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勇,魏 末
(沈阳药科大学 医疗器械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20世纪50年代已形成独立学科,而我国则是在1978年正式确立该学科,主要培养具有良好工程技术、扎实医学基础知识,且能将医学与工程技术进行良好结合的生物医学工程高级技术人才[1]。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医用材料,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设备[2],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目前培养医疗器械领域人才的最相关专业。目前省内6所高校(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何氏医学院)及国内知名高校(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等)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培养人才方面主要集中在高分子材料、生物传感器、生物力学、医学影像、医疗仪器等领域,而兼具新型生物检测诊断试剂及生物医用材料方向的高校及学科专业仍较缺乏。
基于市场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沈阳药科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于2012年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以“生物检测诊断”“生物医用材料”为培养核心,辅以有源医疗器械、兼顾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内涵的专业特色,旨在培养掌握理、工、医、法结合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能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科研机构、行政部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产品与技术开发、生产营销、质量控制与检验及设备维护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办学特点、培养方案及办学现状等方面归纳总结出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典型共性问题,结合我院办学实际,提出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培养水平。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发展较晚,且其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专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易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混淆,对学校招生、学生就业造成很大影响。以我校为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不大,每届仅有2个自然班,毕业时半数以上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社会无法大量接触到该专业学生,且不同院校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毕业生从事工作也不尽相同,人们往往通过学生从事的职业,简单地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进行评价,造成认识偏颇[3]。
目前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课程基本上是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设置。这种分科式教育对学生而言可以遵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掌握较全面的生物医学知识,但是相对独立而又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各学科之间严重分割,容易造成内容重复或脱节,无法形成有机的融合,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方院校的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类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严肃的命题。
目前各高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工程背景和企业实践经历,虽然在单科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很薄弱,因此,授课过程如果单纯停留在对原理和技术的讲授层面,很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技术往往最先在企业推广,授课教师如果没有参加企业研发的经验,很难及时掌握最新技术,这就使得课堂教授知识陈旧,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与企业接轨,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3]。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结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际,提出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学校应立足“四新”理念,面向未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实际,精准专业定位,进一步形成以生物检测诊断和生物医用材料为主体,兼顾质量、安全检验与评价为发展方向的,具有明显优势、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后应安排高层次、多频次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对专业更深入的了解,对四年的学习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让学生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先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很好的规划。专业在招生宣传、用人单位招聘时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更清晰的认知。
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此为契机,学院积极进行课程建设,目前已有10门省级一流课程和2门校级示范课程。下一步,专业将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出发,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融合、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几方面入手,对本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整合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通过整合适合我校本专业的几种经典的生物医学工程及其新技术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学术思想,提高创新意识;通过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创新引入课堂教学,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开展课堂专题讨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专题讨论等过程性评价结合学期末的小论文综述等总结性评价,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科学思维和归纳总结等能力。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主体,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制定并不断完善本专业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做好一流专业建设规划;以国标为纲,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制定本专业教学质量校级标准;以学校教学规章制度为框架,制定本专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
为达到“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培养模型的目标,学校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教学过程积极引入教学效果优质的视频资源课,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实际案例,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水平与觉悟。
生物医学工程是新技术不断涌入的学科,应不断地将前沿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4]。依托本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持科研项目,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分解出一些子题目,作为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毕业论文题目,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及早熟悉科研思路,进而实现科研创新与专业教育良好契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把学科发展脉络和学术前沿知识等融入《医疗器械概论》《诊断试剂原理与制备》《生物医用材料》等专业课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在《诊断试剂原理与制备》《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等课程中,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建立基础型、综合型和创新型相结合的多层次试验教学内容;建设以《创新思维与方法(TRIZ)概论》《数学建模》《医疗健康商业数据分析与决策》等课程为代表的的交叉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课外参与各类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供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支撑。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有教师67%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8%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生师比为16:1。针对专业教师中青多、老年少,博士多、经验少的特点,专业以“引进优质人才、培养现任教师”为核心,政策引导,兼顾数量与质量,持续改善队伍结构,建设一流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讲座,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修、参与企业研发,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拓宽实践教育基地,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学科,这一学科性质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行业需求,深受学生欢迎、具有药学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具备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基础医学等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科研机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产品开发与技术支持、质量控制与检验等工作,或在国内外继续深造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行业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