身造成危害[14-15]。研究显示,中国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0%~40%,威胁病人生命安全[16]。本研究中76例SZ病人经评估,20例发生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6.32%,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可见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探究可能的因素十分必要。
3.2 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年龄小、PANSS阳性症状、CTQ评分高、SSRS客观支持评分低均是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①首发年龄小。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不稳定是攻击行为发生的重要生物学特征。首次发病早提示病人发病的生物学因素重要,SZ病人前额叶皮质5-HT功能较差,大脑皮质无法适度抑制皮层下,进而使得皮质下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亢进,导致攻击行为[17-18]。因此,临床相关人员应询问SZ病人或家属首发年龄,对首发年龄较低者重点关注,及时给予干预,以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②PANSS阳性症状评分高。SZ病人阳性症状包括幻觉、思维混乱、行为及思想异常等,评分越高上述阳性症状越重,其激活性、偏执、攻击等症状明显,情绪不稳定,觉醒性提高,病人冲动控制能力差,进而导致攻击行为发生[19-20]。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早评估SZ病人阳性症状程度,密切关注阳性症状程度较重者,嘱家属细心照顾,避免发生攻击行为。③CTQ评分高。情感虐待是童年虐待重要部分,指成人之前,抚养者经常指责、轻视、侮辱或孤立儿童,未满足情感需要的行为。童年创伤会导致病人安全感、自我价值感较低,影响正常心理发育,导致个体情绪调控障碍,无法有效回归社会交往中,出现敌意,进而导致攻击行为[21]。因此,临床应关注童年创伤对SZ病人攻击行为带来的影响,在保护病人安全前提下,帮助其控制情绪及行为。④SSRS客观支持评分低。客观支持越少,SZ病人得到的尊重及理解越少,在社会上难以得到满足,进而出现攻击自身及他人行为。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SZ病人充分的关心及物质帮助,以提高客观支持,降低SZ攻击行为风险。
综上所述,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风险较高,可能受首发年龄小、阳性症状重、童年创伤水平高、客观支持少等因素影响,与本研究预期一致。本研究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6.32%,与中国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预防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提供护理指导建议,护理人员可关注病人年龄、阳性症状、客观支持等方面,以预防攻击行为发生。但本研究也有局限,如选取总样本数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且还有其他可能影响SZ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因素未纳入,今后需扩大样本量,纳入更多可能的因素以探究SZ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