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研究*

2023-01-03 10:48肖华玮王璐孙付春朱明峰董恺凌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2年3期
关键词:眉山市眉山成都

肖华玮 王璐 孙付春¤ 朱明峰 董恺凌

1.成都大学,四川成都

2.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3.成都川铁轶信基金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4.成都工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为推动《中共眉山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落实见效,本课题分析借鉴了我国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落实情况和举措,结合眉山市的区域位置、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等,开展了眉山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现状调研并对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 发展优势

1.1 区位优势

眉山是距离成都最近的地级市,与成都市创新资源富集的南部区域和成都市布局战略新型产业的“东进”区域毗邻,有利于承载成都市的产业溢出和创新资源溢出。成眉交通便利,动车公交化运营,有利于成眉间的互联互动与协同共享。眉山与双流、天府两大国际机场紧临,更加有利于眉山市以成都为窗口联通世界,开放融合。

1.2 政策优势

眉山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成德眉资同城化和天府新区建设的核心城市,成都市东部新区的协同发展区,具有国家、省、地区多重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的叠加效应,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较政策优势明显。

1.3 基因优势

眉山是省内最年轻的城市,活力和创新是年轻的天然基因,创新基因和活力基因将更有利于眉山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三苏”的故乡,眉山享有“中国诗书城”“进士之乡”的美誉,天生带有无需普及即家喻户晓的“三苏”IP,其文化基因深入人心。

1.4 生态优势

眉山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眉山拥有“最美桌山”瓦屋山、“长寿福地”彭祖山、“川西第一海”黑龙滩、“天然氧吧”七里坪、“东坡初恋地”中岩寺、“禅度佛国”老峨山等绿水青山生态景区120 余处,拥有“抗衰”“康养”“长寿”等生态IP,被评为亚太地区(二三线城市)首选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2 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资源薄弱

在创新人才方面,眉山尚存在层次不高,总量不足,质量不佳,结构不优等问题。大学文化程度以上不足30万人,省级以上人才仅78 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为成都的5.38%、德阳的40.7%。在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匮乏的同时,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也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科教资源方面,眉山市仅拥有6所高职和2所本科院校的眉山校区,且仅有眉山职业技术学院1所公办院校,与宜宾、绵阳、南充等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创新投入方面,2020 年,眉山市研发投入经费为10.9亿元,投入强度为0.76%,在全省排第13名。

2.2 创新主体不强

眉山市本土企业习惯于传统的生产运营模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动力不足,普遍缺少研发投入。新招引的企业多在眉山设立生产加工基地,较少有研发中心落户,科技投入不足。在创新平台方面,既缺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同时也缺乏一批面向眉山产业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检测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和产业提档升级。

2.3 产业层次不高

眉山产业规模总体不大,且相对分散,产业层次不高。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以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低,产业链过短,附加值不高;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以零部件制造和小农机生产等低端制造为主,多属劳动密集型,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能源消耗高;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广不足,受下游总装企业和上游原材料企业限制;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能耗高、存在一定的污染,需适度发展;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产业以生产制造为主,研发基地均未落户,缺乏核心竞争力。

2.4 创新机制不活

眉山各级政府部门均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制定了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创新。但政策制定和实施精度不够,发改、科技、经信等部门协同不足,降低了资金扶持效率。另一方面,与成都、德阳、资阳等周边城市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未形成创新资源共聚、创新风险共担、创新成果共享的局面。

2.5 创新环境不优

在金融服务方面,创投基金规模小、数量少,不足以支撑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提质升位。在科技服务方面,从事技术服务、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等资源配置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较少,且功能不强、专业度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成果转化方面,科研开发到成果转移转化的通道和瓶颈尚未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尚未建立。

3 发展原则

眉山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立足自身条件,融入成都发展,也要放眼全国,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大环境。眉山市通过培育创新生态圈、构建产业生态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崛起,实现“弯道超车”,需遵循以下原则。

3.1 坚持科创驱动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着力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在提升发展质量的同时实现较快发展。

3.2 坚持人才驱动

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生态链建设的第一资源,把激发产业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各项改革政策的优先位置。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增强对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核心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队伍。

3.3 坚持产业驱动

充分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特别是成德眉资同城化的产业协同发展优势,紧扣眉山市构建创新生态圈的需求,强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应用导向,提升眉山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驱动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科创增长极”。

3.4 坚持问题驱动

把分类解决构建创新生态链面临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完善问题发现、收集、梳理、筛选和处理机制,针对重点,攻关难点,着力突破眉山市构建创新生态圈的瓶颈制约。

3.5 坚持市场驱动

将激发创新市场活力作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在强化创新发展市场导向的同时,要营造保障创新发展的市场氛围,形成遵循市场规律和发挥市场功能的扶持机制,切实提升市场活力。

3.6 坚持协同驱动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和发展的资源聚焦、政策聚焦,深化部门联动机制,强化产业、科技、规划、财税等政策协同和园区、区县联动,形成上下、左右互动的工作机制和推进合力。

4 建议与对策

4.1 激活创新主体,激发创新动力

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多方位、多途径激发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形成企业“想创新、能创新、争创新、勇创新”的氛围。一是针对眉山市主导产业开展研究,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成果在这类产业和行业的运用以及行业龙头创新企业等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研究成果向市内企业发布。定期组织企业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研讨、参观与调研,开拓企业视野,让企业走出去,推动本土企业家与外界的交流,让其找到差距、找准目标,意识到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帮助企业克服创新惰性,增强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惯性。促进企业主动参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动推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以企业的高素质高效益推动眉山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建立企业递进孵化培育机制。摸清企业发展意愿和研发、生产、运行情况,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针对性规划设计创新性企业培育方案,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支持政策实现“一企一策”。建立常态化、高效化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包括调研、分析、评估、咨询、沟通等制度,真正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核心作用。三是进一步强化创新服务,帮助企业找准创新需求,摸清制约企业创新创业的“真”问题、“真”需求,尤其是区域产业的共性需求,确保“真”创新。学习借鉴江苏南通,将服务地方企业发展纳入基层干部和街道、社区的考核指标,促进基层干部主动深入企业,与企业一起找问题、找技术、找人才、找专家、找资金、找市场,通过政府的“真”服务,深度推进政企合作。

4.2 共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

创建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型研发平台是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和融合的关键,是创新体系的关键部分。眉山市可通过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资源汇聚、创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从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研究的转化。作为科学研究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眉山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眉山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试验、检测,以及科研设备和场地共享;作为成果转化平台,为眉山产业寻找、推进技术和成果,在眉山产业中运用、转移、转化;作为资源汇聚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可汇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品牌资源以及眉山的行业资源、政策资源、产业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并在此平台上实现资源的协调与配置;作为创业孵化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可构建从理论到技术到产品,从创意到团队到企业的创业孵化生态,提供技术、金融、场地、政策等创业支持;作为人才培养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与企业、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有效地提升了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为眉山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沿海发达地区以经费、土地投入和支持政策等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根据地方的产业和创新需求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围绕“科学-技术-产业”转化贯通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在地方的转移转化,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市提供7.5 亿资金,以及办公、实验及孵化场地和相关政策,支持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了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为苏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眉山市与深圳、苏州等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但可以通过提供产业背景和科技应用场景,学习成都都市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模式,建立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机制,围绕主导产业,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4.3 优化创新机制,促进产创融合

进一步优化创新机制,建立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到产业化等创新链各个环节的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通过创新“软环境”建设,促进眉山市产创融合。统筹协调好发改、经信、科技、教体、人社、财政、金融等政府部门,出台科技创新与产线升级、人才培养与引进、产业规划与招商引资、政府采购与劳动保障、财政扶持与税收优惠等方面口径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解决部门分割、多头管理、资源摊薄、职能错位等问题。另一方面,狠抓创新驱动支持政策的落实兑现,突出政策实效性,扩大政策惠及面,充分激发企业创新信心和创新动力,释放政策效应。

建立部门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与区域之间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协调机制,构建起一个高效运转、以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目标的服务型政府,全力服务好对眉山创新驱动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项目。全面降低商务成本,提供勤快的“保姆式”、智慧的“管家式”、贴心的“母亲式”服务,营造商务成本低、承载能力强、人居环境优的良好环境,为创新主体的研发及产业化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让眉山的制度“软环境”真正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积极倡导“宽容失误、鼓励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让更多的人才在眉山创新创业更有光荣感、成就感,让省内外人才因眉山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慕名而来。对创投公司、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提供最优惠的税收、最宽松的政策环境,为科技企业上市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构建政、企、银、外、风多位一体的创新资源集聚配置机制和路径,推进眉山成为创新资源的集聚配置洼地和创新驱动发展高地。

4.4 引育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体系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引育创新创业人才,才能保障眉山市高质量发展。一是树立人才服务产业服务发展观念,建设与眉山创新发展相匹配的队伍。不为引才而引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帽子”等倾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以眉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创新所需为标准。学习浙江等地将产业发展急需导游等技能型人才纳入到人才支持计划。二是构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学习借鉴苏州的“海鸥计划”,全力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各种联系,从成都、重庆甚至沿海地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借脑借智,聘请工程师、技术顾问和师傅,帮助企业技术研发、攻坚克难,解决各类技术难题,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最后一公里”。打破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制约,鼓励海内外人才到眉山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构建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引才格局。三是依据眉山的创新发展需求,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人才梯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高层次科研平台,培育引进一批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利用国际交流、校企交流与合作,定期选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学习培训,造就一批眉山本土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发挥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逐步完善学校企业培养、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

4.5 发挥区位优势,汇引创新资源

有效承接成都市创新资源溢出和产业转移是将眉山区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根本。随着成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些产业必然需要转移到周边城市;同时,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沿海地区也将会有一些产业转移到成渝地区。眉山作为离成都最近的城市,有着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资源溢出的独特优势。眉山应积极承接成都甚至重庆的产业转移和创新资源溢出,在人才配套、产业配套、城市配套方面做好承接资源溢出的充足准备,聚集眉山创新驱动发展所需的人才、产业、科技成果、金融等创新资源。学习南通与苏州、无锡等周边发达城市共建“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锡通科技产业园”等,承接优质创新资源的溢出。通过共建产业园,以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撑,主动融入成都产业链,与成都共同形成一条前后连贯的产业链、价值链,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提升与成都互动融合发展水平。

在利用和发挥区位优势的同时,须正确看待成都的虹吸效应。成都市产业规模大、结构和配套完善,创新要素齐全,创业环境优越,对创新团队、创业项目、创新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对周边城市和地区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眉山市需正确处理与成都的竞争合作关系,采取错位分工方式主动对接成都、融入成都,在成都都市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主动调整城市产业布局。通过产业的异构性,在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等方面与成都都市圈其他城市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形成都市圈的创新发展合力。

4.6 倡导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营造激励、奋进、合作、竞争、诚信的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宣传、讲座、评选等活动积极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保护和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驱动各要素协同发力。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教育,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以营造全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邀请知识产权专家对全市各区、县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举行知识产权讲座;定期召开企业知识产权培训会,分批次组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参会;提升全市出口型企业对欧美等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理解水平;指导企业使用专利信息分析系统制定企业专利战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优秀作品的传播和使用,促进各类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激发创新活力、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环境,让创新主体敢于创新,并充分享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成果效益。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商业秘密、地理标志、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等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涉及侵害发明者权益行为的惩处力度,减少维权成本,从而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侵权查处机制。三是支持和扶持本土特色的知识产权。鼓励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境外取得知识产权,重点支持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引导规划在眉山主要产业中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加强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自主品牌的培育、扶持,培育一批省内外知名品牌;支持具有鲜明眉山特色作品的创作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

猜你喜欢
眉山市眉山成都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
苏轼眉山足迹
继往开来新一中 昂首奋进新时代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
涂白
穿过成都去看你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数看成都
My Opinions on How to TeachSection B 2a
成都