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方
(丹东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通常是椎动脉、颈动脉闭塞引发脑组织供血不足、甚至缺氧坏死进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感觉异常、肢体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的一类脑血管疾病,该病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病。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临床数据调查指出,脑梗死这一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持续递增,该疾病的发生与人们不良生活习惯养成、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有关[1]。脑梗死发病的主因是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组织坏死,所以患者神经损伤后对应支配区域功能就会受到显著影响,包括言语功能减退、肢体偏瘫、吞咽功能障碍等,关于脑梗死治疗,早期主要以动静脉血管介入及溶栓治疗为主,中后期以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疗法为主。不过也有学者研究指出,脑梗死治疗是关键,但早期优质护理干预辅助治疗也十分关键,甚至影响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基础上,应给予恰当的早期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身体功能[2]。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早期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死患者言语、肢体功能、加速患者康复方面效果理想。基于此,本研究就我院106例脑梗死患者为例进行护理方案研究。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检查确诊,总计106例,研究起止时间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纳入标准:患者意识清楚,知情参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有言语、肢体偏瘫后遗症。排除标准:肿瘤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急性期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干预组各53例。对照组(n=53):男33例,女20例;年龄55~72岁,平均(64.50±6.50)岁。干预组(n=53):男30例,女23例;年龄52~71岁,平均(63.30±6.30)岁。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平均年龄比较,P>0.05。所有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递交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予以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抗血栓等药物用药指导、疾病知识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常规护理。干预组配合早期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基于疾病与后遗症等因素导致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护理人员在了解脑梗死患者心理负担原因后进行疏导,并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指导患者情绪转移方法,如听音乐、冥想等。仔细观察患者表情及情绪变化,倾听其内心所想,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摒弃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心中疑问,让患者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积极康复。②生活护理。给予患者科学的饮食干预,多食用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纤维食物,戒烟酒,以保证机体营养充足、均衡。另外,做好皮肤清洁,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压疮。先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练习,包括餐具使用、拍球等,每日进行1~2次,每次练习20 min,以锻炼四肢肌肉,随后可协助患者大小便、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③早期语言训练。指导脑梗死患者伸舌头、吞咽、咀嚼等基本练习,以简单发音开始,指导患者正确发音,并逐步向词语、短句、长句过渡练习。④早期肢体护理。患者肢体放置相应功能位预防关节变形,指导患肢康复训练,各关节开始每日3次,每次30 min。背部置软枕维持舒适体位,进行肌肉按摩,控制按摩力度[3-5]。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规划合理的康复方案,首先对于肌力不足2级患者,给予适当强度的被动练习,对病侧肢体进行按摩,帮助其进行上肢、肩肘关节活动,手指活动等,可小幅度进行屈伸活动,下肢可辅助行髋关节及膝关节内旋、外展活动,踝关节做背曲动作等,每日至少1次,每次活动量以10 min为宜,随着时间慢慢增加活动量和时间;如患者肌力在2~3级,可协助患者自主进行主动康复活动,可以在床上进行手脚抬高、伸展等动作,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成扶物床站立,身体转动,弯腰,下蹲等动作,最后尝试拐杖行走等,患者恢复良好情况下,可增加训练强度,可以指导患者跨门槛,走楼梯等,但需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而定,以不累为宜,如患者恢复不佳,则不宜进行下一步康复锻炼。同时锻炼期间应对患者有足够的防护,避免出现意外跌伤。⑤早期运动康复。患者体征及理化指标均得到一定恢复后,可根据其实际临床表现针对性制订康复计划,保障康复合理高效,并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内容向患者进行交待告知,制定患者进行康复练习。比如患者卧床期间制定其在床上活动四肢,伸展关节;下床后练习平衡及扭转,随后恢复行走能力后,扶物行走,若患者进一步好转,可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正常生活练习,但活动需循序渐进不可急躁。⑥神经功能康复。患者没有完全恢复运动功能前,应将患者日常用品摆放在便于拿到的位置,方便其取用,鼓励患者多阅读、观看影音视频、听音乐等活动,从感官、听觉、视觉等多角度进行刺激,以帮助患者认知及言语能力的恢复[6]。⑦适当进行手法按摩。给予手法按摩有助于患者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患者病情平稳后,可由慢变快,逐渐增加按摩力度。手法方面:以拿捏、揉按为主对上肢组织和皮肤进行按摩;下肢采用滚法,从大腿根部一直到足背,刺激患者感官。可以参考中医理论,取太冲、足三里、血海、手三里、关元、三阴交、曲池、合谷、涌泉等人体穴位进行按摩,根据患者病情及受力耐受程度配合一定揉法、推法及一指禅等,每次相应穴位均持续2 min作用,让局部肌肉组织得到缓解,减轻酸痛症状,疏通经络,改善不良症状[7-8]。⑧体位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间隔2 h 1次,如患者有需求,可随时增加翻身频次,减少血栓及压疮发生率。患者卧位时,为放置肢体出现过度外旋,可适当在臀部及大腿下方放置软垫,抬高相应肢体,并进行一定手指活动练习。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逐渐改为坐位,每日坚持1~2次,每次持续10~20 min,如患者练习期间出现头痛、恶心不适,则停止练习,在患者能耐受程度下,逐渐增加锻炼量,最大限度促进患者肢体及功能恢复[9]。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言语、肢体、活动能力康复状况,以自制护理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106份护理问卷全部有效收回。以汉语失语检查表、Fugl-Meyer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脑梗死患者的言语、肢体、活动能力,分数与对应指标呈正比关系[10-11]。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内容包含大便、小便、修饰等10个部分,共100分。
1.5 统计分析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提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见表1。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6.23%、81.13%,两组对比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言语、肢体、活动能力康复状况评分比较 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的言语、肢体、活动能力康复状况见表2。两组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言语、肢体、活动能力康复状况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言语、肢体、活动能力康复状况评分比较(分,)
注:a表示与护理前比较,P<0.05。
脑梗死是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后遗症风险,包括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状况。关于脑梗死具体病因目前没有统一共识,但多数学者都认为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基础病是增加其发病的因素之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脑梗死发病率也显著升高。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脑梗死患者至少1 100万,因脑梗死引起的医疗支出也逐年增高[12-13]。脑梗死发生后人体神经组织出现缺血乏氧,导致神经功能出现损伤,影响对应支配的区域功能。这也是早期治疗并积极护理干预的原因,只有如此才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及言语功能。基于脑梗死患者康复期间的护理需求以及疾病的特殊性,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4-15]。很显然,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无法满足脑梗死患者护理需求,护理效果受限[16]。脑梗死常伴随肢体偏瘫、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因此治疗与康复长期并存,临床治疗及康复干预也常一并进行。常规护理的康复干预不及时,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在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即可进行康复锻炼,及早促进神经恢复[17-18]。早期康复护理主张以人为本,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完善康复计划,进而促进患者预后。早期护理措施应与患者实际情况及心理、身体功能需求相结合,在予以患者心理、语言、肢体、生活护理的基础上稳定了患者的情绪、建立了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信心、提高了患者的言语沟通与行动能力,有利于患者康复[8]。相关研究指出,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护理效果理想,在改善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高[19-20]。肢体偏瘫、言语功能受损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不过对于运动及语言功能恢复的时机选择,还存在一定争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更支持早期就进行功能康复,并认为早期干预预后更好[21-22]。
本研究结果证实,早期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的对护理人员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8周后言语、肢体、活动能力较护理前改善,干预组患者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3]。分析原因考虑与脑梗死后早期康复锻炼能够刺激大脑皮质传出及运动接收器传入活动,加快神经组织恢复。同时,强化康复锻炼,可以通过全身关节、肢体等被动及主动锻炼,增加局部血液供给,刺激神经恢复,减少骨骼及肌肉长期失用引发萎缩,减少挛缩韧带及关节囊松懈发生率,并有助于关节恢复,促进患者及早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4-25]。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促进患者言语、肢体、活动能力改善,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足患者护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