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素,熊 茜,范立昱
(江西开放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形势,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正进行一场既顺应时代发展客观要求又满足自身发展主观需要的深刻变革,即按照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和要求进行建设和改革试点。这一重大转型不仅是学校名称的简单变更,更是广播电视大学随国情、省情、校情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所作出的改革尝试和主动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型过程中开放大学被赋予了一项重要使命,即承担起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的职责,服务于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应然状态下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横向维度上包含正规、非正规、家庭、学校、社会等各领域的教育,纵向维度上囊括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涵盖一个人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是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大教育体系。而就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然现状来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还未形成,各种教育壁垒的存在使得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存在较多困难[1],影响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整体推进速度和质量保证。
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开放大学的作用不容忽视。开放大学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的有效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如期实现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和主阵地[2]。部分学者已从宏观视角对开放大学在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功能定位、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对微观层面开放大学在促进具体教育形式融合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主要分散于阐述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基本功能实现以及推动谋略、技工院校教育参与社区教育的新机遇与挑战、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资源整合等方面,对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研究、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中的作用研究寥寥无几。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力求厘清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明晰开放大学功能定位,更好地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升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学理层面,促进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是开放大学推展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基础教育在纵向上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等多个层次,在横向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类型,还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多种形式,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社区教育提供全员、全面、全程的教育。两种教育都具有非个人主义性质,均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这两种教育在教育目的、服务对象与范围、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往往独立发展、各自为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教育完全隔离的发展模式和存在状态愈来愈不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向往、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因而这两种教育必须打破各自的“舒适圈”,在联合中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促进个体生存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政策层面,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也日益凸显出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应走逐步融合、共同发展道路的趋向。如《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在论述社区教育发展任务的时候就提到“开放共享学校资源。引导各级各类高校充分利用训练场地、课程人才资源、师资、实验教学实训设备等积极操办和参与社区教育。推动普通中小学有序向社区居民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4]。《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提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学校、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资源,做好课后服务工作”[5]。同时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基础教育也面临“双减”背景下思考如何改革的问题,可以说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既是两种教育面对新形势自我调整的应有之义,也是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特色教育发展新路径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
实践层面,各省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领域前期无意识的融合现象为后期两者有意识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以江西省为例,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领域前期无意识的融合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活动场地,表现为假期中小学校的教室留给社区教育开展各类活动、比赛等;第二,社区教育丰富基础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表现为社区书屋、博物馆等场所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学生开放,各类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吸纳基础教育的教师、学生参与;第三,社区教育、基础教育共同开展活动促进教育的社区化和社区的教育化,比如三点半课堂、研学旅行等。但初期这种融合还是低水平的无意识的结合尝试,是社区教育和基础教育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向外探求解决办法的一种尝试。要真正实现二者的相融还必须实现融合目的从无意识向有意识的转变,融合路径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融合过程从隐蔽化向公开化的转变以及融合成效从短平化向长效化的转变。
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虽然存在良好的融合趋向和较大的融合空间,但由于缺乏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活动项目融合持续性不够、师资融合的专业化不强以及资源融合的现代化程度不高等,两者的融合往往时间上较为短暂、空间上较为狭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不能打通,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就无法有效衔接,诸多影响教育公平和质量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建立“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型社会仍然紧迫而艰巨。
在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过程中,开放大学发挥独特的办学定位优势、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系统优势能有效破解两种教育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办学定位方面,开放大学“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功能以及以地方、基层、农村、社区、边远和民族地区一切有学习需求的学习者为服务对象的办学宗旨,与社区教育的全方位、开放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以及基础教育为良好的国民整体素质奠基基础的根本宗旨相契合,因而能在两者的融合中起到中介和润滑的作用。教育资源方面,开放大学丰富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资源存量能够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职业群体的学习需求。比如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可以培训基础教育任课教师为社区教育所用。目前社区教育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在发展初期充分利用基础教育的教师充实社区教育专兼职队伍是迈向专业化的过渡举措之一。平台优势方面,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具有先天优势,目前集课程学习、政策发布、理论研究、社会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平台(学习网)的建设任务也落在开放大学的身上,平台的建成亦为社区教育、基础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共建共享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撑。系统优势方面,省、市、县分级办学网络为构筑城乡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网点打下组织基础。
开放大学在以上四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可以有效解决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中的缺乏组织领导管理机构、师资融合的专业化不强以及资源融合的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两种教育同向发力,优势互补,既回答了基础教育应如何拓展视野、转换思路、更新系统,并重新思考置身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中去致力于破解应试困境、深化内部改革,以迎接新的发展机遇的难题[6],也壮大了社区教育的人才队伍和发展力量,打破横亘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学校围墙,拓展了社区教育的发力空间以及服务范围。
就开放大学本身而言,基础教育和社区教育可以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这条主线形成联系。具体而言,组成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一般由教育局系统管理,开放大学可以通过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建立起基础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这是因为省级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一般挂靠在省级开放大学,隶属于教育厅,主要负责开展全省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资源开发、政策咨询和人员培训等工作。而市一级的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挂靠方式比较多元,既有挂靠在开放大学分部,也有挂靠在市教育局,还有市级开放大学和教育局联合履行市级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职能。层级隶属关系在无形之中为基础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就开放大学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而言,开放大学与社会联系的优势又为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来支持、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因而负有履行社区教育职能的开放大学是有依据和可能争取民政厅(局)、财政厅(局)等其他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关注和支持的,比如通过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各类公共设施向基础教育学生免费开放,基础教育的教室利用周末、寒暑假开展社区教育,就是二者实现资源整合、互利共赢的成功典范。
此外,随着国家对“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鼓励和支持,又由于社区教育与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问题密切相关[7],往往会与社区治理、社会治理产生联结和交集。开放大学完全有能力联络农业农村厅、民政厅、妇联等共同开展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活动,协调好其中涉及的经费投入、督导评价机制、队伍建设、组织宣传等内容,让基础教育融入其中并发挥作用,推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以及良性互动,共同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机制等。
开放大学依托系统建构的区(县市)社区教育大学(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居委会(村)社区教育学习中心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为开大开展社区教育,实现从学历教育为主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转变提供了崭新路径。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中,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可以通过组织遴选百姓学习之星、优秀终身学习品牌和成人继续教育院校等项目,发挥本省模范人物、优质品牌和院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在全省营造浓厚的终身学习氛围。遴选出来的全国及省级的学习之星、学习品牌中就有基础教育方面的教师和活动项目,为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一个结合点。
对于评选出来的与基础教育有关的品牌项目,可以利用开大的社区教育职能部门——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总结凝练,形成典型经验模式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如江西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调研上饶广丰的明德书院(明德书院1.0版)发现,其在填平城乡青少年之间的知识结构鸿沟,服务基层基础教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活动依然存在服务范围有限、书院单一化倾向、开展活动创新动力不足、课程规划短缺、书院教学“快餐式”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于是省中心利用开大的优势对活动项目进行改造升级形成明德书院2.0版:依托江西开放大学建设江西社区教育书院的总部,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资源平台创新书院教育的内涵;明确江西省社区书院定位,走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完善社区书院自身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书院运营模式,扩大其影响力。这样升级后的明德书院2.0版就将基础教育与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基础教育有限的校内资源联合起来,充实了活动项目的内容体系,壮大了活动项目的实施力量,也扩大了活动项目的影响力和服务范围,继而普及到更多的县(区、市)电大,后期形成常态运行机制,共同打造江西省社区教育的赣文化品牌,扩展社区服务教育、老年教学资源供应,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求。
2021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老年大学筹建”的要求,开大系统义不容辞承担起发展面向普通民众的老年教育的重大职责。教育部也在抓紧召开国家老年大学筹建调研会,就如何在开大系统建设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征求意见。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是关系密切的教育生态系统,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老年教育的沃土[8]。基础教育是“一老一小”的起始端,社区教育中的老年教育是“一老一小”的终结端,可以说开放大学通过社区教育在托育服务和养老服务两方面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也因为社区教育这一抓手,开放大学有能力且有力量完成这一使命:一方面,开放大学在进行老年教育的顶层设计时秉持积极老龄化理念,认为老年时期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阶段,可将老年人所具有的文化教育水平、科学素养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隔代教育充分发挥至始端的基础教育,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开放大学在利用基础教育的优势为老年教育服务时可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融入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从而发挥好家庭在居家养老育幼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和局面。此外,还可以运用生命历程理论,让老年人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不同生命历程相互影响,让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担负起唤醒老年人求知需求、交往需求、服务需求及表现需求的欲望,重新找回老年人丢失的学习内驱力,活到老、学到老[9],形成横向维度不同教育主体以及纵向维度个人不同生命历程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全生命周期的家庭学习共同体。
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10]。而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也是顺应时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趋势的体现之一,开放大学将在促进社区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融合方面继续秉承终身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办学的高度开放、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结、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资源整合集成以及人才成长通道转换衔接等方面的优势[11],担负起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历史使命,在扩展教育资源供给、保障教育公平、推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