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汪 琳,徐艺珈,杜秉娜
(沈阳药科大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具体要求[1]。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需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环节的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4]。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结构是立体多元。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我校开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正常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理的一门学科,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具有广泛性。我校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均开设了日语强化班,每个年级共三个班,90~100人。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旨在培养药学或中药学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因此,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国际化培养。为了更好地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本课程将课程思政的重点放在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国家情怀,热爱祖国,介绍国内外科研现状以及各个国家科研文化差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实事求是等方面。同时加强思政内容的建设以及考察考核体系,为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将该课程讲授过程中思政教育引入的教学方式及相关内容以及现有的一些教学经验和心得总结如下。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能力强的药学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针对日语班本科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本课程挖掘出“中国梦”“文化自信”“价值引领”“责任与担当”四大思政元素,融入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每一章。
(1)中国梦:结合科技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国家情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一部分是课程思政内容的核心和重点。与其他理科课程一样,生物化学的很多知识点由西方人发现或创立。但在浩瀚的生物化学发展长河中,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同样熠熠生辉。如蛋白质变性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科学家吴宪首先提出的,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众多案例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中国人在生物化学发展史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近年来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外语班的大学生容易对西方文化等其他文化盲目崇拜,缺乏正确的辨别思维意识和辨别能力。通过培养文化自信,加大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科研现状以及各个国家科研文化差异。如在糖代谢一章讲解与血糖调节时,可以融入牛胰岛素结晶的制备案例。1965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通过类似案例的介绍,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研水平,增强信心,并鼓励学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留学归国后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尽一份力。
(3)价值引领:生物化学中的相关理论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奋斗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专业素养。在此方面,主要通过生活实例及临床案例的引入,如在蛋白质代谢部分介绍蛋白质营养功能时,引入“三鹿奶粉”事件,引导学生关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在国外的科研学习中,不弄虚造假,不给中国抹黑,培养高尚的科研精神。
(4)责任与担当: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精神及对科学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尤其是中国科学家取得引起世界轰动的最新研究进展,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立志创新,与医学的发展争相并进。通过这些讲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还让他们感到药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坚定他们献身药学事业的决心。如这次疫情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一个真正的中国,学药的有志青年要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的青春承载保家卫国的责任接力和使命传承。
课程思政并不是单纯的挖掘发展史中的思政元素[5],而是要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完善考核方式等都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6],要善于“读心”“攻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着想,重视学生“发自内心的意愿”,并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从以教为主,演变成以学为主的方式[7]。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效果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针对于药学日语强化班有80学时,且均为小班授课,从实施课程思政以来,我们积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一个教学体,应用CBL、TBL、PBL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大胆怀疑,勇于探索,即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翻转课堂设计中,教师在课后让学生结合生物化学的发展史料,去查找某一理论的发现、发展过程,挖掘其内含的思政元素,制作5分钟以内的PPT,课上分组汇报并进行探讨,教师总结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有的介绍了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以及近年来课题组的新发现新进展,从而鼓励大家要有毅力以及钻研科研的决心;有的介绍新冠病毒的检测以及疫苗的研发进展等等,通过整理资料的过程使学生对该理论的认识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多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引导式学习[8],积极发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同时兼顾学生的感受与体会。比如在学习酮体时,讲述完酮体的相关知识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长期饥饿或者糖尿病病人会生成酮体?让学生结合之前糖代谢的知识进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讲解糖代谢中涉及到的健康问题,自然而然的融入思政要点,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总体来说,本次改革与探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情怀、创新精神、使命担当。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索,我们在期末组织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别学生对教学方法创新也有抵触。学生的主要表现是不适应。不适应的原因在于受到了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好,越具体越好, 老师讲的多自己要看的就少,自己花时间就少,学习就轻松。另外对于翻转课堂学生的讲述参差不齐,有的讲述速度过快,有的日语表达不够流畅。因此需要逐步引导,也逐渐更新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学会超越教材来学习,引导学生由学习教材转向学习学科,学习学科的全部学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