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常国
加强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监督无缝隙,才能更好地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实效。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找准监督的发力“点”,从严从细抓实干部监督。
抓“节点”发力。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等节日,以及干部及其亲属结婚、庆生时,都是防腐的节点段、敏感期,是考验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守住思想防线、道德底线、纪律红线的关键期。从近年查处的违纪违法干部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很多腐败都是从“节”开始,因未能克制好欲望、抵御住诱惑而“失节”。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紧要“关口”、关键“节点”严守政治防线,筑牢思想堤坝,防止被“有心人” “投机者”进行思想“洗脑”、感情“绑架”,成为“围猎者”的“猎物”,以致意志“节节败退”,廉洁阵地被攻陷。对此,监督要注重“节点”发力、“定点”清除。要做好各种“节日” “假日”的“固防”工作,在重要时间段下发通知,明确令行禁止;要进行典型警示教育,强调引以为鉴;要进行微信、短信提醒,进行“吹风”“敲钟”;要做好明察暗访,做好严督实查,切实守好每一个“节点”。
抓“内点”发力。这里所谓“内点”,指的是党员干部的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岗位就是战位,抓“内点”发力,就是加强领导干部、党员和职工之间在工作中、岗位上的相互监督,从而更好地工作学习、更好地正风肃纪、更好地反腐倡廉。监督是最好的“防腐剂”,批评是最好的“消毒剂”。首先,单位“一把手”要负总责,带头做到清正廉洁、干净干事,做好以上率下,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监督,努力做到一起干事、共同干净;班子成员要加强监督和自我监督,落实落严“一岗双责”,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加强对基层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政教育、日常监督,通过民主生活会,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开诚布公,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干部同事之间要加强相互监督,通过组织生活会或谈心谈话等形式,指出问题与不足,不当“老好人”“两面人”;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查找廉政风险点,对关键人员、关键岗位、关键环节早提醒、常教育、重防范,防患于未然。
抓“外点”发力。所谓“外点”,就是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段、活动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小时之外”。从近年来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很多党员领导干部“失身”在“八小时之外”;如果失去监督,就会让“八小时之外”成为监督的“空窗期”,极易“犯错误”。“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是衡量党员干部党性强弱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想把握好“八小时之外”,就要筑牢思想根基,自觉学习充电,弥补工作时间无暇学习或难以精心研读的不足;要自觉抵制各种“邀请”,克服“盛情难却”心态,少参加无聊无味无趣的筵席、聚会、娱乐等活动,多陪家人和孩子;要养成体育运动、健身锻炼的好习惯,不断增强身体素质,有效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监督干部“八小时之外”“行踪”,家庭家属要做好配合,做到去向清楚、活动明确。严查酗酒、赌博等不良作风、腐败风险,确保党员干部工作之外有监督、有约束。
监督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自觉。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严格监督作为一种常态,让监督与被监督都成为习惯,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干部负责、对家庭负责的态度,切实织密监督之网,从严从实加强“内外”监督,营造干事创业、学习生活清朗清爽清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