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霞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城畜牧兽医站,江苏 常州 213200)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及监管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制度。通过深入实施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既可以预防猪链球菌病、猪口蹄疫病等常见猪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又能够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要结合现阶段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监督中面临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强化策略,进一步加大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监督管理力度。
第一,入场前检疫。针对即将进入定点屠宰场的生猪,先要进行严格验证。工作人员要对入场生猪的检疫证明、畜禽标识以及运输途中情况进行查验,对生猪群体的外貌体征、精神状况、排泄物状态等进行临床检查。在查验、临床检查过程中没有发现异常,才能够向定点屠宰场内进入。依据场地分类,向待宰圈送入生猪,禁止混群处理不同批次、货主的生猪,依据相关规定处理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生猪。当卸载过生猪后,还需要监督货主全面消毒处理运输工具及其他物品。若生猪缺乏相应的检疫证明或完善的畜禽标识,则要采取禁止入场措施。第二,入场后检疫。例行检查进入定点屠宰场的各批生猪,将口蹄疫、猪瘟等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症状作为检查的重点,如查看是否有水疱、溃烂等病理变化出现于生猪的蹄部、口腔等部位。一旦有病理变化存在,或有旅亡、旅病等出现于生猪运输过程中,则要对生猪发病原因进行查明。如果生猪的病因难以及时查明,需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仔细检查与确定生猪的病理状况,依据检查结果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第三,群体检疫。现阶段,静动观察以及食欲观察等是群体检疫的主要方式。具体来讲,静观察指的是对生猪卧立方式、呼吸声音、精神状态等进行观察,判断是否有异样存在。动观察指的是驱赶猪群,了解猪群的行走情况,判断是否有行走困难、拱腰屈背等情况存在。食欲观察则是对生猪的饮水、饮食等情况进行观察,判断是否有饮食困难、吞咽困难等问题存在。要及时发现、标记出现异常的生猪,再仔细检查异常个体的实际情况。第四,个体检疫。利用观察、倾听、触摸、检查等方式进一步检疫出现异常的生猪。工作人员先要仔细观察生猪个体的饮水、饮食、精神、行动等状态,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再倾听生猪的叫声、呼吸声以及咳嗽声等,判断是否有异常出现。触摸生猪皮肤,了解其温度、弹性以及软硬等状况,判断是否有弹性不佳、温度偏高等情况出现[1]。此外,要规范化测量生猪体温,如果超出正常标准,则要采取实验室检查技术。
如果生猪处于疫病潜伏期或疫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出来,在宰前检疫环节则难以及时发现。面对这种情况,需通过宰后检疫工作的实施,科学检测生猪的头部、内脏、胴体等相关部位,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猪。第一,头、体表及蹄部检查。一般来讲,将猪白条下颌淋巴结作为头部检查的重点,检查是否有化脓、出血、红肿等异常现象存在。依据规定,扣留存在炭疽、化脓等病灶的生猪,且及时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猪白条的四肢、体表是体表检查的重点,判断是否有皮肤病、充血、化脓等问题存在。在蹄部检查过程中,则要检查是否有水泡、烂蹄等情况存在于猪白条蹄部。第二,内脏检查。在肺脏器官检查中,先对肺脏外表、形状及大小等进行观察,如果没有异样存在,再检查是否有气肿、坏死、炎症等存在于肺脏表面。同时,要对生猪的支气管、气管等进行检查,了解是否有血样泡沫混合物存在。结合检疫检验目的,也可纵向解剖检查肾脏。如果有较多白色、灰色出血点等存在于肾脏表面及切面,则可能遭到圆环病毒的感染。在心脏检查中,先仔细观察心包,判断是否有粘连、纤维素渗出等情况存在。再观察心脏颜色,查看是否为深红色或棕红色状态。如果有坏死、出血灶存在于心脏部位,可能为猪瘟疫病。若有虎斑存在,则可能遭到口蹄疫病毒的感染。在肝脏检查中,要仔细观察肝脏的大小及颜色,再进行触摸检查,判断是否有弹性异常问题存在。在肠胃检查中,主要检查肠胃黏膜,判断是否有出血情况存在。第三,胴体检查。工作人员要全面检查猪白条的皮下组织、肌肉、脂肪等部位,判断是否有化脓、出血、变性等现象发生。同时,全面检查腹股沟、前肩部等部位的淋巴结,查看是否有出血、水肿、坏死等情况出现。第四,旋毛虫检测。依据30 g标准分别对左右膈脚进行割取,将肌肉外部薄膜剥掉后,全面检查肌肉的内部纤维,判断是否有点状白色病原虫存在[2]。
第一,出具证明。顺利通过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后,兽医人员要复查检疫状况,确保生猪处于健康状态,猪肉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再对屠宰合格印章进行加盖,将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出具出来,之后方可以向市场中流通销售。第二,档案管理。为保证各项检疫工作的落实成效,屠宰场要设置专门人员全面、详细地记录车辆消毒、屠宰等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官方兽医则要如实记录入场查验、宰前检疫、同步检疫等工作的开展情况。通常情况下,检疫记录保存期限需控制在1 年以上。第三,无害化处理。如果生猪的死因没有明确,或在宰前检疫、宰后检疫过程中发现疫病问题,定点屠宰场要及时无害化处理生猪,禁止市场中流入病死生猪制品,否则很容易传播生猪疫病,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为保证无害化处理效果,检疫人员要严格监督无害化处理过程。第四,卫生消毒。为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定点屠宰场需依据相关制度要求,将卫生消毒程序科学制定出来,由工作人员及时清理、消毒屠宰场内环境,禁止有任何粪便、污水等存在于屠宰场的地面、墙面等各个角落。通常情况下,每天要进行1次以上的卫生消毒。同时,要严格消毒处理生猪的运送工具与车辆,运输前后皆需开展1 次消毒,这样定点屠宰场的环境卫生可以得到保证,避免从外部传入生猪疫病,促使待宰生猪的健康安全得到保证。
受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生猪定点屠宰场检疫室的检验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检疫人员对触、视、嗅等传统检验方法较为依赖,这样潜伏期的疫病将难以被及时发现。同时,屠宰场具有较大的屠宰量,但驻场官方兽医偏少,且兽医还需要承担其他的职能工作,导致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监督效果得不到保证。
部分消费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屠宰检疫的重要性,在购买猪肉时并未对检疫证明等进行仔细查看,这样群众的监督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导致部分屠宰户对未经检疫的猪肉进行销售,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同时,一些基层乡镇的定点屠宰场地处偏远,存在着较高的定点屠宰成本,导致经常出现私屠滥宰等现象,这样将难以及时发现生猪疫病,猪肉制品的质量安全也受到威胁[3]。
生猪屠宰监管工作的系统性较强,涉及多个部门。但目前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完善的配合协作机制,联合检查次数整体偏少,这样将难以对私屠滥宰等行为进行有效遏制。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要严格监管定点屠宰场,利用制度对其各项工作过程进行规范,明确屠宰场在屠宰检疫方面需承担的责任,督促其建设与完善场内基础设施,严格管理入场的畜禽动物。为高效监管生猪屠宰检疫实施情况,可将定点检疫办公室设置于生猪定点屠宰场。部分场点缺乏较多的屠宰量,不具备良好的设施条件,或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可采取撤销、合并等处理措施,促使屠宰点管理规范化得到提升。针对现阶段资金经费不足的问题,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结合屠宰检疫监管需求,适当增加资金资源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对动物检疫设施、工具设备等进行完善配置,如化学试剂盒、显微镜等。同时,要大力建设动物检疫队伍,促使生猪屠宰检疫质量得到保证。定期、经常培训检疫人员,将先进的检疫方法、技术等作为培训的重点。
针对部分民众屠宰检疫意识不强的问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将张贴标语、发放资料、广播电视宣传等多种途径综合利用起来,对生猪屠宰管理、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帮助群众对生猪屠宰检疫的重要性、必要性等进行充分认识,给予检疫人员足够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要引导消费者在购买猪肉制品时,仔细查验检疫报告,对售卖病死猪、未经检疫猪等违法行为进行主动监督检举,促使猪肉制品销售市场环境得到改善。
为高效监督管理生猪屠宰检疫工作,需对农业农村、卫健、公安等相关部门的权责进行科学划分,切实增强各个部门的职责意识。要完善构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联合开展市场监管工作。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私屠滥宰、非法添加瘦肉精等各类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将监督电话、信箱等公布出去,鼓励群众发挥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的开展情况,不但直接影响到生猪疫病的防控,而且与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及社会公共安全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准确把握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监督管理要点,结合现阶段监督管理实践中暴露的问题,采取科学的优化措施,不断提高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监督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