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卓,张 旭,叶 晶
CRED)将自然灾害分为生物(传染病、动物侵袭等)、地球物理(地震、火山喷发等)、气候学(干旱、火灾等)、水文(洪水等)和气象学(暴雪等)5个类别[9]。
国际灾害数据库显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灾害频发,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状况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09年,国际护士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了“灾害管理”的概念[1],明确了护士在救灾过程中承担着灾前准备、灾时应对、现场紧急救护和协助灾区重建等灾害管理工作,护士的灾害管理能力对受灾人群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和灾后康复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2]。备灾是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的备灾准备度也是护士灾害管理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3],备灾准备度是指“有效应对灾害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水平”[4]。备灾准备度较高的护士团体具有更好的灾害管理能力,能够为受灾群体提供专业、高效、及时的护理服务,但既往研究显示,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均处于中低水平,灾害感知能力较差,应对灾害的心理准备不足,严重限制了护士的救灾能力和效率[5],尤其我国的灾害管理工作仍处于早期阶段,护士的备灾准备度不良,缺乏成熟的灾害管理能力[6]。尚不清楚哪些因素会影响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因此本文综述护士备灾准备度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及灾害管理能力提供依据。
1.1 灾害 WHO和联合国减灾国际战略组织(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UNDRR)将“灾害”定义为:涉及大量人员、群体和社区的,对健康、经济、环境或物资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导致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且超出了当地资源负荷而需要国家甚至国际援助的一类严重事件[7]。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8],国际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1.2 备灾 灾害管理分为灾前期、灾害期及灾后期3个重点时期,灾害管理的主要阶段简称为“PPRR”,包括预防和缓解(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的减灾阶段、准备和计划(preparation and planning)的备灾阶段、反应和救援(response and relief)的救灾阶段和恢复(recovery)阶段4个部分[10]。WHO重点强调“备灾”是有效管理灾害的重点内容,其定义为“由政府、专业救灾团队、社区和个人利用灾害应对知识和技能储备,对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灾害采取的活动和措施,及时有效地发出预警,从灾区撤离人员和财产进行有效的灾害应对和恢复”,具体内容包括开展知识提升和能力建设,协调组织、个人和志愿者的参与,并确保所有人员掌握灾害应对能力[11]。有效的备灾可以提高减灾水平,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从而缩短灾后恢复期,并提高社区的恢复能力。
1.3 备灾准备度 UNDRR将备灾准备度定义为“应对灾害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水平”,高水平的灾害准备度表示具有较好的备灾和救灾能力,因此备灾准备度是反映救灾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既往研究主要通过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的量性研究和以访谈法收集资料的质性研究探究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及影响因素。
量性研究中常用的测评工具包括备灾准备度评估工具(Disaster Preparedness Evaluation Tool,DPET)、应急准备信息问卷(Emergency Preparedness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EPIQ)和备灾准备度问卷(Disaster Preparedness Questionnaire)。DPET由Tichy等[12]基于灾害护理能力的理论框架编制而成,通过19个社会人口学问题和47个Likert型问题测量护士在灾前准备、灾中救护和灾后恢复3个阶段的灾害准备度,其中25个问题从知识、技能和个人准备3个方面重点评估了护士的备灾准备度。EPIQ共包含45个条目,用于评估护士在应急指挥、检伤分类和急救、流行病学和监测、隔离检疫、心理问题、获取关键资源和沟通等11个方面的应急准备熟悉程度[13]。备灾准备度问卷共包含26个条目,涉及灾前准备、灾害救护、灾害教育等[14]。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研究采用个人准备度调查表(The Personal Preparation Survey)、护士职业能力量表(Nurs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cale)和自设问卷等评估护士的备灾准备度[15]。
2.1 护士的个人资源
2.1.1 灾害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备灾准备度的概念指出了灾害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既往研究证实缺乏救灾知识和技能是导致护士备灾准备度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16-17],Liu等[18]发现应对传染病疫情时充足的救灾知识和专业技能使护士在救护病人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而知识缺乏可引起护士的焦虑和恐慌,进而降低了护士的疾病感知和救护能力,曾经参与过救灾的护士均表示希望得到系统的灾害教育及复苏急救、创伤急救、灾后防疫等护理技能培训[19]。因此,应将防灾、备灾、救灾等灾害管理内容纳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课程中,同时研究者强调应为临床护士提供全方面、标准化、持续性的灾害教育课程和模拟实践培训[20]。此外,少量研究显示即使接受过灾害管理的教育,护士仍然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备灾准备度和灾害管理能力,提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关注培训效果,弥合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以确保护士具备良好的备灾准备和救灾能力,时刻做好灾害应对的准备[21]。
2.1.2 既往救灾经验 既往救灾经历与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密切相关,西方国家的研究显示救灾经历可提升护士的备灾能力。例如Baack等[22-23]发现置身于灾害现场的实战经验迅速提升了护士的灾害应对技能,使其意识到灾害管理的重要意义,促使护士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因此具备更高的备灾准备度。亚太地区[24]和我国[17,25]的研究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此外,Khalaileh等[26]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相比于公立医院的护士,军队医院的护士因丰富的灾害救护经验和频繁的灾害演习而表现出更高的备灾准备度。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灾害模拟演习是提升护士备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可定期组织灾害模拟演习,帮助护士了解真实的灾害情境,明确角色定位[27],以保证护士具备较高的备灾准备度,在灾害发生时进行积极的灾害应对。
2.2 职业责任和心理因素
2.2.1 责任感和价值感 有研究显示灾害发生时,护士的备灾准备度与其职业责任感和价值感有关。既往研究中采用不同术语用于描述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价值感,例如“护理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护理专业角色”等,其意义均表示“护士在病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时,为病人提供照护服务的使命感,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28-29]。研究结果显示此类感受与护士的灾害应对的意愿和行为密切相关。例如Yan等[19]的研究发现,将护理工作视作保护公众健康的责任和义务的护士具有更强的专业责任感,认为照护病人是极具价值的工作,即使面对传染病等具有巨大危险性的灾害时,此类护士具有更高的备灾准备度,更愿意承担灾害应对工作。Koh等[28,30]的研究显示了相似的结论,但指出当护士的专业价值感过强时难以平衡专业职责和个人安全,面对灾害时常产生自我牺牲的心理,尤其是高龄、男性护理人员,因而在应对传染病等灾害时承担着更高的风险。由此可见,护理管理者应引导护士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进行灾害应对,不应盲目地以牺牲个人健康为代价。
2.2.2 心理状况 有研究显示心理状况良好的护士具有更高的备灾准备度[16]。当护士身处灾害环境中,需要长期面对惨烈的伤亡状况,尤其在应对传染病时,护士需要进行大量的危险性操作,具有被感染的风险,承担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31]。因此,良好的心理状况有利于护士以稳定的情绪应对灾害。同时,有研究者认为护士的心理干预技能是备灾的基本需要[21],当心理状况发生改变或产生负性情绪时护士可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能在灾害环境中提供更加稳定、持续的护理服务。掌握心理干预技能有利于护士维持健康的心理状况,保持较高的备灾准备度,此外还可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病人的灾后康复。因此,需要为护士提供灾害应对中所需心理干预技能的相关教育和培训,救灾期间及灾后专业的心理干预团队和社区精神卫生部门可对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2.3 外界资源
2.3.1 备灾战略和预案 良好的灾害应对常取决于因地制宜、不断更新的备灾战略和预案,多项研究显示,护士认为根据灾害状况及现场环境制定的灾害管理预案是保证备灾准备度的重要因素[32-33]。早在2005年,WHO制定了内容包括持续评估、监测、协调、规划、执行和培养抗灾能力的备灾战略,并呼吁各国制定备灾和减灾的应对预案,尤其需要重视通信、指挥、资源管理、病人安全、运输和分类等方面[34],以便各国的医院和医疗组织的卫生保健人员在灾害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灾害应对。但Labrague等[14]的研究显示,150名受访者中58%的护士并不知晓其所在单位的灾害应对预案,25%不知灾害发生时应该如何执行该预案。另一项针对474名护士进行的横断面研究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研究中80%的受访者不熟悉灾害应对预案的内容及自己在预案中的角色定位,缺乏完成该预案的信心[26]。由此可见,护理管理部门需要明确所在单位的灾害应对战略和计划,并对护士进行持续的评估、教育、培训和演练,国家卫生医疗机构可邀请备灾和救灾经验丰富的护士参与备灾战略和预案的制订,以保证预案的可行性,确保灾害发生时护士能够有效执行备灾战略和计划。
2.3.2 医院管理部门和护理管理者的支持 护士的备灾准备度还取决于灾害应对场所中护理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支持程度,当护理管理者在灾害应对实践中发挥良好的导向、监督和保障作用时,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备灾准备度。例如Chung等[35]的研究指出,在传染病疫情应对过程中,护理管理者应该明确感染控制准则和病人照护的关键措施,以此为基础对护士进行指导,否则会导致护士在传染病疫情应对中感到困惑和沮丧,Taylor等[36]指出护理管理者应合理排班,保证护士救灾期间的休息时间,避免缺乏体力和精力降低护士的救灾能力。同时,研究者认为护理管理者在灾害应对中还充当着沟通者的角色,及时将护士的期望和诉求传达给管理层或上级部门并进行积极的反馈,可以保证护士在灾害应对中提供高效、机动、灵活的护理服务[30]。此外,既往研究指出了医院管理部门所提供的资源对于护士备灾准备度的重要性[37],但在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尤其容易发生感染控制材料和个人防护设备不足的情况,均会影响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因此研究者强调应为护士提供疫苗防护、充足的医用耗材和个人防护设备是医院的基本职责,以保证护士的备灾和救灾能力。
2.3.3 同伴支持和跨学科协作 灾害环境中救灾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同伴支持关系对于其备灾准备度具有积极影响[18]。研究发现无等级的跨学科协作可促使护士与医生、药师和管理者形成高质量的救灾团队,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分享、欣赏、行为合作和言语鼓励等措施使团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进行更加积极的灾害应对,保证了灾害应对措施的效率和有效性[38]。因此,制定跨学科协作方案对于护士的备灾准备度至关重要,而且此方案应该以国家或医院的备灾战略为方针,并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和相应职责。
2.4 其他
2.4.1 灾害信息 灾害信息也是护士备灾准备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传染病疫情中,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护士的备灾准备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传染病疫情发生时,救灾护士难以获得有关病原体性质、传播方式、诊断治疗等相关信息,尤其在疫情暴发之初,有关疫情控制的预案和指南不断更新,这种持续存在的信息不确定性导致护士产生困惑、焦虑和不安全等感受,不利于护士的备灾和救灾[39]。此外,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容易影响护士对灾害信息的认知,客观的灾害信息传播使护士正确地判断灾害的严重程度,否则可能诱发护士产生不必要的恐惧、焦虑感受。例如Speroni等[40]发现,护士对传染病严重性和易感性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死亡病例和确认病例数,若媒体反复强调或夸大传染病死亡人数,也可能诱发护士的心理障碍,降低其备灾准备度,对护理服务产生负面影响。
2.4.2 公众认知 公众对灾害的认知也会影响护士备灾准备度,在传染病疫情中尤为明显。疫情暴发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和社区的紧张气氛,这些情况不仅会造成护士的心理压力,还会增加护士的实际工作量。Mosquera等[41]发现公众恐慌加重了医院的诊疗负担,未患病的群体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导致医疗设备和防护装备紧缺的状况更加严重,同时,护士常常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安抚公众的恐慌情绪,不利于护士备灾和救灾。此外,部分公众因恐惧心理存在歧视和排挤救灾护士及其家庭成员的行为,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影响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42]。因此,医院和社区之间应该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及时、完整地向媒体传达最新的灾害信息,以避免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2.4.3 个人状况 既往研究显示学历、性别、工作年限等个人因素均会影响护士备灾准备度[43-44]。虽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因素是影响护士备灾准备度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单身护士,已婚护士因照顾子女、老人等家庭责任而产生更多的考虑和担忧,尤其是传染病发生时护士常常担心将疾病传染给家庭成员[36],这些顾虑可能会影响到护士的备灾准备度。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灾害频发,已成为研究重点和热点,研究者逐渐意识到护理在灾害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最近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疫情,进一步证实了护士在灾害应对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备灾准备度是影响护士备灾和救灾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在回顾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护士备灾准备度的影响因素。灾害的客观状况、护士自身因素、外界所提供的资源和支持都可影响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医院和医疗机构、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形成重点明确、切实可行的灾害管理共识和灾害应对预案,并以此为依据在备灾、救灾、灾后重建等不同阶段,对护士进行知识教育、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