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
血脂异常包括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其中LDL-C 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键致病因素,控制LDL-C 水平长期达标是预防和治疗ASCVD 的首要治疗措施。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2022 版)以简洁、实用的形式总结和归纳了血脂相关知识和血脂管理策略,目的是指导基层血脂管理、提高血脂达标率及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
血脂是血清中胆固醇、TG 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此外,还有一种脂蛋白称为脂蛋白(a)[Lp(a)]。
血脂检测可反映不同脂蛋白颗粒中所含有的胆固醇、TG 或载脂蛋白水平。血脂检测时必须检测的项目包括TC、TG、HDL-C、LDL-C(表1),可选检测项目包括非HDL-C、Lp(a)、载脂蛋白B(表2)。
表2 血脂检测时可选检测的项目
血脂管理应长期进行,通过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使患者血脂持续维持在目标值以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ASCVD 发生风险。如经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后患者血脂仍不能达标,应建议去上级医院就诊。
LDL-C 是ASCVD 的关键致病因素,降低LDL-C 水平可以减少ASCVD 的发生和发展。在临床实践中,应尽早识别ASCVD 高危人群,启动降脂治疗。针对ASCVD 风险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LDL-C 目标值[1-3](表3),临床不能以化验单LDL-C 参考范围决定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及判断LDL-C 是否达标。
表3 根据ASCVD 危险分层界定的LDL-C 目标值
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管理的基础措施(表4)[1-2]。无论是否选择调脂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改善。
表4 血脂异常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建议
降脂药物可以分为主要降低LDL-C 的药物和主要降低TG 的药物两大类,常用降脂药物及降脂效果见表5[1]。
表5 常用降脂药物主要降脂靶点和降脂效果
3.3.1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上调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显著降低LDL-C 水平,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G 和轻度升高HDL-C 水平。他汀类药物是ASCVD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建议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临床中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及中等强度用药(LDL-C 降幅25%~50%)时的日剂量见表6[1]。
表6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剂量
3.3.2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依折麦布能有效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以进一步降低LDL-C 水平,降幅为20%左右,同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依折麦布的推荐剂量为10 mg/d。海博麦布是国产新药,其作用机制、用法和降脂疗效等与依折麦布相似。
3.3.3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
抑制PCSK9 可阻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降解,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清除。PCSK9 抑制剂可显著降低LDL-C 水平,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目前国内上市的两个PCSK9 单克隆抗体为依洛尤单抗(140 mg/支)和阿利西尤单抗(75 mg/支),推荐用法为每两周皮下注射一支。靶向PCSK9 信使RNA(mRNA)的小干扰RNA(Inclisiran)将于近期上市,给药频率为每半年一次。
3.3.4 贝特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可降低TG水平及升高HDL-C水平。常用的贝特类药物包括:非诺贝特(0.1 g,3 次/d)、缓释非诺贝特(0.16 g,1 次/d;微粒化剂型0.2 g,1 次/d)、苯扎贝特(0.2 g,3 次/d)、缓释苯扎贝特(0.4 g,1 次/d)和吉非贝齐(0.6 g,2 次/d)。吉非贝齐不能与他汀类药物联用。
3.3.5 处方级鱼油制剂(高纯度ω-3 脂肪酸)
处方级鱼油制剂指主要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或)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且纯度达到90%以上的鱼油制剂;常用日剂量为2~4 g,主要用于治疗高TG 血症。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每天4 g高纯度EPA 乙酯(IPE)可进一步降低TG 轻中度升高患者的ASCVD 风险。
3.3.6 其他降脂药物
降脂药物种类繁多,有一些降脂药物由于缺少充足的临床数据,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考虑使用。如烟酸类药物(可用于其他药物控制不佳的TG 重度升高)、普罗布考(轻度降低胆固醇,还可减轻皮肤黄色瘤,主要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脂必泰(中成药,其他降LDL-C 药物均不耐受时或可考虑)。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推荐将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作为中国人群降低LDL-C的首选药物[1]。应用他汀类药物后LDL-C 水平仍不达标者,应考虑联合应用调脂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调脂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LDL-C 管理流程见图1。
图1 LDL-C 管理流程图
他汀类药物的总体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肌肉不良反应等,发生率与剂量呈正相关。他汀类药物带来的心血管获益远远大于可能的不良反应风险,需平衡获益和风险后决定治疗策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需减量或停药,勿轻易判定为“他汀不耐受”;如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不建议轻易停药,应继续用药、密切观察(图2)。
图2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
TG 水平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TG 升高应首先查找和纠正继发性因素。生活方式调整是降TG 治疗的基石,TG 重度升高者通常需要药物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可用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处方级鱼油制剂(图3)[1,4]。
图3 TG 管理流程图
结合个体的临床情况,早期检出LDL-C 不达标个体,予以规范化血脂管理、定期随访是否达标并监测降脂治疗安全性,是有效实施ASCVD 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ASCVD 患者应重点关注LDL-C 达标情况。血脂管理(生活方式管理及必要时调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获益。
需要转诊的临床情况包括:(1)两次检测LDL-C均≥4.9 mmol/L,需排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评估心血管受累情况;(2)TG 重度升高且经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后TG 仍≥5.6 mmol/L 者,尤其伴既往胰腺炎病史者;(3)调脂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肌痛伴肌酸激酶≥正常值上限的10 倍、血红蛋白尿等疑似他汀类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者;(4)存在显著血脂异常的儿童、妊娠女性、75 岁以上老人等特殊人群;(5)经充分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 仍不达标或不耐受、需要联合治疗而基层不能获得其他调脂药物,或需要血脂净化治疗等特殊降脂措施;(6)血脂异常存在明确的继发性病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症、肿瘤等;(7)有严重肝肾疾病或其他合并疾病,难以制定降脂策略。
本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参考国内外最新血脂相关指南,建立了适宜基层使用的血脂管理方法,虽无法兼顾指南的全面和精准,但注重实用性和简洁易懂。基层医师应用此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常见的临床情况迅速确定患者的个体化LDL-C 目标值,从而实现早干预、早治疗,提高我国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达标率,降低我国的心血管疾病负担。
执笔人:高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参编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增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叶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学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建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智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杨毅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吴娜琼(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桢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家军(山东省立医院),高润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远林(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彭道泉(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窦克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宏伟(湖南省人民医院)
致谢:感谢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全体常务委员对本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的指导和帮助
利益冲突:本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中的所有描述仅代表专家意见,无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