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莎 汪龙德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因胃蛋白酶、胆酸及胰液等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黏膜炎变、糜烂和纤维化等器质性病变的慢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不适或饮食梗阻等[1]。传统医学并无反流性食管炎这一病名,应归属于“吐酸”“嘈杂”“胃脘痛”“噎膈”“食管瘅”等范畴。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RE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病势缠绵,可引起咽炎、食管狭窄甚至哮喘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2]。现代医学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多为抗酸、抑酸药联合使用,方法单一,且治疗周期长,长期服药可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综合调节作用,在RE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等优点。本文从中医治疗方面对RE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研究。
王国庆[3]指出,RE的发生与情志、饮食有关。情志不舒,七情失和,或饮食不节,致使肝胃失和,气机升降失调,胃气壅塞,郁而化热而发病。王小娟教授[4]认为,本病病位虽在食管,但与脾胃肝肺相关,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素体虚弱等引起。王庆国教授[5]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素体脾胃虚弱等。王捷虹教授[6]认为本病多由脾胃阳虚引起,或食积,或停痰,或土虚木乘,致肝胃不和,胃中浊气上逆而发病。李学军教授[7]认为RE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为本、气机失调为标,若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损伤脾胃,则土虚木乘,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出现反酸、嘈杂等症。彭继升等[8]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常由厥阴肝病横逆犯胃,或少阳枢机不利,郁而化热所致;厥阴疏泄不利,导致气机失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脾胃升降失常;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于疏泄,郁而化热,加之三焦水道失调,津液代谢失常,从而产生气郁、火郁、湿热、痰饮等病理因素,进一步影响中焦脾胃,出现反酸嘈杂等症。冯全生教授[9]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并提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临床多表现吞酸、嗳气、胸痛等症。刘维明教授认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失调,不降反逆,则攻冲作酸;因此,本病病机为肝胃不和,或兼湿热、或兼寒湿、或兼瘀血[10]。刘万里教授[11]认为其病机要素在于“气逆”“热逆”“浊逆”“酸逆”,然“四逆”之中“气逆”为本,“酸逆”为标,“热逆”“浊逆”乃病机之关键。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摇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12]”,经文指出土不及,木气专行,故草木茂荣、飘摇而甚;土气薄少,则物成不实。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津液聚而为痰湿,郁久化热,酿成湿热,发为本病;或土虚木乘,肝气犯胃,则胃气上逆,酸水上犯。结合古代医籍及众多医家之见解,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胃虚气逆,属本虚标实。
2.1 中医辨证 现代医家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基于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总结临床常见证型加以治疗,为进一步治疗RE提供新思路、新方法。陆为民等[13]运用徐景藩辨证论治体系结合糊剂卧位服药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组辨证分为痰气交阻型、肝胃郁热型、气滞血瘀型,分别给予半夏厚朴汤、左金
丸合橘皮竹茹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纯西药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食管炎症及生活质量。樊敏等[14]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是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大法,兼以疏肝清热、健脾益胃、行气化痰,可取得明显的效果。李力强等[15]以左金丸为基础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并针对不同证型及临床表现,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配伍不同药物,疗效显著。谭黎黎[16]将RE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降颗粒(由吴茱萸、黄连、乌贼骨、香附、枳壳、黄连、苏梗等组成),并根据中医证型进行加减,结果显示可以快速缓解症状,提高临床效果。张小萍教授认为肝胃郁热是本病的发病关键,临床中强调辨证分型论治,将RE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胃阴不足五种证型,以疏肝解郁、疏肝泻热、益气健脾、辛开苦降、养阴益胃为治疗法则,疗效确切,可以消除及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不良反应少、治疗后复发率低等优点[17]。
2.2 经方加减 近年来,现代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应用经方加减治疗RE,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侯华伟等[18]观察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与纯西药对比治疗寒热错杂型RE,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且中药组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高日富[19]以栀子甘草豉汤加味联合西药为观察组与纯西药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内镜检查积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栀子甘草豉汤加味治疗RE疗效可观。邓丽霞[20]将RE患者采用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味治疗28天后发现,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味治疗RE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丘文丹等[21]研究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并与纯西药治疗比较,从中医临床症状、复查胃镜结果来看,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优于西药治疗。黄墩煌等[22]探讨应用逍遥散化裁治疗肝郁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胃镜显示食管黏膜糜烂等炎性病变明显减轻,疗效较为理想。王学玲等[23]将RE患者观察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经4周治疗后,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如烧心、反酸、胃脘部胀满等症状明显减轻。
2.3 针药结合 大量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诱发兴奋冲动,冲动沿脊髓丘脑束传到丘脑直至皮层感觉区起到调节神经功能、促进胃肠激素分泌的作用。基于此,诸多学者采用经方联合针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钟永泉等[24]探讨针刺联合清风降逆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治疗12周后结果表明针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纯西药组和针刺组,其在上调GAS、MOT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三组,且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史业骞[25]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方结合针刺中脘、足三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结果显示针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胸胁胀痛等症状明显减轻,体现了针药并用治疗RE的中医特色和优势。张树慧等[26]研究加味四逆散联合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表明加味四逆散联合针灸疗法疗效确切,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缩短临床治疗疗程。贾剑南等[27]探讨用活血通降方联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结果表明针药组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复发率。张纨等[28]应用化浊解毒降逆方联合针刺治疗RE,治疗8周后,针药组的总有效率均比常规西药组及纯中药组高,且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复发情况及食管黏膜分级状况更优。
2.4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集中、西医之所长,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解刘松等[29]将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调肝清胃汤治疗,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裴之海等[30]选取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理气降浊汤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试验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张瑞明等[31]将肝胃郁热型RE患者治疗组口服柴平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照组病例仅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反流等症状有所缓解,12周后随访发现无复发。王雪利[32]的RE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多潘立酮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和胃镜下食管炎症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刘玉明等[33]研究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通过与纯西药治疗RE对比,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RE临床效果显著。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名医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体系。
3.1 化痰降逆、理气和胃为主 袁红霞教授[34]认为RE系脾胃虚弱、痰浊内生、胃气因虚上逆,而见酸水或痰涎随胃气上逆而发病,正合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之病机,故临证常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方加减,其用药遵循古法,讲求平和。叶柏教授[35]辨治反流性食管炎,强调脾胃虚弱为本,痰气交阻为标,属本虚标实,自拟解郁降逆汤治疗本病;若患者自感胸骨后堵塞甚,加瓜蒌皮、鹅管石、急性子宽胸利咽;烧心甚者,配伍山栀、淡豆豉通利三焦;嗳气明显者,加苏梗、香附降逆止呃。
3.2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白兆芝教授[36]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标实多为气滞、血瘀、湿热、痰浊等;临床上多运用自拟方四二调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疗疾病,起沉疴;若胃脘嘈杂,多合用左金丸;若胃脘灼热者,多配伍丹皮、栀子。杜长海名老中医认为该病虽病在食管,属胃所主,但与肝胆关系密切,究其基本病机乃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临床中以疏肝和胃为法,自制和胃降逆颗粒,使肝之郁滞得解,疏泄得开,则木气条达,胃气通降复常,诸症消失[37]。李佃贵教授[38]认为RE的病机在于胃降失和、气机不通、郁而化火,又与五脏关系密切,故提出“调治五脏”的诊疗方法;临床中主张以和胃降逆为主,辅以升脾阳、疏肝郁、温心阳、宣肺气、滋肾阴之法,使五脏调和,胃气通降,气机畅达,郁热得解。
3.3 健脾和胃为主 谢晶日教授[39]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主要由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所引起的湿浊内蕴所导致,在临床中主张以健脾利湿为主,治疗时亦先以健脾为先,常以山药、白扁豆、陈皮、麸炒白术等健脾燥湿,复加少量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燥湿,并随症加减。白光教授[40]认为该病涉及肝、脾、肺三脏,强调治疗中应注重“气机升降”;此三者相须为用,又各司其职,故治疗上以健脾为主,疏肝肃肺为辅,兼以养血活血,以达寒热平调、平补平泻、补泻兼施之目的。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尽管各医家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在治疗中殊途同归,在临证中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为主,并配伍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和中消导之品;对于兼见的虚证,明辨气血、阴阳、寒热,或补益脾气,或滋阴养血,或养阴润燥,或温运中枢,灵活加减,随证化裁,如此则曲尽其妙矣[42]。
中医药治疗大法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中医对RE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尚缺乏一个统一、公认的标准。因此,今后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应立足于中医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